公元263年8月,司馬昭派遣十八萬魏軍兵分三路南下進攻蜀漢。西路軍由鄧艾所率的三萬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進攻姜維;中路軍由諸葛緒率三萬多人馬,自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后路;而東路軍由鐘會率主力十余萬人,再分三路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
很快,魏軍進占陽平關后,鐘會率領東路軍繼續長驅直入,直逼劍閣。而劍閣正是巴蜀的門戶,因此,姜維也在這里布下了重兵防守。鐘會受阻于劍閣可謂是“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
可是,姜維此時已經丟了漢中,也就是說,魏國在北面是沒有什么阻礙的,就在鐘會久攻不下,雙方在劍閣對峙的情況之下,鄧艾卻從陰平小路翻越摩天嶺,直取江油,導致姜維在劍閣的防御最終變成了“馬其洛防線”。
其實,姜維面臨最大的敵人既不是鐘會,也不是鄧艾、諸葛緒,而是來自蜀漢朝廷。否則鄧艾不可能以三千人直下江油就能直搗成都。
因為這一仗,司馬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滅掉蜀漢,司馬昭有十足的把握。原因其實不在軍事上,而在政治上。姜維在費祎死后開始出兵中原,引起了蜀中士大夫們的強烈不滿。因此,姜維后來為避禍而去沓中屯田。將蜀漢朝廷里的事情交給了黃皓、譙周等人,這些人其實和司馬昭暗通款曲,甚至被魏國所收買。
姜維實際上是腹背受敵,正面是鐘會的大軍,而背后是蜀漢朝廷里的各種掣肘。因此,能擋住鐘會大軍已經不容易了,想反擊,幾乎是不太可能的。
參考文獻《三國志·鐘會傳》《三國志·姜維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