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牙祖俊,廣西鳳山縣人。曾在報刊發(fā)表過文學(xué)作品、文學(xué)評論和財經(jīng)評論等。
鳳山縣地南宋初期仍是蠻地?
牙祖俊
在中國的版圖上,以鳳山為名的有很多,鳳山鎮(zhèn)、鳳山公園、鳳山街道等共有十幾個,以鳳山為縣名的目前有兩個:臺灣的鳳山縣和廣西的鳳山縣,我這里講的是廣西鳳山縣。
百度上說“鳳山縣境古時近乎原始而沒有開化,史書稱為'蠻地’。中國歷史發(fā)展自夏、商、周至秦1800多年間,今鳳山縣境均未入中國版圖。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后,西漢王朝開始在廣西腹地開疆拓土,設(shè)置郡、縣等行政建制,今鳳山縣境始入中國版圖,屬交州郁林郡定周縣地域,但只有疆土歸屬關(guān)系,沒有行政隸屬關(guān)系,這一狀況一直維持到南宋初期仍為蠻地不變。”
我不知道這個介紹是不是鳳山縣人寫的,但我感覺,這個介紹實在是有些不得要領(lǐng),或者是暗藏玄機。
首先,“開化”是指由原始的狀態(tài)進入有文化的狀態(tài),或者開展教化。鳳山縣地自夏商周到秦都處于原始狀態(tài)嗎?“古時近乎原始”, “古時”一般是指上古之時,即三皇五帝時期,又稱史前時代,也有人稱之為神話時代。上古之時如果鳳山縣地已經(jīng)處于近乎原始(人類發(fā)展史上的最早階段)的狀態(tài),那么,鳳山縣地文明進程就與中原文明幾乎同步,怎么會到了南宋初期還“仍屬蠻地不變”?怎么還沒有開化呢?
其次, 原始就是“蠻地”嗎?
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是指西周京畿地區(qū),后演變?yōu)辄S河流域中下游的中原地區(qū)。
中國的歷史都是中原王朝寫的,而中原王朝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所以叫“中國”,其他四周的“邊國”他們都看不起,都用貶低的鄙視的妖化的詞來稱謂,即南蠻、北狄、西戎和東夷,統(tǒng)稱蠻夷或四夷。中原王朝認為,四夷之地都是蠻地,四夷之人都是蠻人,都是原始的未經(jīng)開化的。只有被他們統(tǒng)治了,向他們稱臣了,成為中央之國的王土子民才叫開化,才得到王化。這其實是中原文化——夏文化對其他周邊地區(qū)文化的歧視,是夏文化自我中心的語言暴力。
中原歷代政權(quán)皆以夏文化為本位,把華夏九州以外的地區(qū)和少數(shù)民族稱為“蠻夷”或“蠻地”。中國古代王朝極力渲染自身的正統(tǒng)性——推翻前朝的正統(tǒng)性和侵略與占領(lǐng)“蠻夷”的正統(tǒng)性,似乎除了中原王朝,其他政權(quán)都是不正統(tǒng)的,都是野蠻的,都是需要被中原王朝王化的,為殺伐四方找借口,為侵略、占領(lǐng)“四夷”找正當性,為出師滅“夷”正名。
“鳳山縣境古時近乎原始而沒有開化,史書稱'蠻地’”,哪部史書稱鳳山縣地為蠻地?
蠻地,蠻荒之地,南蠻之地的簡稱,是中國古代(在我國歷史分期上泛指十九世紀中葉以前的時代)以黃河地區(qū)夏文化對長江以南地區(qū)民族的蔑稱。最早的黃河流域夏文化以今天的河南中原一帶為中心,那一帶沃野千里,氣候溫宜,雨量適中,較早進入城廓農(nóng)耕社會,文化經(jīng)濟相對發(fā)達,而南方地域?qū)拸V,多山,平地少,人口少(如果人口有中原人口一半,秦軍恐怕都征服不了南方,甌越五萬狼兵對抗五十萬秦軍三年,讓秦軍伏尸三十萬,后因后繼乏力才讓秦軍得逞。到南粵——包括甌越——投降漢朝時,南粵在冊人口才四十萬人。南粵包括今廣東、廣西、海南和越南,約四十萬人逃往東南亞,即南粵在秦時約有人口一百萬左右),社會發(fā)展相對緩慢,所以,當時的中原人視南方人為蠻,與野獸類似,可是,文明的北方中原王朝卻野蠻地攻打南方,殺人放火,滅人家國,讓南方血流千里,孰野蠻孰文明,一目了然。
限于當時的交通通訊條件,中原王朝和中原文人對南方的了解并不多,而當時也沒有南方人寫的史書典籍傳世,所以,中原王朝及其寫書的人就認為南方還是蠻荒之地,“南蠻”“蠻地”等等就充斥史書典籍,讓人以為南方真的是蠻荒之地。
在遠古時期(指上古時期,夏朝建立之前的歷史時期,統(tǒng)稱為“上古時期”)南方人已經(jīng)種植水稻,2012年,中科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課題組曾在英國《自然》雜志發(fā)表論文提出,廣西很可能是栽培水稻的起源地。研究表明,八千多年前,廣西的先民最早開始了人工栽培水稻,把野生稻馴化成栽培稻,對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其文明的久遠和文明的程度絲毫不遜色于中原文明,只是廣西先民沒有用文字記錄下來。但,以我有限的閱讀范圍,我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哪部史書稱鳳山縣地為“蠻地”。
第三,“中國歷史發(fā)展自夏、商、周至秦1800多年間,今鳳山縣境均未入中國版圖。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后,西漢王朝開始在廣西腹地開疆拓土,設(shè)置郡、縣等行政建制,今鳳山縣境始入中國版圖,屬交州郁林郡定周縣地域,但只有疆土歸屬關(guān)系,沒有行政隸屬關(guān)系,這一狀況一直維持到南宋初期仍為蠻地不變。”
西漢在廣西腹地開疆拓土,鳳山縣地才進入中國版圖,但鳳山縣地并不在廣西腹地,它是怎么進入中國版圖的?此前鳳山縣地屬于哪個國家?它怎么會直至南宋初期鳳山縣地真的“仍是蠻地不變”呢?
我認為,鳳山縣地在并入中國版圖之前應(yīng)該先后屬于夜郎、百越、楚國、南粵(此非考古文,勿以考古評判)。
說起夜郎國,可能會有人想到“夜郎自大”的成語來(漢武帝為尋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達今云南的滇國。滇王問漢使:“漢孰與我大?”,后來漢使返長安時經(jīng)過夜郎,夜郎國君也提出了同樣問題,漢人以為夜郎人坐井觀天)。其實,如果稍微了解夜郎,把它和當時的漢朝相比,自大的不是夜郎,而是漢——夜郎之疆域甚至比漢還大——漢征南越,還借夜郎十余萬精兵,在當時,能養(yǎng)十余萬精兵的國家真的不小了。可惜,夜郎為漢雪中送炭,漢卻在成帝時把夜郎國滅了,漢劉邦的背信棄義代代相傳,這是題外話,不提。
夜郎國的本名是“耶朗”(林河《中國巫儺史》),大致起于戰(zhàn)國至西漢成帝和平年間,前后約300年。根據(jù)《后漢書》和《云南通志》的記載,夜郎國的范圍大致在現(xiàn)在的貴州,廣西、云南及四川的一部分。有學(xué)者從記載過夜郎疆域的《史記》、《漢書》、《后漢書》、《華陽國志》、《云南通志夜郎考》、《安順府志》、鄭珍《遵義府志》等史書和地方志加以辨析之后,得出了夜郎國的大致疆域:西線:北起云南東北部的延津起,往南沿昭通、尋甸南下到開遠迄;南線:西起云南的開遠往東經(jīng)富寧,再經(jīng)廣西百色、河池等地至貴州荔波止;東線:南起荔波往北經(jīng)凱里、施秉、石阡到思南止;北線:西起云南延津往東,經(jīng)四川筠連、珙縣、興文敘永、貴州桐梓、綏陽、鳳崗接思南。有學(xué)者說,夜郎國鼎盛的時候,其勢力范圍遠達東南亞,可見,夜郎地廣數(shù)千里,確實是當時中國西南最大的國家(松散式國家)。大約在戰(zhàn)國時代,夜郎已是雄踞西南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奴隸制君長國。
夜郎可謂泱泱大國,其版圖哪里比漢小呢?夜郎自大不過是漢人譏笑夜郎之語(口舌辱人是漢王朝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一句問話,一個成語讓人誤解千年。
這時候,鳳山縣地就在夜郎國的版圖內(nèi)。
夜郎國被漢滅了以后,鳳山縣地屬百越中的西甌。
百越又稱為百越族,百,多之謂,越,中原王朝對南方的稱謂。百越是現(xiàn)今中國南方和古代越人諸多族群的總稱,百越并不是一個國家。文獻上也稱之為百粵、諸越,泛指南方地區(qū)。在先秦古籍中,對于東南地區(qū)的土著民族,中原王朝統(tǒng)稱之為“越”(越:遠也)。《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百越地域分布在今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廣東、廣西還有越南一部。《漢書·地理志》顏師古注引臣瓚曰:“自交趾(今越南)至會稽(今浙江),七八千里,百粵雜處,各有種姓。” 或稱吳越(蘇南浙北一帶)、閩越(福建一帶)、揚越(江西湖南一帶)、南越(廣東一帶)、西甌(廣西一帶)、駱越(越南北部和廣西南部一帶),等等。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定周縣,屬郁林郡。三國吳(越)改定周縣為龍剛縣,治所在今廣西宜州市。鳳山屬定周縣,屬吳越。
五代十國時期,鳳山縣地屬于楚國。
楚國(907--951),五代十國時期南方十國之一,歷史上唯一以湖南為中心建立的政權(quán),史稱馬楚,又稱南楚、楚國,以潭州(今長沙)為首都。
戰(zhàn)國中期,楚國疆域東臨大海,西抵巴蜀,南達兩廣,北至陜南,遼闊的江漢流域、江淮流域、太湖流域、沅湘流域等南方地區(qū)約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統(tǒng)歸于楚國。其時,天峨、東蘭、巴馬、凌云都屬于楚國,夾在中間的鳳山縣地應(yīng)該也屬楚國。
秦滅六國卻沒有能力征服百越,沒有能改變“百越并存”的局面。楚被秦打敗之后,大量原來依附于楚國的南越部族趁機獨立。
楚,作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其社會、經(jīng)濟、文化、軍事都達到了可以抗秦的程度,最后還真正實現(xiàn)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理想。但因為楚文化——鳳凰文化崇尚的是和諧,對外擴張不以趕盡殺絕為目的,只要對方表示臣服即可,所以,楚沒有形成強有力的統(tǒng)一國家,無法一致對外(項羽的六國聯(lián)軍和他所封的王緊要關(guān)頭要么裹足不前,要么背叛他就是例證),最終敗給“書同文,車同軌”,有統(tǒng)一意志的秦國,敗給崇尚斗爭,以把對手斬草除根為目的龍文化。
龍文化是北方文化,南方文化是鳳凰文化,南方敗于北方,說到底不敗在武力,而敗在文化。在當時的條件下,龍文化無疑更能讓先民們生存發(fā)展,所以,后來“南蠻”融入中國版圖之后鳳凰文化也融入了龍文化,龍文化也能兼容并包,吸收了鳳凰文化的精華,形成以“和”為最高目標的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鳳凰文化能與龍文化并存,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南蠻”真的不蠻,它的文明程度是可以與夏文化相比肩的。
南越時期,鳳山縣地屬于南越。
南越國是秦末至漢初趙佗建立的國家,范圍包括今兩廣及越南北部,后趙佗接受漢高祖的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南越國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
但,“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后,西漢王朝開始在廣西腹地開疆拓土,設(shè)置郡、縣等行政建制,今鳳山縣境始入中國版圖,屬交州郁林郡定周縣地域,但只有疆土歸屬關(guān)系,沒有行政隸屬關(guān)系,這一狀況一直維持到南宋初期仍為蠻地不變。”這一說法未免妄自菲薄,“老爺說你是蠻地你就是蠻地”嗎?。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社會發(fā)展迅速。到戰(zhàn)國早中期,楚國向北爭雄,西北抗秦,東伐齊魯,南征五嶺,政局穩(wěn)定,楚文明迅速持續(xù)發(fā)展,并向楚全境輻射,屬楚的鳳山縣地怎么可能像個孤島不受楚文化的影響?
野蠻與文明是相對而言的,并非誰說誰野蠻誰就是野蠻,很多時候是野蠻的人說別人野蠻。“文明”的西方國家都是靠野蠻發(fā)家的,它們想要打誰,想要滅誰都先說誰野蠻。這是強肉弱食的叢林法則決定的,所以,我們要有文化自信,不要人家說我們野蠻,我們也自己說自己野蠻。
所謂“文明”,一是指文化的總和,即某一時代或某一地區(qū)具有特定性的文化,有時也指某一延續(xù)時間長、傳播地域廣且又有若干分支的總體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講,文明等同于文化。二是指一個氏族制度已然解體而進入有了國家組織的階級社會的一個社會發(fā)展階段。
野蠻,指一個人窮兇極惡、粗鄙、使用暴力、不講理。鳳山縣地在西漢的時候還是沒有文化,及至南宋初期還野蠻之地?那些來自中原的鳳山縣地先人何以瞑目?
在中國,楚文化可能是唯一能與夏文化相提并論,并最后融入龍文化形成龍鳳并存的中華文化。鳳山縣地作為經(jīng)歷過夜郎、百越、楚國和南粵等等文明熏陶的土地,怎么會一直是蠻地?退一步講,西漢已經(jīng)在廣西開疆拓土,鳳山怎么“到南宋初期仍為蠻地不變”?從漢朝滅亡到南宋初期,中間隔了近千年,經(jīng)歷了如此漫長的時代變遷鳳山縣地居然還是蠻荒之地,其事實依據(jù)在哪里呢?為什么對鳳山縣地深厚的楚文化視而不見?是不是人云亦云呢?
或許,寫鳳山縣介紹的人是從當代鳳山縣社會發(fā)展相對周邊各縣緩慢的事實,倒推出鳳山縣地“到南宋初期仍是蠻地不變”這一結(jié)論的,如果是這樣,我也只能景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