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分離或非宗教化(laïcité)在法國是一個具有憲法效力的原則。不過,由于天
主教會歷史上對法國社會所起的作用和影響,法國政教分離的實現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其中1905年制訂頒布的 “政教分離”法律為此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這部法律終止了1801年拿破侖簽署的關于法國政府與天主教會之間關系的“和解協議(Co
ncordat)”,發明了一種法國式的政教分離,宣布信仰自由并保證各種信仰權的自由行使
。政府在要求教會中立的同時,并不免除自身責任,而是“保證”人人可以享受在尊重別
人的宗教的前提下行使自己的宗教活動所需的資源。例如,政府允許在軍營﹑高中﹑監獄
﹑醫院等封閉性公共場所設立布道神甫工作室(aumônerie);也就是說,國家只要
求教會中立,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信仰自由,也不把宗教只局限在私域范圍。
除了確立信仰自由原則外,法國1905年的政教分離法律還對公有財產和國家財政產生了三
大重要影響:
第一,中央政府不再負擔神職人員(主教﹑神甫﹑牧師﹑猶太教法師等)的工資,同時,政
府也失去關于主教任命的否決權,主教任命權完全由羅馬教宗行使;
第二,原有的宗教公用事業機構(établissement public du culte)全部解散,并由文化
協會(association culturelle)取代;也就是說,原先屬于“公用事業機構”性質的宗教
團體都一律改變成社團協會性質;而且,規定這類“文化協會”有權接受用于宗教活動開
支的募捐,但不得接受中央政府以及各級地方政府的任何公共補助;
第三,1789年大革命時期被收為國家或市政府財產的教堂建筑,其產權依然歸國家或地方
市政府所有,但國家和市政府須免費提供給教會作為宗教活動場所;當時法律規定對教堂
財產和教會議會(consistoires)的動產與不動產進行清典登記,然后再委托給各類以文化
協會身份注冊的教會機構管理使用。
自法國大革命以來,尤其是1905年的政教分離法律頒布之后,法國已屬一個政教分離的非
宗教國家,這大概已是眾所周知的事。
然而,一般人卻可能都不知道這樣一個事實:法國的1905年政教分離法律不適用于法國的
阿爾薩斯大區(Alsace)和洛林大區的摩澤爾省(Moselle)!
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造成這一現實的歷史原因是:法國在制訂和頒布1905年法律的時候
,阿爾薩斯和摩澤爾省還處于德國的統治之下。1919年阿爾薩斯和摩澤爾省回歸法國后直
到今天,在宗教事務方面享受一種特殊體制;而該體制還帶有濃重的1801年拿破侖簽署的
“和解協議(Concordat)”的色彩。
這一特殊體制的特征是:第一,宗教課是這三個法國省小學和初中學生的規定必修課;當
然,家長可以要求免修宗教課,以“道德課”取代;而且事實上,這些名稱為“宗教課”
的課程也不是以宣講教理為主,而是涉及一些與人道﹑社會﹑國際﹑文化與宗教相關的主
題。真正意義上的“教理課(catéchisme)”則由教會在校外承擔;
第二,在“和解協議”時代受國家承認的天主教﹑路德教(luthéranisme)﹑新教(relig
ion réformée)和猶太教四大基督教教派的所有神職人員(主教﹑神甫﹑牧師﹑猶太教法
師)的工資均由中央政府負擔;也就是說,這三個省的神職人員目前還都具有中央政府公
務員的身份;這些神職人員最近通過談判,已將工資待遇提高到了A類公務員的水平;此
外,他們甚至還能享受失業津貼;
第三,在神職人員任命方面,梅斯主教和斯特拉斯堡主教經羅馬教廷同意后由法國總統政
令任命;新教及猶太教教會議會(consistoire)成員﹑主席以及大法師(grand rabbin)由
總理政令任命;三個教派的牧師(ministres)則由政府中主管宗教事務的內政部長任命。
這便是法國政教關系中,一個一直延續至今的很特殊的“阿爾薩斯例外”。
作者 : 儒思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