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總有軼事,名人之后也留有太有掌故可談。特別是紹興周家這樣的現代文苑第一世家,更是留給我們太多八卦,以及謎團和想象。
(圖:周氏三兄弟年輕時代)
周氏一家,魯迅、周作人、周建人兄弟三人,前兩位是一流作家,后一位建國后也貴至副國籍,就“死而不朽”而言,都可謂功德圓滿。可最令人遺憾的地方在于,一門昆仲,不僅生前都鬧得不歡而散、雞飛狗跳,其后輩其實也多生疏陌路,甚至不乏人倫慘劇。最著名的事件,當是周建人兒子周豐三在1941年的飲槍自盡。
本來,清官都難斷家務事,這等事何必研究,又哪里可以斷個是非曲直。只是近些年對于周家,社會興起了很多讕言,也激起了不少漣漪,為事實辯,也是可以暫且說幾句的。
周豐三是周建人的二兒子。1922年生人。1941年自殺時,不過19歲,年輕有為,也相當有才華,當時還在名校輔仁大學上學。所以,他的死,在當時還是很讓周家人意外的。
(圖:晚年周建人)
周豐三的特殊之處,不僅生在名門,長在單親家庭,更是一直寄食在二伯父周作人家中才得以成人的。 他的父親周建人結過兩次婚。周建人第一段婚姻,妻子羽太芳子和周作人老婆羽太信子是親姐妹,是兩兄弟娶了一對日本姐妹。周建人與羽太芳子婚后,生了三子一女,長子周沖夭折。因為周作人有獨子名為周豐一,所以周建人的孩子依次取名周豐二、周豐三,還有一女則名周鞠子(周作人有夭折之女名周若子)。周豐三也可說是周建人的二兒子。
本來,這是一段很美滿的家庭。可問題在于,周建人和羽太芳子感情并不好,他認為前妻是羽太信子強加給他的包袱。也就這樣,后來他終于反抗起來,離開北京八道灣周宅,跑到大哥魯迅所在的上海作海漂,期間和學生王蘊如相戀,同居生子。前妻及其三個孩子,算是徹底不顧了。
(圖:周作人獨子周豐一晚年時。他后來在北京圖書館任職,1997年去世,享年85歲)
此后,周建人的前妻羽太芳子及其三個小孩,從此就留在了北京,靠周作人一人養活。所以,后來抗戰興起,華北淪陷,周作人淪為漢奸,他為自己辯解了很多理由,雖然民族大義前都說不過去,但是有一條,說家累太重,并非全然無賴:南下,拖家帶口,也沒有著落,他根本沒有把握搞定;留在北平,沒有經濟來源,他一窮書生,這么多口人要靠他吃飯,如果不合作,蘇武的氣節是堅持了,但是一門親屬也可能要眼睜睜看著挨餓甚至委身溝壑了。
也因為周作人淪為漢奸,所以后來周豐三的自殺,一種意見認為是周豐三愛國,看不慣二伯父的墮落,所以要舉槍自戕死諫。
(圖:周建人南下依附大哥魯迅時,和許廣平、林語堂等合影)
這種說話,貌似悲壯而有道理,但是缺失沒有什么根據。它的主要問題有二:1,這個說法的來源基本出自魯迅遺孤周海嬰。周海嬰老了,出了本《魯迅與我七十年》的書,提出這個看法。可漏洞在于周海嬰那時才12歲,且一直都隨許廣平生活在上海,和北京周家根本沒有任何往來,實際還不如外人了解情況。何況他寫書談話,總是要為自己父親和三叔周建人說好話,將什么污水都推給和他父母失和的漢奸二叔周作人,說什么都是不大客觀和可信的;2,周豐三自殺在1941年,周作人落水在1938年,若要“死諫”,何至于要施施然等到數年之后莫名其妙才這么一出?
因此,也可以說,說周豐三是為二伯周作人清白自殺的論調,是缺乏根據的。唯一可推測的是,周豐三是對周作人的選擇確實是有不理解的,周作人的落水也給他帶來了很多社會壓力,他的自戕未必沒有這層因素的刺激,只是無法說是主因。而且,需要說明的是,周作人對他極好,他和周作人夫妻感情很深厚。這些點面,倪墨炎的《中國的叛徒與隱士:周作人》及錢理群的《周作人傳》都有材料佐證,他們都是現代文學研究名家,說話是可信的。
也就是說,周豐三的自殺,主因是“家變”,是來自其父周建人的刺激導致的沖動之舉。這種說法,表面上最沒有傳奇性,其實可能最接近常情常理。你若覺得他幼稚,可是在35年之后,另一位文化大咖金庸的長子不正是據傳因同樣的原因,同樣在19歲那年自縊身亡的嗎?
(圖:周作人青年時代與其妻子羽太信子)
周建人拋棄妻子另組家庭后,他前妻生的三個子女完全站在了母親一邊,并與他斷絕了往來。周建人沒有養育過他們,甚至在1937年春,周氏母親八十歲大壽,終于回京訪親一家團圓時,家庭內部爆發了大吵架——周建人和他的學生新太太,不僅和前妻吵,和周作人一家徹底決裂,父子之間據說都動手了,于是匆匆離京。
自此,周建人對前妻及幾個孩子徹底不再過問了,連過去的書信都不再寄了,也不再給芳子母子四人匯一文錢,更公開聲明與前妻芳子“脫離關系”,不再認這三個子女為親生孩子。這對14歲的周豐三而言,無疑是最重大的打擊:國家日漸淪滅、大伯父魯迅去世、二伯父墮為漢奸、父親不再認他一家弱母孤幼、周家一門徹底分崩離析,這種家國的變故是雙重的,也是其時的周豐三所難以承受的。
(圖:晚年周作人與其孫兒)
這樣的焦慮他整整糾纏了4年。終于在1941年3月24日,在北京八道灣,周豐三拿到了周作人警衛的手槍,對準自己的太陽穴,開槍自殺。具體細節,倪墨炎是專門研究周作人的,他的書中有很好的考證。
周豐三自殺后,很快全國解放。周作人因為漢奸案,被判刑,住進了監獄。他自己孩子、周建人和他前妻所生后代都散入平常百姓家,默默無聞過起了小日子。周家又似乎回到了清末時的原點:家長坐牢,頂梁柱早死,留下一群婦幼,惶惶不可終日。
周建人建國后,倒是時來運轉,做起了大官。他留下的兒子周豐二當了個中學老師,女兒周鞠子則去了日本,都和其父周建人沒有往來。從一些回憶錄中,我們知道,周豐二性格很好,業余就喜歡釣魚,有次和魯迅獨子周海嬰偶然相逢,還很熱情地招待了他,跟他說釣魚的經驗。周海嬰呢,對這位堂哥,倒是沒啥好言語,后來的文章中還數落他生活的寒酸,階層都分化了,恩怨實際又沒冰釋,此后也沒繼續來往。
(圖:未拆遣前的北京八道灣周家故居附近)
周作人和他這位弟弟,后來也還有碰面。周建人回憶,解放后不久,在教科書編委會,他和二哥周作人,在10多年后再度照面了,都停下了腳步。兄弟倆都老了,周作人凄涼地說,“你曾寫信勸我到上海” 。周建人則回應,“是的。我曾經這樣希望過”,寒暄幾句匆匆而別。周建人日后還嘲諷了這位二哥,說他“還以為自己是八道灣的主人,而不明白其實早已是一名奴隸”。
這次意外相遇,成為這對兄弟的永訣。1966年8月2日,81歲高齡的周作人遭到一幫年輕人皮帶和棍子的毆打,想求安眠藥自殺,但找不到這東西。隔年5月6日,他獨自在家,死在了冰涼的地板上,疑為解手時突然病發,或寒夜凍死。作家蕭乾的遺孀文潔若,在那篇《晚年的周作人》中有記載。
2019,1,24,晚,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