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房小吐槽?
深圳市區基本沒新房了,廣州新房供應也主要集中在增城、南沙等外圍區域!
顧妍妹經常聽到類似感慨,其實這些現象的背后是“土地資源的稀缺性”!
土地是城市發展的重要載體,居民需要房子住、企業需要辦公和生產、商業活動、公共服務也需要開展場所,而土地資源十分有限,政府面臨博弈取舍。
本次保利投顧研究院選取城市土地維度進行探究,分析大灣區未來哪里更具發展潛力。
將視角拉長,我們先回顧大灣區這9個城市10年間土地供應結構變遷。通過對比前五年(2008年至2012年)和近五年(2013年至2017年)土地成交結構,可以部分窺得各城市土地供應結構變化趨勢。
在開始前顧妍妹先解釋下本文將涉及的指標:
土地開發強度:指建設用地總量占行政區域面積的比例,國際警戒線一般為30%
建設用地:指建造建筑物、構筑物的土地。主要有城鄉住宅和公共設施用地,工礦用地,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用地,旅游用地,軍事用地等
建筑密度:單位面積內房屋建筑區域覆蓋面積的占比
增量建設用地:是指通過收儲等方式將農用地和未利用地轉為建設用地
存量建設用地:已經是建設用地的土地,包含已批未用、已建低效用地等
住宅用地:住宅類用地,包含住宅、商住、綜合體(含住宅)等
一、土地供應結構變化趨勢
宅地限量供應、地價節節高
灣區九市中,佛山、惠州、廣州宅地供應總量位列前三甲。
從總量變化看,肇慶、珠海、江門近五年宅地仍在放量,佛山亦有小幅增加;而其他城市宅地總量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收縮,尤以惠州、中山、深圳為甚。
工業大受青睞、商辦用地呈現兩級分化
相較于多數城市宅地供應的下滑趨勢,各城市政府對于工業似乎都很 “慷慨”,絕大多數城市工業用地近年繼續增加。
肇慶、東莞增幅最大;廣州、珠海、江門、佛山工業增量規模亦十分可觀。
江門、肇慶工業用地成本較為低廉對企業吸引力大;而惠州工業用地成本接近廣州,令企業望而卻步。
而對于商辦,城市分化則十分明顯:深圳商辦放量,對比前五年,增長近3倍;廣州、珠海亦有增長;其余多數城市商辦類土地供應普遍下滑。
土地供應結構變化、地價水平,一定程度上折射各城市土地稀缺程度及政府供地偏好的差異。那各城市未來可開發空間還有多大?
二、土地開發潛力分析
土地開發強度
土地開發強度的國際警戒線一般為30%,目前超過警戒線有深圳、東莞、佛山、珠海,其中深圳土地開發強度已超55%,東莞業已接近50%;
佛山、珠海大致在30-35%左右;中山、廣州也已接近臨界線;
江門、惠州和肇慶則在10%左右,未來土地利用空間仍相對較大。
從城市建筑密度可以大致看出灣區各城市內部開發程度也存在差異:
廣州未來開發焦點可能落在黃埔增城中部及南沙;東莞的厚街、寮步、黃江等部分區域交通通達度仍較低;
江門由中心向外擴仍有較大潛力;惠州接深圳、肇慶接廣佛仍有較大開發空間;
中山南北分化嚴重,南部建筑密度較低,臨近深中通道的東南部仍有一定潛力。
建設用地指標增量
根據各城市實際用地規模及遠期規劃批復規模,保利投顧研究院測算出近兩三年各城市可用建設用地規模。
深圳早已超用地指標限定,填海、舊改等多管齊下;廣州新增指標集中于外圍區域;珠海、佛山、東莞、中山可用規模也極少;惠州、江門、肇慶可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仍較寬裕。
綜上,不難看出,珠江東岸城市開發強度普遍較高,未來開發空間局限性大,唯一較有潛力的惠州產業用地成本高企,限制了深圳產業轉移需求的釋放,有待改善;
而珠江西岸,尤其是江門、肇慶,土地仍有較大的承載力且成本相對低廉,對核心城市產業轉移具有較大吸引力。粵港澳大灣區規劃落地,將加速灣區內產業融合發展!
城市所處不同發展階段,其土地利用方向也有差異,同時各城市亦存在個性特征。下面結合城市具體情況,一起看看各城市土地利用有何特征,其中蘊含何種機遇?
三、各城市土地利用特征
結合土地供應結構變化及未來開發潛力,可以將灣區九市土地利用情況分為三大類,也可以理解為城市土地利用的不同階段:
核心城市(廣深珠)由中心向外拓展,并逐步超越行政邊界;佛莞最早向廣深鏈接發展,目前也向外擴展;
惠中肇江四城則于近年才開始承接產業外溢、住房外溢需求。隨著灣區規劃落地,未來九市將繼續融合發展。
類型Ⅰ——核心城市
宅地供給有限、商辦顯著增多
深圳:土地供應總量趨勢性下降,面臨“無地可用”。土地向商辦傾斜,近五年商辦用地占比由11%上升至44%。
根據深圳市住房建設規劃(2016-2020),十三五規劃期間,深圳住房總需求約180萬套,新建住宅預計僅30萬套,居住外溢勢能強勁。
廣州:中心五區商辦供應占比上升,黃埔的工業、宅地供地大戶地位被增城、花都、南沙取代,中心城區宅地供應持續收縮。
珠海:近五年的土地增量主要來源于金灣及橫琴,工業主要集中在金灣、商業集中于橫琴,兩區發展定位清晰。
類型Ⅱ:鏈接型城市
佛山:早些年前,最靠近廣州的南海,住宅/工業用地供應占全市比例最高,但近年開始縮減;而近年住宅、工業供應向三水(連接中山)和順德(連接肇慶)聚集,兩地成為佛山開發重心。禪城、南海加速與廣州同城化,發展較為成熟,商業供應較多。
東莞:近年土地供應明顯向工業傾斜,最靠近深圳松山湖、東南臨深率先承接深圳產業外溢需求,再向濱海、東部產業園擴散。宅地方面,環深區域開發空間有限,未來住房需求還將繼續向外擴散。
類型Ⅲ:承接型城市
中山:前些年住宅供應計劃性較差,部分土地存于私人手中;供地向工業用地大幅傾斜,在產業集群上發展迅猛,但近年宅地供應明顯不足;土地利用效率偏低;整體開發強度較大、但城市內部差異明顯,西北部開發強度大。
惠州:臨深的惠陽前期土地供應占比較大,但近年無論是宅地還是工業用地大幅下滑;大亞灣宅地成交亦明顯放量;臨近東莞的仲愷區(包含在惠城區內)亦是重點發展區域,承接深莞產業外溢需求。
肇慶:土地供應集中在中心城區及外圍,均為靠近佛山三水區域。中心區域(端州、鼎湖)以住宅、商業用地為主,外圍區域(高要、四會)以工業為主,承接廣佛產業轉移需求。
江門:開發區域仍主要集中于城區;近年,靠近佛山的鶴山、靠近珠海的臺山宅地/工業用地大幅增加;政府方面亦在加強吸引深圳產業轉移。
我是啟示
1、土地開發潛力空間
粵港澳灣區規劃發布、產業轉移與融合將提速,而珠江西岸擁有更多可承接產業外溢需求的土地資源,尤其是江門、肇慶。故而,灣區未來增長潛力股主要在西岸。
2、城市內部土地開發強度
存有差異,局部仍有開發潛力,如中山東南部;深圳、東莞、佛山等開發強度較大、新增建設規模相當有限,土地利用必將向盤活存量發展,舊改、城市更新是必然選擇。中山、惠州前期土地出讓計劃性較差,存土地收并購機會。
3、政府供地順序
政府傾向于先供工業用地、再配套住宅用地、最后增加商辦用地。
而較早與核心城市融合發展的佛山、東莞,其經驗業已表明:產業轉移承接與住房需求外溢是相輔相成的。
已開始增強與灣區產業鏈接發展的江門,未來住房需求也將逐步由內生需求主導向外溢需求市場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系列下期預告:
珠三角內部產業轉移、人口流動已現何種變化趨勢?從產業及人口維度,探析大灣區規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