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和一個男同事聊天,聊到孩子的教育問題,他家孩子才兩歲,我問他工作那么忙,一般啥時陪孩子,他說,孩子太小了不懂事,等上學了他再陪,現在就是奶奶帶。
我很詫異。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陪伴至關重要,很多習慣就是小時候養成的,小時候正是養成習慣的最好時期啊,為何很多人都覺得孩子不懂事,就是個小屁孩,不陪伴,不管孩子,而是扔給老人帶。
雖然孩子小,特別是幾個月不會說話,表達不清晰,但是不要小看孩子,孩子清楚著呢,他周圍發生的事,他所在的環境都在對孩子產生重要的影響。而且這是孩子在高速發展,極速學習成長的時期。
小寶寶為什么有的孩子很早會說話,有的孩子遲遲不講話?
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父母的互動,孩子在咿咿呀呀表達的時候,有沒有人理他,有沒有人給他說話互動,這一點很重要。
我女兒剛出生一個多月的時候,有一個場景我至今印象深刻,我們都在吃飯,我父親先吃完了,逗她說:我們都不理你嘍,不理你嘍。一直老老實實坐在小車里里的女兒突然大哭起來。你說一個月多月的孩子聽不懂嗎?
女兒只有幾個月的時候,我做很多事都會和她互動,媽媽在喝水,媽媽在吃飯,媽媽在刷牙,這是牙膏等等,在她咿咿呀呀時陪她咿咿呀呀,所有女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一直挺好,從會說話起發音除了哥哥發不清楚,其他所有發音都很清晰。
在女兒18個月的時候和老公帶她去杭州玩,自己走了很多路,對外界很好奇,吃得好,玩得開心,也不鬧人,回來后從只能說三個字,到可以說五個字了。好神奇。
其實就是外在的一些刺激,特別是孩子沒有見過的事物讓孩子產生了好奇,刺激了大腦神經的發展。
陪伴父母要學會用價值觀,而非情緒來管理孩子樊登老師有一個視頻,我感觸頗深,他說:他有一次,跟一個出租車司機聊天,司機講他的孩子多叛逆,怎么怎么樣。樊登老師說,教育孩子最重要是在三歲以前,司機笑了,他說三歲之前他懂個屁。司機覺得三歲以前根本不用教,三歲前就扔給奶奶讓她管,等孩子上學的時候自己再管他。
根深蒂固的在嘲諷樊登老師的觀點。
司機說三歲以前你跟孩子說他也聽不懂啊,你說這有什么用。他完全不知道,三歲以前,對一個孩子來講有多么的重要,這件事讓樊登老師覺得特別無力又特別悲哀。
好多人愿意花很多錢,給孩子找一個學區房。但是不愿意花一點點錢來改造一下自己,你只要能夠稍微拿出一點時間,或者金錢去讀讀書,去學習一下,就不至于等到孩子十幾歲的時候,花幾十萬上百萬想把孩子送去一個好學校。
你要知道在那個時候,他大腦里面的鏈接已經跟別人不一樣,不同的家庭在跟孩子互動的時候,詞匯量的差別在3000萬字以上,這是一個巨大的鴻溝,而這3千萬次的差別,將影響到他學習數學,學習藝術,他的情商,他的溝通能力,他終身成長的思維,他的自控力。
當你抱怨孩子沒有自控力,沒有終身成長的思維,不愿意努力學習數學的時候,你應該反思,我們小時候跟他說過這些話沒有。而我最擔憂的是什么呢?就是最需要聽到這些東西的父母,可能聽不到這樣的東西。
孩子不知道你看了這些是什么感覺?
我們以為孩子不懂事,殊不知孩子從出生起,他所經歷的一切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那些感覺,那些情緒,那些溫暖或冷酷的情感深入骨髓,埋藏在內心深處,在孩子長大后依然影響深遠。
那些你覺得沒有意義的事,那些浪費時間的事,卻在無形中影響著孩子的現在和未來。
很多事在很久之前就已經在改變了。
當然,現在也不晚,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改變從現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