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78年,美國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提出了家庭教養方式的兩個維度,即要求性和反應性。要求性指的是家長是否對孩子的行為建立適當的標準,并堅持要求孩子去達到這些標準。反應性指的是對孩子和藹接受的程度及對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根據這兩個維度,可以把教養方式分為權威型、專制型、溺愛型和忽視型四種,上面四個圖就試圖表現這四種教養方式。 一般而言,權威型是對孩子最有利的一種教養方式。這種類型的家長在孩子心目中有權威,但這是建立在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上。他們會給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設立適當的目標,并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適當的限制。與此同時,他們會表現出對孩子的愛,并認真聽取孩子的想法。這種教養方式的特點雖然嚴格但是民主。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有很強的自信和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會比較樂觀、積極。
專制型的特點則是嚴格但不民主。專制型的家長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雖然有時家長為孩子設立的目標和標準很高,甚至不近情理,但是孩子不可以反抗。這種教養方式的家長和孩子是不平等的。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會比較多的表現出焦慮、退縮等負面情緒和行為,但他們在學校中可能會有較好的表現,比較聽話、守紀律等。
放縱型的家長對孩子則表現出很多的愛與期待,但是很少對孩子提要求和對其行為進行控制。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容易表現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一旦他們的要求不能被滿足,往往會表現出哭鬧等行為。對于家長,他們表現出很強的依賴性,往往缺乏恒心和毅力。
忽視型的家長對孩子不很關心,他們不會對孩子提出要求和對其行為進行控制,同時也不對其表現出愛和期待。對于孩子,他們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質,而不會在精神上提供支持。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現適應障礙,他們的適應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較差。
以上四種類型是比較典型的,但在現實中,有些家庭教育方式屬于中間型。并且,隨著孩子的成長和家長本身觀念的變化,家庭教育方式也會發生變化。整體而言,在孩子小時候,家長應該對其給予愛和關懷,并且應在這時更多地控制孩子的不良行為。當孩子長大一些的時候,家長應及時聽取孩子的想法,對于孩子自己的事情,要多和孩子商量,共同制定合適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