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時候,我爸爸是我數學老師。
有一次他講課,講到一種類型的題,講了三種做法。
班上很多學生都在做筆記,我沒做。
爸爸問我,你怎么不記?
我說:嗨,這個一看就會。
他說:你會哪種?
我說:我哪種都會,做題的時候看感覺!想用哪種用哪種!
這種題以前出現過幾次,我從來沒出錯過。
所以我爸爸聽完我這么說也很無奈,因為挑不到茬,我之前也確實是每次都對,并且也用過不止一種方法解答。
結果那堂課不久后的一次考試就有這種題,然后我竟然沒做上!
發下卷子來的時候,爸爸問我:你的感覺呢?
全班哄笑!
我也忍不住笑,我也不知道感覺去哪了啊,反正考試那天它失靈了。
然后卷子發下來我一看,我會啊!這么簡單的題!
為什么會出現怎么做都對,偏偏考試的時候就是做不上了呢?
因為我陷入了固有思維啊。
我們人的思維方式分為兩種,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這兩種模式交替著替我們解決問題。
現在的很多人強調專注力,專注力重要么?
當然重要,但發散模式也同樣重要,卻又很容易被忽視。
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這件事怎么做都不對,焦頭爛額,越改越不對,后來干脆扔一邊干別的去了。過了段時間,不知道為什么,突然想起來應該換個方法做啊,試了一下,對了!
有時候你順手就拿鑰匙鎖了門,等出門好久了你突然想起來,我鎖門沒有啊?!
返回去看,嗯,鎖了。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潛意識在替你做決定,做你習慣了的決定,出門以后鎖門,這個決定不需要你聚精會神集中注意力,在你沒走心的時候就做了,而你根本沒意識到。
這就是發散力的能力。
專注力會尋找到一條路徑持續的走下去,因為它受到意識引導和控制,而一旦走不出去,它就被困住了。
發散力跟專注力不一樣,它會不停的往不同的方向試探,不會困居一隅,唯一的問題是他方向發散走得就不夠遠,只是給了你個路標,而后你得重新用專注力沿著路走下去,直到下次遇到困境,再轉換為發散力。
兩種思維方式的不停轉換,對于你面臨學習,考試,做題的時候會很有幫助。
今天要學的這個章節要講課了怎么辦?
挨個一個字一個字的讀么?
當然不是,書是一個整體,把它粗略的翻一下,大概知道它講什么,而后再開始挨著讀,哪怕讀到不懂得地方,不要翻來覆去的看著一段試圖搞懂它。
跳過去,交給發散力,繼續往后讀,讀著讀著后面發現前面不懂的地方也連貫上了。
這個過程是從發散力到專注力來回轉換的過程,在你專注讀書的時候,發散力仍然在后臺運行,幫你去思考那些沒看懂的地方都講了什么。
沒有能及時轉換專注力和發散力就是我在考場上解不出來那道題的原因。
我的專注力被困住了,卻沒有能及時轉成發散力去尋找別的路徑,以至于明明平日里會幾種方法,可是到考試時卻一種都沒用上來。
如何轉換專注力和發散力呢?
最有用的方法其實是睡一覺。
學生時代很多人喜歡睡前背單詞,效果特別好,第二天早晨起來記憶猶新。那是因為即使陷入睡眠,大腦的潛意識也在繼續思考問題,尤其是睡前你聚精會神思考的問題。
可是考場上沒有辦法睡一覺啊,那怎么辦呢?
把你的注意力從這道考題上分散開,去想想其他的事,那些讓你覺得放松和愉悅的事。
你喜歡的歌,喜歡的人,喜歡的故事,短暫的講思緒放到他們身上去,而后過一兩分鐘再轉回來的時候,你就已經開始發散思維了。
重新再看一遍這道題,而后跳過去,做一道簡單的題。
所以其實你在做試卷的時候的方式應該是,先做最難的題目,一兩分鐘沒有做出來直接跳回最簡單的那道題開始做。做完了之后再跳去另一道比較難的題目,如果一兩分鐘內也毫無頭緒就繼續跳回去做簡單的題目。
因為這樣,你會不停的從發散和專注之間轉換,而當你專注于簡單題目的時候,發散力會幫你不停的試圖去探索那些不同的方向幫你給出解題思路。
最后,要不要做筆記?
有句話叫做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你不要長篇累牘的記筆記,只需要在旁白處標注上你自己的當時當刻的感想感悟,這種靈光一現的感悟往往事后難尋,卻又非常有用,因為它是你自己想出來的。
而更重要的是,這種寫下來會提升身體肌肉記憶,促使腦中新神經元的形成,幫你理解你所寫下來的東西。
在小的時候,我們老師總是會罰我們把錯了的題目抄十遍,這種方法真土,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它也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