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道、理、易經角度解析“王”字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就象空氣和水,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今天只講一個字。
國,國學我是不會講的,講講“國”學里面的部分,也就是“王”字,儒家的主要思想是“內圣外王”。從道、理、易經角度解析“王”字。
王字有三橫,《三字經》里面說“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今天是5月20日星期六。星期與禮拜的區別,禮拜日是基督教做禮拜的日子,其它日子不能隨便用“禮拜”,星期日是一周的第一天,星期六是一周的最后一天,稱周末。
王字的三橫分別代表天、地、人。
上面一橫表示天道。“天道下濟而光明”,天道為天下百姓帶來光明。過去皇上下詔書,開頭一句是固定不變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意思是奉天的旨意,替天行道。天道酬勤,政府官員要勤政,學生學習要勤奮,老天不會虧待。
中間一橫表示人道。救死扶傷,扶貧濟困,助人為樂,維護人的尊嚴、保障人的自由等。人道酬誠,為人之道在于真誠,誠實守信。
下面一橫表示地道。腳踏實地,厚道寬容。地道酬善,去惡從善。“人之初,性本善,”“善”表示人的面部。
將天道、人道、地道貫穿起來便是“王道”,王道包含天道、人道、地道,是治國理政之道,給天下百姓帶來福祉,救死扶傷,扶貧濟困,使人人棄惡從善,成為有道德的人。
從“理”的角度講。理是是非得失的標準。
上面一橫表示天理。天理代表公平正義。
中間一橫表示人理。人理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相互尊重。譬如教師,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別人勞作的,同時培養的學生是眾多家庭的子女。
下面一橫表示地理。地理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將天理、人理、地理貫穿起來便是“王理”,但不叫王理而稱“王法”。法就是憑理,是道德的底線。王法包含天理、人理、地理,是國家的法令。是為了公平正義,相互尊重,人與社會、自然和諧相處。
天地人之間的關系。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類依據大地生活,地球是天體的一部分,天體有其運行規律,這個規律就是順其自然。(馮友蘭先生談“讀書得間”:“讀書得間”就是從字里行間讀出“字”來。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本來沒有字,當你讀得深入時,便會讀出字來,覺得在原來的字外還有字,這些字外之字才是最有意義的。讀書能夠“得間”,才會領悟作者的“言外之意”,才算把書讀懂了。)
古文很精煉,因為當時文字是寫在竹簡上。學富五車,五車書也沒有現在一本書的字數多。胡適當初鼓吹白話文,遭到很多人的反對,有人譏笑胡適,你不該叫胡適之,而叫到哪里云。對胡適說,如果你母親病了,要你回去,按你的說法,拍電報要寫上“你的母親生病了,趕快回來吧。”要花十二個字的費用,按文言文只要“母病速歸”四個字,費用只需三分之一,你看哪個好呢?
從易經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來解析“王”字。
“王”字有三橫,在易經八卦里,三橫(三個陽爻)是乾卦,乾代表天,乾卦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王”字中的一豎將三橫從中間分開(三個陰爻),是易經八卦中的坤卦,坤代表地,坤卦卦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王”字含有天地人和乾坤,因此儒家強調“內圣外王。”
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是1914年11月梁啟超在清華作的題為“君子”的演講中引用《周易》的兩個象辭而來。為什么演講的題目為“君子”呢?因為這兩個詞都是針對君子,祝愿二中的學子個個都是君子,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考上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