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之后的第一周,淘寶的客戶就開始群毆。淘寶商城中小賣家以圍攻淘寶商城多家大網店的方式,向淘寶網施壓,并有賣家到位于杭州的淘寶總部抗議。
事情源于淘寶商城的新規調整。這家公司決定將技術服務費標準提升5倍至10倍不等,同時收取一定額度的保證金。
相關事件對于淘寶而言,未必是一件壞事,這個事件客觀上提升了淘寶商城的品牌形象——更有實力、更受信任的品牌將入駐這個地方。當然,淘寶方面難免不被印上“店大欺客”的標簽。
對于中小賣家而言,這是一個很難接受的決定。有人說,這就像說好一個價格載你到什么地方,結果中途要漲價10倍,不給的話就扔下車。這樣的比喻有些偏頗,但還是能夠說明賣家的心態。更何況這涉及到收入——在淘寶網的商品檢索中,排在前面的都是淘寶商城的商家,這意味著不在淘寶商城里的淘寶商家將很難有機會得到關注。
在我們的理解中,淘寶商城的新規調整,部分緣于淘寶集市與淘寶商城定位的交叉。由于大量中小賣家的存在,使得淘寶商城期望中的品質和定位未能完全實現。
此種狀況的形成,有可能是一種策略失當,初期的門檻定得過低。但若如此,現在這個新規調整可以看作是讓中小賣家為淘寶自身的策略失誤埋單。
不過,如果這本來就是先前策劃好的商業策略:先讓人進屋,然后把不需要的人請走,那么這種舉動在道義上受到批評則是必然的。這樣的舉動還有利用市場支配地位達成商業目的的嫌疑,則更應從法律層面去探討這種行為的合理性。
作為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海量的賣家和買家均在淘寶沉淀著巨量的虛擬資產(用戶交易數據、關系網絡、信用評價等)。從市場份額看,這個平臺集中了中國電商的半壁江山;從控制力看,商家對這個平臺有著極大的依賴,其他經營者要切入這個市場困難重重,而從歷次淘寶能夠成功修改交易規則表明,其對買賣雙方都有著相當的控制力。
在這樣的市場地位下,淘寶數倍提高服務價格標準,有違反反壟斷法的嫌疑,即濫用其市場支配地位獲取不正當利益。更何況,對于淘寶單方面的規則調整,對相關方所造成的損失,淘寶并未聲明有任何補償。
淘寶宣稱運用商業邏輯來建立市場秩序,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設想。很多事情符合商業邏輯,但于倫理、于道德、于法律都有值得探討的地方。
對于中小賣家而言,以損害其他商家的利益、間而損害淘寶商城的利益為籌碼,顯然是不合適的。大規模惡意網購行動在道德上亦有瑕疵,更涉嫌違法。
如果大家都認同建立保障公平交易、平等競爭的市場秩序的理想,那么這些中小賣家應遵循正常的市場規則行事。既然雙方糾紛已久,協商未成,何不訴諸法律以求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