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像療法(mirror therapy, MT)又稱鏡像視覺反饋療法(mirror visual feedback,MVF),是一種基于視覺刺激,利用平面鏡成像原理,將健側活動的畫面復制到患側,讓患者想象患側運動,通過視錯覺、視覺反饋以及虛擬現實,結合康復訓練項目而成的治療手段。
鏡像療法在1995年首次由Ramachandran等學者提出,并應用在幻肢痛患者疼痛治療中此外,研究者還提出鏡像療法可作為治療腦卒中后偏癱的一種替代治療方法并闡述了其潛在的機制:
國內對鏡像療法的研究起步較晚,但也有很多小樣本的研究去實施鏡像治療:
2009年,朱琳等研究鏡像療法對腦卒中12個月以內的偏癱患者手功能康復的療效結果顯示:鏡像療法對提高卒中偏癱患者手功能的恢復有療效,但對緩解肢體痙攣的作用不明顯。
2013年國內曾有研究將40 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康復組,各20 例。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康復訓練,包括肢體擺放、被動關節(jié)活動、肌力訓練、平衡訓練、步行訓練、作業(yè)療法、物理因子療法等,康復組在此基礎上增加鏡像療法,鏡像療法可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手功能,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有一定促進作用。
作為新興的康復治療手段,很多學者已經開始嘗試將鏡像療法與多種其他治療手段相結合,以提升療效,如Kim等將功能性電刺激與鏡像療法結合能有效地提高上肢運動功能。
同時,更多的學者開始將鏡像療法結合其他療法(如運動想象訓練、活動分析法等)運用于臨床,證明鏡像治療結合其他療法不僅有利于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上肢功能和ADL能力,恢復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并能改善其抑郁的程度。
此環(huán)節(jié)的要點是如何選擇合格的病人,然后決定治療目標以及選擇怎樣的環(huán)境和材料。那么,在開始治療之前,應該做哪些準備呢?
病人特征:
告知病人:
需要的環(huán)境和材料:
標識物,鏡子,
訓練材料: 塑料碗,或裝滿沙子或豌豆的盒子,刺猬球,溫度刺激 (溫、 冷),不同的刷子,洗餐具手套,砂紙等
體位:
肢體位置:患側肢體應該放置在一個可調的高度,便于調整病人的身體和活動上肢,健側肢體與患側肢體放在一樣的位置, 鏡子兩側手的姿勢相同,這有助于強化錯覺
鏡子的位置:鏡子被放置在病人面前,兩手之間, 患側肢體完全被鏡子覆蓋,而健側肢體的反射圖片可以在鏡子上完全呈現
大量的研究證明:鏡像療法能有效地促進腦卒中偏癱上肢運動功能恢復。研究也表明:
鏡像療法不僅適合大型醫(yī)院推廣應用,也適合社區(qū)康復機構使用,更適用于
恢復期患者在家中自主訓練;
不僅能提高康復效率及降低致殘率,也加強了患者的主動性及參與性,符合
現代康復醫(yī)學的理念。
除此之外,鏡像療法還能減少痙攣、促進感覺、 減少中風后疼痛癥狀。
雖然鏡像療法在腦卒中后上肢運動功能障礙臨床應用中越來越廣泛,但是也有一些局限性:
從提出至今20年的時間里,鏡像療法都基于平面鏡或結合透鏡進行,同時,受到鏡像裝置的限制,鏡像療法訓練范式的規(guī)范性,統(tǒng)一性較難量化,影響臨床研究效果結果的穩(wěn)定,并且在規(guī)范式創(chuàng)新上難以突破。
值得期待的是,基于上述鏡像療法發(fā)展及應用現狀,鏡像輔具的提升、改進及訓練范式的統(tǒng)一性、創(chuàng)新性將成為未來鏡像治療發(fā)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
[1] Ramachandran VS,Rogers—Ramachandran D,Cobb S.Touching the phantom limb[J].Nature,l 995,377(6549):489-----490.
[6] 丁力,賈杰等. “鏡像療法”作為一種康復治療技術的新進展.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5年,第30卷,第5期.
- 微信訂閱號:shangzhikangfu -
歡迎您的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