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的治療,辨別皮疹的寒、熱、風、濕對于立法是非常重要的。皮損分布顏色、性質的不同是銀屑病辨證的依據。如皮疹分布在四肢伸面的屬陽,屈面則屬陰;頭面,上肢及驅干上部的多屬風,下肢的多屬濕;皮疹基底潮紅,多屬熱燔營血。同時還應結合脈、舌的變化加以全面分析,苔黃燥為熱在氣分,黃膩為熱在肝膽;脈沉細或濡細則為虛寒等。
一、辨證選方
1.血熱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祛風。
方藥:《朱仁康驗方集》克銀Ⅰ方加減。土茯苓30g,忍冬藤15g,草河車15g,白鮮皮15g,北豆根10g,板藍根30g,威靈仙10g,生甘草10g,生槐花20g,紫草30g,生地30g,丹皮10g。口渴、心煩、便干加生石膏30g,梔子10g,大黃10g(后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2.血燥
治法:滋陰養血潤燥,佐以清熱解毒。
方藥:克銀Ⅱ方(朱仁康《名醫驗方精選》)加減。生地30g,丹參15g,玄參15g,麻仁10g,白鮮皮15g,草河車15g,北豆根10g,大青葉20g,白花蛇舌草30g。若脾虛濕盛加白術10g,生薏仁30g;上焦熱盛加水牛角5g;皮膚瘙癢甚加地膚子20g,烏梢蛇6g,蟬蛻10g,苦參15g等。
3.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
方藥:消銀化瘀湯加減。當歸30g,川芎20g,丹參20g,雞血藤20g,川牛膝12g,全蟲10g,蜈蚣2條,金銀花40g,土茯苓30g,三棱10g,莪術10g,甘草10g。若月經不調加香附20g,益母草30g,艾葉10g。氣虛加黃芪12g,黨參15g。
4.膿毒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除濕。
方藥:解毒涼血湯加減。水牛角6g,生地15g,丹皮10g,白茅根30g,銀花30g,連翹15g,大青葉15g,生薏米15g,苦參10g,滑石粉15g,白鮮皮30g。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5.風濕阻絡
治法:活血通絡,祛風除濕。
方藥:獨活寄生湯加減。秦艽10g,防風10g,獨活10g,桑枝30g,威靈仙10g,白鮮皮15g,土茯苓15g,當歸10g,赤芍10g,雞血藤15g,牛膝1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6.熱毒傷陰
治法:清營解毒,涼血養陰。
方藥:解毒清營湯加減。生玳瑁6g,生梔子6g,川連3g,銀花30g,連翹15g,公英15g,生地30g,白茅根30g,丹皮15g,石斛15g,玉竹15g,麥冬10g。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二、外治法
1.禁用刺激性較強的藥物,可用安撫保護劑。如5%~10%硼酸軟膏,清涼軟膏或黃連軟膏,一掃光擦每日2次。
2.回春消?膏外擦(硫黃15g,冰片3g,樟腦5g,苦礬5g,雄黃10g,水楊酸10g,白玉霜靈藥12g,凡士林500g。)每日2~3次外擦。
3.石榴皮軟膏(石榴皮粉25g,樟腦1g,石炭酸1g,凡士林500g,石榴皮1份炒炭碾末,麻油3份,調成糊狀備用)外擦2次/日。4.藥浴:苦參、麥冬、桃葉各200g,加水5000ml,煮沸30分鐘。適溫洗浴,每周4~5次,急性期禁用,以免繼發皮膚病。
三、專方驗方
1.克銀Ⅰ方:土茯苓30g,忍冬藤15g,山豆根10g,板藍根15g,草河車15g,白鮮皮15g,威靈仙15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
2.克銀Ⅱ方:生地30g,丹參15g,元參15g,麻仁10g,大青葉15g,山豆根10g,白鮮皮15g,草河車15g,連翹10g。每日1劑。
3.三藤二黃湯:雷公藤(根去皮)、紅藤、雞血藤、黃芪、黃柏各20g,每日1劑,水煎服。風熱加烏蛇、防風;挾濕加蒼術、澤瀉;偏熱加茅根、生地;燥甚加當歸、天麥冬;兼瘀加紅花、丹參、紫草。
4.消銀解毒湯:水牛角片30~60g,板藍根25g,蚤休、白鮮皮、土茯苓各30g,金銀花20g,丹皮15g,生地20~30g,赤芍20g,苦參10~15g。咽痛加北豆根、連翹;胸中煩熱加黃連、梔子;全身瘙癢劇烈加全蝎、海桐皮;斑色鮮紅屬血熱盛者重用水牛角片、金銀花、丹皮。日1劑,水煎服。配合外用苦蛇酊,10%硫黃軟膏等。
中藥 克銀丸、復方青黛丸、消銀丸、涼血消銀丸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