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經(jīng)典書法更進一步----訪書劉田依先生 |
兒時耳濡目染,從此苦練書法 步入劉田依先生家,就感覺濃濃地墨香撲面而來,7 7歲的老先生個性開朗,滿面紅光,他把我引到了藏書的房間,雖然只有七八個平方米,卻放滿了各種書籍,筆者大約看了以下,這么多的藏書仿佛到了書的海洋,有各種門類的書籍,有古典的,有現(xiàn)代的,有專業(yè)書畫類的,有哲學、文學、科普、音樂包括小說月報的雜志都很齊全。頓時使人恍惚進入了一種世外桃源的境地。 ![]() “說起我學習書畫的經(jīng)歷,就不能不說我的家庭”,劉田依先生略帶沉思地說:“小時候,因為父親是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的元老,為人正直仗義,交友廣泛,且學養(yǎng)很深。我們在上海家的堂屋里掛滿了字畫,什么鄭板橋、康有為、吳昌碩、黃賓虹、孫中山、章炳麟、于右任等人的書畫都有,其中以于右任的書法居多,天天看,天天看,就這么自然的會了。五歲的時候家里寫對聯(lián),人家看我拿著筆,就說‘毛頭(劉老的小名)你會寫嗎?’于是我就拿起筆些了起來,大家都覺得很吃驚,從此,母親便給我請了趙培賢老師教我書法。我正式的開始學‘百家字’了。雖然在戰(zhàn)爭中我隨家里人跑過了很多地方,但是我始終沒有放棄我的書法。” ![]() 只要能寫字 吃苦心也甘 77歲的劉田依先生非常健談,他只有12平米左右的房間里,書桌,板凳上,甚至床上都放著毛筆、毛氈和紙,劉老笑著說:“人家都有寫字的地方,我的條件簡陋,沒有專門的地方,不過習慣了,也就無所謂是什么創(chuàng)作條件與環(huán)境。可是我喜歡把毛氈放在床上,雖然彎的腰累一點,可在書寫時候能夠全面地看到與把握整體章法、氣勢。” 寫字臺上的一個碗里放著一個啃過的饅頭,以及幾個咸菜之類的。“這是……”我疑問道,劉田依的孩子們接過話去“我的父親一寫起字來就沒命了,每天除了寫字還是寫字,經(jīng)常飯也不吃,只放個饅頭在旁邊啃就行了。”我的心在此時觸動了一下,一個真正的藝術大家,不正是有這樣的視藝術為生命的苦行僧式的奉獻精神嗎? 不要忘記我們自己的文化 談起我國的書法現(xiàn)狀,劉田依先生并沒有像別人一樣空洞乏味的贊揚它的博大精深,在沉默少許后,他說:“我只希望我們所有的人不要忘記我們自己的文化。現(xiàn)在的教育忽視了傳統(tǒng)書法的教育,是由于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教育方向和其它諸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以至于目前在漢語言文字的筆畫書寫及規(guī)范應用和傳承教育上,仍然存在著大量不容忽視的問題。尤其是錯字、別字在各種媒體、出版物、各種書法展覽上的名家作品中都能屢見不鮮的存在著。” 在劉田依先生的房間一個簡單木板搭起來的小書桌子上,筆者發(fā)現(xiàn)了一堆手寫的書稿,大約有四五百張宣紙質地的書稿,劉老告訴筆者,這是他用了三十年時間研究并書寫的書稿,暫定名字為《中國漢字草體字大字典》。因為筆者的好奇與追問,為此,劉田依先生開始談了關于為什么要耗費幾十年的精力在研究與編著《中國漢字草體字大字典》的意義,他說:“漢字經(jīng)過了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書、隸書、草書、楷書的演變,最終的印刷與書寫規(guī)范是以宋體字為統(tǒng)一標準而定型,同時也使?jié)h字記寫的功能在不斷地得到提高。”
![]() ![]() 劉田依先生說:“現(xiàn)代漢字在日常書寫與交流是用簡體的宋體字為主,通常稱為簡化字,它是在漢字發(fā)展演變中陸續(xù)形成的,在長期使用中優(yōu)勝劣汰,逐漸定型化的字體。現(xiàn)行的簡化字表更多地體現(xiàn)為對歷代簡體字的一種歸納整理和篩選確認,其中絕大多數(shù)來源于歷代的“俗字”和“手頭字”,即歷代簡體字,不少字早已進入古代字書已經(jīng)逐步淘汰或者廢棄了。那么,從歷史上看,漢字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yōu)樽瓡僮優(yōu)殡`書、楷書,其總趨勢就是化繁為簡。特別是近代以來,隨著數(shù)千年封建專制制度的瓦解,社會變革的加劇,要求打破封建社會帝王將相的貴族、士大夫階層的文化壟斷,對全體民眾進行文化改革與普及的呼聲越來越高,那么,改革傳統(tǒng)漢字尤其是書寫過于煩瑣等弊端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我國政府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推行的漢字簡化方案,就是順應這種歷史潮流的自然結果,其所取得的成效,世人也當有目共睹的!” “不過,這里有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事實,就是推行并要求漢字改革到簡化字的領導,當時的全國人民最高領導人毛澤東等人,一生中從未使用并書寫過簡化字,當然,這里有更深層次的政治問題,我們不去探討了。究其漢字書法本身問題,應該關注并要解決的是,回歸書法自身應有的屬性,那么就是,書法要有‘實用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好的書法,一個值得學習與收藏的書法作品,都應該具備這樣的特征。但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情況,同時也證明,那就是無論簡化字,還是繁體字,只要是美觀、實用、方便、準確、快速,符合這幾種條件,繁體簡體都可以并用的。” 劉田依先生說:“可惜的是,漢字‘讀與用’基本解決了規(guī)范問題,各級人士都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漢字日常‘書寫’應用的改革,從建國到現(xiàn)在,一直沒有系統(tǒng)化的整理,究其原因,就是漢字形成書法的幾千年過程,到了此時就開始出現(xiàn)斷層了。并逐步被那些大量存在的、庸俗且膚淺無知的‘偽書法家’們的胡亂涂抹而誤入歧途了,因為這些人,既沒有深厚扎實的傳統(tǒng)功底與修養(yǎng),更不知道怎樣去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他們的所謂‘書法作品’,用各種嚇人的‘專業(yè)’身份、頭銜糊弄糊弄那些更加外行的人和領導們并騙點什么職業(yè)、職稱、金錢還可以,一旦到這種需要傳統(tǒng)功力的真才實學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這些所謂‘專家、名家、大家、大師、學者、教授’們都紛紛開始原形畢露了。所以,到了現(xiàn)在這個時代,幾乎沒有什么專業(yè)的人來整理并重視這項工作,也根本沒有可能制定所謂標準化的范本來教育和定型。這個問題,是于右任先生最早在上個世紀的二十年代就發(fā)現(xiàn)的問題。當時他就提出并開始了編寫“標準草書”的工作。”
![]() ![]() 于右任先生曾言:“科學進步,文字亦簡,印刷用楷,書寫用草,習之者,皆道其便。”他又認為:“文字乃人類表現(xiàn)思想、發(fā)展生活之工具。其結構之巧拙,使用之難易,關于民族之前途者至切!”所以,他感到漢字太難認難寫,為了“求制作之便利,盡文化之功能,節(jié)省全體國民之時間,發(fā)揮全族傳統(tǒng)之利器”,乃取百家草書之長,創(chuàng)立標準草書,其目的是“能以接受我國數(shù)千年的文化而使之發(fā)揚光大。并為子子孫孫每人每日優(yōu)裕(節(jié)省)許多的時間,以增加其事業(yè)的程效。”他對各類字體有一妙喻,他說:“楷書如步行,行書如乘輪船,草書如乘飛機。”為了給國民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實事,他于1932年發(fā)起創(chuàng)立了標準草書社,將草書標準化,以恢復其文字的簡單、快速、與美觀三結合的功能。 因此,曾經(jīng)深受于右任先生直接教導的劉田依先生也堅持認為,他說:“字乃人類表現(xiàn)思想,發(fā)展生活之工具,藝術審美的最高境界。其結構之巧拙,使用與欣賞之難易,關于民族之前途者至切!現(xiàn)代各國印刷用楷,書寫用草,已成通例;建設中華之強國,要有民族統(tǒng)一的文化情感、文化精神之內(nèi)涵與紐帶,更于文字之改進,應舉國上下而不遣余力!” 劉田依先生又說:“即便在今之印刷機、計算機時代,印刷機、計算機還是不可能完全代替手寫,人們?nèi)粘门c交流還是有大量手書的必要。而手寫當然要盡量快速、可辨認且比較美觀。要達此目的,那最好的方法,當是學用“漢字草體字”為最佳途徑。” 這一點,筆者從觀賞研究劉田依先生先生手書的“漢字草體字”一書中,不但可見劉田依先生手書的中國“漢字草體字”的風格和其神采飄逸的書法之美,還可迅速體會與掌握漢字草書的具體寫法、特點,對傳承、發(fā)揚、普及中國漢字書法藝術是極為有益的。 于右任在創(chuàng)立‘標準草書’社時就曾言明,編著‘標準草書’的原則是‘易識、易寫、準確、美麗’。 但是,鑒于于右任所書的多為繁體,還有一些是不常用、不太成熟的字體,所以,劉田依先生這次重新編著的新字典就大量的避免和調整修訂了這些問題。劉田依先生發(fā)現(xiàn),于右任手書千字文多數(shù)寫法來自古代書法家的草書。于右任創(chuàng)制的僅77字。即于右任草書千字文大部分是古代著名書法家的寫法。這是標準草書的難能可貴之處所在,即是寫法有歷史淵源。當然,由于歷史悠久、當時書體可能的不同等原因,有些字也可能因此較難識別。在《標準草書》一書中于右任就曾具體提出: “凡簡字之草體亦可采用”。“凡過于簡單之字,不必作草”。 “凡過于冷僻之字,可不作草”。 這三個標準草書的具體原則,十分重要,充分體現(xiàn)了標草"與時俱進"的精神。由此,劉田依先生認為:“標準草書,也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不是一成不變的,無論是繁體字還是簡化字,只要符合漢字草體的準確、美觀、快速、易識、易寫這些原則,都可以來采用、普及、推廣”。 編者按:(因為眾所周知的歷史與政治、經(jīng)濟等等原因,于右任先生生前的最后十年,一直郁悶而不得志,身體也不好,根本沒有精力再去把這些工作繼續(xù)研究與整理下去。那么,到了臺灣也一直是劉田依先生的堂兄劉延濤在負責這個具體工作,也沒有任何進展。所以編著“標準草書”的研究與創(chuàng)作,實際上已經(jīng)停止了。而現(xiàn)在中國大陸的標準草書社,由于是非于右任嫡傳弟子的人在控制,這個機構里沒有一個人會書寫于右任風格的字,包括其它門派的傳統(tǒng)書法風格與體貌,也沒有人能夠寫出來,這些人就是劉田依先生一直堅持反對與斗爭的‘垃圾書法制造者’們。也就是這樣冒名頂替、掛羊頭賣狗肉的機構,竟然還能夠享受中國政府財政給予的級別與待遇,和寄生蟲沒有什么區(qū)別!)。那么,就是這些人,也不可能在標準草書的研究與發(fā)展上面有什么作為和成果。 為了傳承與發(fā)揚于右任先生的書法精神及意愿,所以,繼續(xù)研究整理并完善的工作重任就不可避免地落到了劉田依先生的身上,因為于右任是劉老一生最敬重的人!無論是作為養(yǎng)子還是學生,這種感情,是其他任何人、任何事情都無法改變與替代的,所以,去完成完善這個工作是責無旁貸的。聽到這里,筆者感到,對待標準草書原書中有些結構錯誤的、不是很美觀的、或者是不符合現(xiàn)在社會文字發(fā)展,不常用的冷僻字、生僻字,確實需要像劉田依先生這樣非常專業(yè)的大師級人物帶頭,才能科學而又具體的去不斷地調整、充實、完善中國漢字草書的體貌風格,因為于右任先生當初編著標準草書的目的與宗旨,就是要求漢字改革到簡單、美觀、應用、實用的普及功能,最終能夠代表中國文化藝術在全世界廣為傳播。 聽了劉田依先生的這些介紹,筆者還體會到,‘漢字草體字’的普及、發(fā)展,除了要全面,有盡可能多的現(xiàn)有漢字的標準草書寫法之外,確實應該注意“簡易”的功能與價值所在。所以,只要學會劉田依先生編著的常用漢字3000字中的1000個草體字寫法,就已經(jīng)能夠基本滿足于日常應用了,這部‘中國漢字草體字字典’的編著工作,確實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有著極其大的現(xiàn)實與發(fā)展意義。 從普及漢字草體字的考慮,劉田依先生還認為,“了解‘漢字草體字’的基本寫法,還可以對漢字學界研究的、漢字頻度前600個常用字先行掌握。因為這樣對學習用標準草書寫漢字,其"功效比"可能會更高。也就是說,學習者只要會這600個漢字的標準草書寫法,在寫日常漢字時就有90%左右的字,可以用草書來寫了。這對于普及發(fā)展‘漢字草體字’的書寫,可能是非常有意義的。” 學好劉田依先生漢字草體字中最常用的600字,并可按于老所提三個標準草書的具體原則,即:"凡簡字之草體亦可采用";"凡過于簡單之字,不必作草";"凡過于冷僻之字,可不作草",先易后難、隨學隨用的書寫漢字。 為此,劉田依先生還強調,體會‘漢字草體字’寫法的具體特點,要學會融會貫通,靈活運用 。在學習了解漢字草體字具體寫法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到有這樣的具體特點: 1.為簡易而連筆、分筆。 2.為簡易而改變筆劃順序,但是下筆要有氣韻。3.為簡易而不拘泥筆劃,不僅要形似,還要體會它的優(yōu)美架構與連貫性。 4.可以為簡易而省略筆劃,但是絕對不能破壞漢字原有的字形、字意。這些漢字草體字簡易的"特點",應該也是可以在具體書寫時融會貫通,靈活的、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的。不過,應該務必注意應用的結果是“準確”“美觀”“易識”,如果不這樣,那實際應用的作用和意義就大受影響了。 劉田依先生認為,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問題,決不是一件小事,也不僅僅涉及文化傳承問題,實質上是涉及一個民族的生存、發(fā)展和復興的大事,決不能掉以輕心。”隨著我國國民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現(xiàn)在國際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漢語熱”,那么,作為中國人,規(guī)范和使用好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更是一種責任。 劉田依先生認為“正確認識和分析我國漢語規(guī)范和使用的現(xiàn)狀。要找準在漢語言文字使用上產(chǎn)生不規(guī)范現(xiàn)象的基本原因。其次,國家相關部門還應該組織專門人員對此問題進行更深入、科學的歷史研究、現(xiàn)狀研究和理論研究。政府各部門應協(xié)調一致,對涉及語言文字讀、寫工作量較大的領域,如教育、文化、文聯(lián)、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出版機構等,要依法實行嚴格的監(jiān)管,同時進一步完善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使用的法律體系。” “故此,應從小學開始抓中國漢語、漢字的讀、寫規(guī)范化問題,不僅語文教師、美術、書法老師,其他各科教師也都要負起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教育的責任。社會,特別是家長對學生正確使用語言文字也負有重要的責任。為兒童、青少年編寫的教材、讀物,不但內(nèi)容要健康,語言文字的使用也要準確、嚴謹、規(guī)范。不能把弘揚漢字的書寫及書法演變成書法協(xié)會的才有的工作,書法更不應該成為一門極其高深莫測的玄妙藝術一樣。否則,那會嚴重誤導了中國漢字的書法本身所代表的精神意義。” ![]() ![]() “書法,是我國一項特有的文化遺產(chǎn),它有三千年的歷史,是真正的活化石。它具有融實用交流功能、學術理論研究、審美情趣欣賞為一體的獨門藝術。它的基本特征就是美,它的美,是形神具佳的美,也是世界藝術寶庫中一株絢麗奪目的奇葩。” 劉田依先生還認為:“書法藝術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既是人們大眾長期實踐學習的結果,也是歷代書法家刻苦學習鉆研而積累的豐富經(jīng)驗,它是我們所有中國人的母體文化,民族文明發(fā)展的精神符號。它能流傳至今仍然是盛行不衰,那么,作為當代的中國人,不僅要懂得欣賞它外在的形式美,更要懂得它的精神內(nèi)涵與發(fā)展意義。所以,中國傳統(tǒng)的書法應當成為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掌握或者了解的東西,就像‘1+1=2’,我們有必要在小學的時候就把書法教育普及下去,提高全民的素質,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我們自己的文化,增加社會責任感和民族榮譽感。”“那么現(xiàn)在的學生應當怎樣學習書法呢?”儲培榮問道。此時,劉老的眼睛里閃出一絲光:“我覺得,學寫字不要求寫的很多很多,而要求用腦子去寫,光手寫不用腦子去想有什么用?離開了碑帖還不是一個字都寫不好?所以我建議每天只寫幾個字,從根本上來說,把需要寫的字的部分都分解開來,反復去讀去寫,用心鞏固,真正把筆劃掌握好了還怕寫不出來字,中國字也不就是‘橫、豎、撇、捺、折、彎、鉤’嗎?所以要寫更要懂得讀,用腦子去讀,用心去讀。” 。 ![]() 他的作品特點就是“融匯貫通”到極致 綜觀劉田依先生的書法作品,呈現(xiàn)給人視覺美的第一印象和感覺,亦是其與“二王”一脈相承的書勢之美。他汲取“二王”之書勢之美,是受其啟蒙老師于右任的教誨和影響而形成的。 他在對自己原來習練書體的基礎上,專攻起了《蘭亭》和《圣教》。他對“二王”體的結構、點畫進行了深入剖析和刻苦研練,心無旁騖地沿著“二王”的書法之路走了下來,使他能夠在承襲了“二王”系統(tǒng)的之后,可以輕松自如地去多方面多角度地去吸取前哲精粹的內(nèi)蘊之氣、書勢之美。就是在這樣通過長期漫長的刻苦學習道路上,不斷地變創(chuàng)體裁,臨池不懈,不斷地繼承與創(chuàng)新,逐步完善與定型自己書體的格調氣韻、神采風格。 ![]() 劉田依的書法承襲“二王”書體的書勢之美 劉田依先生在長達七十年的書法研究創(chuàng)作過程中,他不只是得益于對“二王”書體象形的習練,而是得益于他對“二王”書法的理性研究和探討,得益于他將“二王”書法的理論與學習其他各大家體會,融于心、凝于神的精研匯總之結果。王羲之在其《筆勢論》中說:“凡斯字勢,猶有十二章,章有指歸,定其模楷,祥其舛謬 。”王羲之所說的“指歸”、“模楷”,亦規(guī)矩也。“研精覃思,考諸規(guī)矩,存其要略,以為斯論。”這是王羲之從他著述《筆勢論》的目的、內(nèi)容和材料來源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筆勢論》中的“勢”,就是“規(guī)矩”的深化和升華。從“規(guī)矩”的詞義上來講,它是靜態(tài)的,表示嚴格和不可逾越之義,但將“規(guī)矩”用到書法上,勢必會造成字的板滯和僵死。而“勢”具有動態(tài)的、變化的、過程化的寓意,可從書法的內(nèi)涵上反映出生機和活力。因此,“勢”更能從書法內(nèi)涵的深層意義上,體現(xiàn)出“規(guī)矩”的源流和發(fā)展趨向,更能恰當、準確地反映書家書體、筆法的演變過程及變化中的本來面貌。 ![]() ![]() 從以上劉田依先生所書的兩幅作品中,就不難看出他在深刻理解和掌握了王羲之所論的“勢”之后,憑著自己的靈性,按其要領習練時間并不是太長,就能顯現(xiàn)出了其深厚的傳統(tǒng)功力與學養(yǎng)。也許劉田依先生一直都是按著這條“規(guī)矩”之路,從字體、字形、筆畫的構成、發(fā)生順序和行筆的方位、方向,在追求藝術美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以“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的內(nèi)在力量,創(chuàng)造了他獨具“規(guī)矩”之“放收自如”的書勢神采。 欣賞劉田依先生書法書勢中的神韻美,是一種藝術和精神享受,這種享受直觀地說,是從其所書的字體、字形對人的視覺刺激所引起的感染力;具體地說,是從其書寫的筆畫構成、發(fā)生順序和行筆的方位、方向,對人的欣賞習慣和欣賞定勢上產(chǎn)生的 。 ![]() 從這一幅“萬事看明白”的作品整體的章法與布局上,雖然是幾個字,卻能感受到一種磅礴之勢,透出峰壑之雄秀,排浪之慷慨,彰顯出內(nèi)蘊之秀,內(nèi)暴之力。從字體和字形上,給人強烈的“二王”風范,似乎目睹的就是“二王”的作品,讓人于瞬間在頭腦中勾起對“二王”書法的遐想和比擬,讓人產(chǎn)生就是在欣賞“二王”書法的爽爽愜意,感悟到“二王”書法的傳統(tǒng)之象,文化之氣;從單字的筆畫構成,發(fā)生順序和行筆方位、方向等諸方面,感受到作為“規(guī)矩”的“勢”之美,無論是點畫的下筆與收勢、提按與頓挫、轉折與放縱,都有本有源,有章有法,變有法度,新之自然,給人一種在升華中求其完美的強烈印象。 ![]() 構成劉田依書法書勢美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他在繼承“二王”書風基礎上的漸變,又吸取了何紹基的風格神韻,使他在傳承的精神引領下,又賦予“二王”書體的新的生命,或者說是他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美。再如下面這幅對聯(lián)是從于右任風格的基礎上,卻又增加了魏碑、唐碑的蒼勁與霸道、趙孟頫的秀美,使作品看上去更加顯得優(yōu)雅而富有生活情趣。 ![]() ![]() 他這種凝結了變新的“勢”,形成了劉田依書法的獨特語言,這種語言構成的書勢之美,使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變得更為清新和活躍,更呈現(xiàn)出了劉田依書法的生命之光和絢麗之彩。 ![]() ![]() 從先生的作品欣賞中,發(fā)現(xiàn)他為了弘揚傳統(tǒng)書法藝術,為了屬于他個人語言風格的劉田依書體書法,更為了自身人格、修養(yǎng)、品性完善的追求,一直端正的、執(zhí)著的,堅定的走這樣的人生道路,這種態(tài)度是值得我們學習與贊揚的,這樣的純凈透明的人生價值觀,更值得我們所有人敬佩 。先生終生奉行的人生原則只有六個字:善良、健康、快樂。他的人生哲學也代表了新時代的生存智慧,勇敢而孤獨的生態(tài)方式,以及長久保持的人格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