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陸淵雷(1894~1955年)是民國時期著名的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和著述家,作為近代上海中西醫匯通派代表性醫家之一,倡導“中醫科學化”。本文詳細闡述了陸先生“中醫科學化”觀點,他主張打破舊說、用現代醫學知識以解釋祖國醫學。他不但自己主張中醫科學化,還通過“辦學”、“編寫教材”、“創辦刊物、撰寫丈章”等推廣“中醫科學化”的觀點。雖然后人對他所倡導的中醫科學化爭議很大,但是筆者認為它倡導的中醫科學化為今天的中西醫結舍事業做出了早期的探索。
關鍵詞:陸淵雷 中醫科學化
陸淵雷先生力主中西醫之匯通,以“中醫科學化”為己任。曾說:“余之治醫也,主以漢師訓詁,遠西科學。讀漢唐古書,博考深思,去其浮空執滯,為之疏通互證。向之中兩畫若鴻溝者,竊不自量,輒欲糅合為一。故方術則中土,理法則遠兩?!?/span>
陸淵雷倡導“中醫科學化”的思想是受其師惲鐵樵先生提倡的中醫革新思想的熏陶,又鑒于余云岫等廢止中醫派抨擊中醫不科學等言論,故而積極主張并探討“中醫科學化”。
陸氏中醫科學化之觀點
陸先生主張應該立足中醫。吸取西醫精華,相互取長補短,使中醫科學化。他在《改造中醫之商榷》中說:“中醫不欲自存則已,茍欲自存,舍取用科學別無途徑?!痹凇洞瘘S勞勉》一文中說:“醫藥所以救疾苦,免夭折,人命至重,茍有良好方法,當一律研究采用,不當存中西醫之見,更不當與保存圍粹、提倡圍貨并為一談。是以仆之志愿,欲冶中兩為一爐,使中醫研究西醫之科學原理,使西醫采用中醫之簡效療法,蓋不但望中醫得兩法而言歸實際,亦望西醫得中法而更有進步也?!?/span>
1931年中央國醫館成立,陸先生任常務理事兼學術整理委員會專任委員,陸先生代表中央國醫館學術整理委員會擬定《國醫藥學術整理大綱草案》,整理宗旨是將國醫學方法部分加以科學合理的說明。其目的:第一步使此后業醫之士漸成科學化;第二步使世界醫學界得明了國醫學之真價值;第三步使同醫學融合世界醫學,產生一種新醫學,俾救死已疾之法益臻完善。強調中醫學中“宜加入必須之科學,如理化、胎生學、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病原細菌學及西醫診斷學之一部分。五行生克、六氣標本、司天在泉須廢除”。
陸先生還曾詳細闡述了中醫與科學的關系:第一,科學代表真理論而中醫的實效代表真實踐。第二,中醫有不合理地方,但是同時中醫實踐所代表的真理也不容忽視,即中醫的實用性或廣義上的“科學性”,并且科學可以解釋并最終發現中醫蘊于自身的真理。第三,科學是工具,可以為中醫用來與世界醫學交流。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陸先生對中醫臨床療效的信心,同時,對他來說,“科學”是中性的,沒有“中”、“西”之分,中醫的切實有效說明,可以通過科學化來證明中醫是科學的。
陸先生直到晚年疾病纏身還在倡導中醫科學化,他對于中醫科學化的目的,如何實現科學化都有非常詳細的論述,并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宣傳。
陸先生指出,中醫科學化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用科學來整理研究中醫學,保存中醫,還具有更深刻的含義。他認為學術有是非,不可存中西偏見。其有名同實異、名異實同者,當先審其名實,而后定其是非。醫學所以救天扎,已疾苦,不可與保存國粹,杜塞漏卮諸主義相提并論,故整理國醫藥學術,引用科學原理時,不受破壞國粹之名,或采用國外藥品時,也不受利權外溢之名。希望能使業醫之士科學化,世界醫學了解中醫真價值,最終使不信國醫者可以信,不知國醫者可以知。
實現中醫科學化之方法
對于如何實現中醫科學化,陸先生有以下兩點主張。
1.打破舊說。
陸先生認為中醫治療行之有效,而且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西醫。中醫通過經驗積累,從藥效上推其所以然,從而得出疏略錯誤的生理解剖諸說,所以藥效多真確,而學說反多臆想。他認為:“《素問》、《靈樞》、《八十一難》理論之書,多出于古人之懸揣,不合生理、解剖、病理,尊奉之以為醫學之根柢,自招物議,引起廢止中醫之危機,此大不智也。”中醫要實現科學化,必須打破現有的模式,對中醫傳統理論進行全面評比,摒棄那些“太玄”的內容,特別是諸如五運六氣等學說,用科學的態度來對待中醫理論,反對盲目崇拜古人的做法。他在《傷寒論今釋·敘例》中說:“金元以后醫家,困守《內經》,莫能自拔,單詞支義,奉為金科,馳騖空言,不驗實效,其謬于科學也亦宜。夫科學豈能反乎事實哉?大論用藥之法,從之則愈,違之則危,事實也,其必有科學治理存焉。余雖短淺,持科學以尋大論之旨,往往砉如解牛,動中肯綮?!?/span>
2.用現代醫學知識以解釋祖國醫學。
陸先生認為:“國醫有實效,而科學是實理。天下無不合理之實效,而國醫之理論乃不合實理。”所以他認為應該以現代醫學知識為主體,借以解釋祖國醫學,能解釋通者,即以現代醫學取而代之,不能解釋通者,則據現代醫學而否定之。例如陸先生對于中醫治療疾病的原理和機制,就主張“用科學方法去解釋。第一步.要研究這個證候是身上起了何種特異機轉;第二步,要研究這個藥方為什么能祛除這個證候;第三步,要研究這個證候祛除了,為什么害的病會全體好。這三步研究皆有了正確的答案,就成了一種有根據的學理”。
宣傳中醫科學化之觀點
陸先生不但主張中醫科學化,還身體力行,通過各種辦法宣傳推廣“中醫科學化”的觀點。
1.辦學。
1929年陸淵雷與徐衡之、章次公等創辦上海國醫學院。以“發皇古義,融會新知”為院訓,其辦學計劃為:除醫化學、藥化學、解剖、生理諸課悉用西說外,其病理則采用西醫通行順序,與中醫獨有之精要融合,病理各論與內科學、外科學也采用西醫通行的名目分類,只有證候方面側重中醫,治療學則采用確實有療效的古今方劑,并且明確知道證候用法的匯集成冊,并在后面附上西醫的基本治療方法,診斷學除了望、聞、問、切、腹診外,還采用西醫的聽診、觸診及血液、大小便常規檢查。
2.編寫教材。
陸先生親自講授他的自編教材,如:《傷寒論今釋》、《金匱要略今釋》、《生理學補證》、《病理學補證》、《證候學補證》、《治療學補證》等。這些教材大量引述西醫學理論,生理解剖學、藥理學及臨床科學的內容,力圖論證《傷寒論》及《金匱要略》等古代醫學典籍的正確。
其中,《傷寒論今釋》是陸先生主張中醫科學化的代表性著作。如陸先生對太陽病的解釋:“太陽病者,正氣抗病之趨勢向上向表,其目的欲令汗出,而從汗液中排除毒性物質也。人體受病毒刺激,立即產生抗毒力。抗毒之法,蓋視毒害性物質之種類,而有不同,雖細菌免疫學家亦未能詳知。大抵是產生某種物質,使與毒害性物質結合而化成無毒之物??苟玖Ξa生時,必惡寒發熱,注射防疫疫苗者,用動物做細菌試驗,或制造治療血清者,大多數見惡寒發熱,可以征也。惡寒既常與發熱同時發作,且傷寒以發熱為主證,則知經文惡寒二字,即含有發熱在內。當發熱時,體內新陳代謝亢進,而心臟之張縮力為之加強,心力強則脈搏大,大而未甚充實,則重按即覺其軟。且古人觀念,謂太陽病在肌表,遂以心理作用,認此大而較軟之脈為浮脈。不然,脈管有結締組織,同著于一定部位,太陽輕淺之病,豈能移脈管而浮向外表耶?由是言之,脈浮二字,亦含發熱在內,脈浮發熱而產生抗毒力矣。倘使毒害性物質相當強盛,則新生少量之抗毒力未足以抵抗而勝任愉快。計之上者,莫如排除其一部分毒害性物質,使僅留于體內者,不足以危及生命,適足以引起抗毒力。太陽為熱病之初起,病菌學證明病初起時,毒害性物質多在血液中,欲排除之莫如出汗。汗腺在肌表,欲出汗,則氣血必須趨而向表。又汗腺之排列,上半身較多,故氣血向表以求出汗者,同時必向上。氣血向上,則上部充血,而頭為之痛,項為之強,劇者且見鼻衄。故頭項強痛,為氣-血向上向表之征。麗是正氣欲令病毒與汗俱出之征。太陽之病理如是,故發汗解肌為太陽病之惟一療法。”該文是從微生物學的理論,把太陽病的發病機理解釋為機體抗毒力量之體現。同時,該書對中醫某些理論進行了科學化的厘定。如“亡陽者,體溫被蒸散過多,細胞之生活力岡而衰退也”;關于脈浮的解釋,“脈管有結締組織,同定于一定部位,太陽輕淺之病.豈能移脈管而浮向外表”,等等。
在《病理學補證》中,也曾用非常淺顯的西醫知識來對中醫的某些理論進行闡述。如對“脾主為胃行其津液”,陸氏釋:此指脾具有吸收的功能(《病理補正》,以下引文同),營養吸收良好,就長得豐腴潤澤;吸收不良,則瘦削枯黃,即中醫所說“脾主肌肉”。肌肉的肥瘦于四肢最明顯,故中醫曰“脾主四肢”,所以遇到吸收障礙的病,中醫稱作“脾病”,治療用增強組織吸收的藥,就名健脾。如吸收作用亢盛,身體水分多數被吸收到血管淋巴管,組織就不免比較十燥,所以健脾藥有燥濕的作用。至于中醫的所謂肝,大半指神經,肝風指神經緊張,愉悅則指神經舒緩,憂怒指神經刺激。上述論述在當時確屬新穎透徹,為學中醫者易于接受。
3.創辦刊物、撰寫文章。
陸先生還非常重視輿論宣傳,曾就改造中醫發表《改造中醫之商榷》一文(載于《中國醫學月刊》),提出:①承認中醫療效,主張用科學方法研究中醫實效?!敖裼每茖W以研求其實效,解釋其已知者,然后不信國醫者可以信,不知國醫者可以知,然后國醫之特長,可以公布于世界醫學界,而世界醫學界可以得此而有長足之進步。國醫科學化如此,豈能徒標榜空言哉!”②中醫科學化必須吸收其他科學知識。陸先生曾指出:“擔任科學化之工作者,須有困醫舊說根底,且須通曉普通科學,不然即無從化起。”③強調改造中醫,溝通中西醫,只有中醫能勝任。④主張中醫科學化的方法應從研究證候與藥性入手。
另外,陸先生1934年創辦《中醫新生命》雜志。其辦刊宗旨是用中藥治療疾病,用現代科學研究其方法原理,在該刊上發表了大量文章,大力宣傳“中醫科學化”觀點,一時影響廣泛?,F代名醫任應秋老先生回憶時就談到深受其“中醫科學化”影響。
任應秋在上海學習期間,接觸到陸淵雷的這種學術觀點,覺得非常有道理。特別是一些關于臨床方面的解說。認為科學性很強,足以說服人。于是任應秋先生開始仿效陸先生的做法,以“中醫科學化”為己任,所著《任氏傳染病學》、《仲景脈法學案》、《中醫各科精華一集·內科學》、《中醫各科精華二集·內科治療學》等,均屬“中醫科學化”觀點的代表作。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所著《中國醫學史略》、《脈學批判十講》等書,仍是“中醫科學化”的產物。1957年出版的《傷寒論語譯》亦有“中醫科學化”的影子。該書序文中提到:“近人注解傷寒論的也不在少數,唯陸淵雷的《傷寒論今釋》,多用現代醫學淺顯理論來解釋論中所舉的證治,頗有幫助對內容的了解,引用各家的注釋和病案也較多,在學習中可以進行比較、分析和歸納,而易于深人,所以亦算是學習傷寒論較好的一本參考書。”并且其書也較多引用了陸淵雷的《傷寒論今釋》的見解,足見陸先生的“中醫科學化”觀點對任應秋先生早期學術思想影響之深。但是后來,任應秋逐漸認識到中醫科學化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任應秋在《從頭學起全面繼承,打下發揚祖國醫學遺產的堅同基礎》一文中對中醫科學化的思想進行了剖析:“陸先生認為:'國醫之勝于西醫者,在治療,不在理論?!蜔o異乎說,中醫的治療,是沒有理論指導的,治療有效,理論不通,難道說世界上有不可知的實踐嗎?”“陸先生說:'經方治病,術言其理,其理有未可知?!秱摗氛f:'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難道這不是明明白白在解釋桂枝湯解表的道理嗎?”任應秋認為陸先生倡導的中醫科學化存在以下的問題:“第一,把祖國醫學的理論體系搞亂了;第二,祖國醫學的基礎理論將越發荒廢而不能收拾了;第三,現有的科學資料還代替不了祖國醫藥的理論,也說明不了整個問題。因而越想說明,越是說不明了?!?/span>
后人對于陸先生倡導的中醫科學化爭議較大。王大鵬認為陸先生中醫科學化的主張是偏于創新的激進派,具有明顯的西醫化傾向,而且否定《內經》、《難經》等中醫經典,說中醫是經驗醫,有“廢醫存藥”之導向?!吨形麽t匯通研究精華》一書認為陸先生的中醫科學化與日本漢方醫學的思想接近,片面之處,不容忽視。對于這種觀點,陳健民則認為陸先生在上世紀30年代就提出中醫科學化導致產生一種新醫學,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而且陸先生對《內經》理論并不是全盤否定,如,“陰陽者,自然界相對現象??不必廢,或競不可廢者也”;“察舌所得且較切脈為有把握”;而且陸先生是在繼承中醫學中提倡中醫科學化的,其局限性是時代造成的,理應實事求是地肯定陸先生在中醫歷史中的地位,不可以“叛徒”視之。
筆者認為評價任何個人或其學說均不能背離當時當地的歷史環境。不管怎么講,陸氏堅持以中醫為本。勇于學習接受新知,奮力探索使中醫走出艱深難曉的閑境,促使其科學化、民眾化,這種進取的精神令人敬仰。此雖亦為時勢所趨,但畢竟對后人有所啟迪,為今天方興未艾的中西醫結合事業作出了早期的探索。
作者:上海市中醫文獻館,畢麗娟,《中醫文獻雜志》,2010,28 (2):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