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仁,為薔薇科植物桃 Prunus persica(L.)Batsch或山桃 Prunus davidiana(Carr.) Franch. 的干燥成熟種子。桃仁入藥較早,始見于《神農本草經》,曰:“主瘀血血閉、癥瘕邪氣,殺小蟲。”這就奠定了后世桃仁活血化瘀的作用基礎。東漢時期,當時社會并不出名的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中記載了涉桃仁的9首方劑:桃核承氣湯、抵當湯、抵當丸、鱉甲煎、大黃蟅蟲丸、大黃牡丹湯、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湯、治墜馬及一切筋骨損方,從中可見張仲景用桃仁、大黃配伍結伴出現于桃核承氣湯、抵當湯、抵當丸、鱉甲煎、大黃蟅蟲丸、大黃牡丹湯、下瘀血湯,二藥配伍以使瘀血盡從下去;用桃仁、丹皮配伍結伴出現于大黃牡丹湯、桂枝茯苓丸、鱉甲煎,二藥合用涼血散瘀,破血祛瘀;用桃仁、肉桂配伍出現于桃核承氣湯、鱉甲煎、大黃蟅蟲丸,桃仁活血散結,肉桂散寒行氣,二藥合用,氣血并調,陰寒自消。通過不同的配伍,桃仁可用于內外婦各科的瘀血病證,效用靈活。《名醫別錄》又載桃仁“主咳逆上氣,消心下堅”,《湯液本草》引《象》云:“通潤大便”。神農氏提出桃仁活血祛瘀,陶弘景提出桃仁止咳平喘,張元素則明確提出桃仁可潤腸通便,但在實際應用中桃仁尤以活血化瘀的功效使用最為廣泛。不過,桃仁活血化瘀這一經驗的現代研究尚不盡人意,其具體作用的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仍不太清楚。
仲景用桃仁有腳注“去皮尖”。《金匱玉函經》中記載說“去皮尖”或“須泡去皮乃熬”。現代處方中有要求桃仁入藥需燀制,即將凈藥材置沸水中連續加熱,浸煮至種皮膨脹,取出分離種皮。因此,去皮尖有兩種方法或以冷水浸泡,或以開水浸煮。不過,也有不同意見,如《本草綱目》說“桃仁行血,宜連皮、尖生用。潤燥活血,宜湯浸去皮、尖炒黃用。或麥麩同炒,或燒存性,各隨本方。”《醫林篡要》也說:“炒用則甘多而緩,能潤;去皮尖研治血熱,皮膚燥癢。生用則苦辛而行,善攻;連皮尖搗泥治血痢、燥糞、血塊、發狂、血秘。”不僅古人說法不一,即便是現代說法也不一致。認為應當去皮尖者認為,其一:去皮尖可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其二:經燀制后會使苦杏仁酶完全滅活,可防止效成分苦杏仁苷因酶解而損失,也就是可以達到“降酶保苷”的作用;其三:桃仁皮中含有較多的苦杏仁苷,還是除皮尖為宜,以免大劑量使用發生中毒。反對者也有充分的理由,認為桃仁的主要功效是活血祛瘀,而苦杏仁苷主要為祛痰止咳劑、輔助性抗癌藥,比如杏仁以苦杏仁苷為主要藥效成分。退一步講,帶皮生桃仁只要妥善保存,苦杏仁苷含量至少13年內無明顯變化。此外,桃仁皮具有明顯的活血、抗炎作用,也不宜作為非藥用部位而去掉。桃仁究竟是否需要燀制“去皮尖”,反對與支持的雙方各有其理,至今也是一個尚無定論的謎團。
同樣來自植物桃的桃花也有入藥。《神農本草經》載桃花“殺疰惡鬼,令人好顏色”,《名醫別錄》又載“味苦,平,無毒。主除水氣,破石淋,利大小便,下三蟲,悅澤人面”,《新修本草》言其“主下惡氣,消腫滿,利大小腸”。在古人的經驗中,桃花具有活血悅膚、峻下利尿、化瘀止痛、美容減肥的功效。古人用“人面桃花相映紅”來形容人面色好。《肘后備急方》中有記載說:服三樹桃花盡,則面色紅潤悅澤如桃花也。《太清草木方》言:酒漬桃花飲之,除百疾,益顏色。即便是文學作品中,也不乏關于桃花美容的記載。清代《廣群芳譜》與孔尚任《桃花扇》中有“桃花粥”藥膳活血化瘀即可美容又可治病,適用于臉色暗黑、月經血塊、舌質紫斑等有血瘀表現者。美容之外,蘇鶚《杜陽編》又載:范純佑女喪夫發狂,閉之室中,夜斷窗欞,登桃樹上食桃花幾盡。及旦,家人接下,自是遂愈也。這與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所記載桃核承氣湯治療蓄血發狂頗有幾分暗合了。卻也證實神農所言“殺疰惡鬼”也非虛言。桃花“利大小便”,葉橘泉曾以生地白術桃花湯治療老年習慣性便秘。縱觀桃花,既是良藥,又是天然美容品,且藥食兩用,實為佳品也。
丟棄一些東西,又收獲一些東西
人就在這拾拾棄棄中成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