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年01月31日
感悟:中醫是一回古文化之旅,是一場人生的修行,有詩有遠方。
刀豆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早在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就記載“樂浪有挾劍豆,莢生橫斜,如人挾劍。即此豆也。”挾劍豆即刀豆的別名之一。刀豆有蔓生刀豆( Canavaliae gladiatae )和矮生刀豆( Canavaliaeensiformis )兩種。刀豆最早出現的本草典籍為明代《救荒本草》(約1406年),不過只是提及刀豆可食用“豆熟時收豆煮食,亦可磨面食”,并不涉藥用。《本草蒙筌》(1565年)記載“刀豆,長有尺許,亦堪入醬用之”也不及藥用。直到《本草綱目》(1578年),李時珍先生堪稱刀豆第一人,對刀豆的食藥兩用記述完備,食用“嫩時煮食、醬食、蜜煎皆佳。老則收子,子大如拇指頭,淡紅色。同豬肉、雞肉煮食,尤美”,藥用“溫中下氣,利腸胃,止呃逆,益腎補元”。時珍也提到“刀豆本草失載,惟近時小書載其暖而補元陽也。又有人病后呃逆不止,聲聞鄰家。或令取刀豆子燒存性,白湯調服二錢即止。此亦取其下氣歸元,而逆自止也。”可見其李師讀書之用功,用心之良苦,誠為后人之楷模。刀豆止呃逆一說也成為后世之濫觴。
刀豆在蒙藥中稱為“勃仁-芍沙”,在藏藥中又名洋刀豆、直生刀豆。現代藥理學研究已知,刀豆主要藥效成分為脲酶(Urease)和植物血球凝集素-刀豆球蛋白(Concanavalin A)。自然界中脲酶主要分布于植物的種子中,但以刀豆、大豆中含量豐富。脲酶減少尿素水解,降低血氨含量,達到防治或減輕肝昏迷的效果。脲酶也是臨床診斷血清中尿素氮的試劑盒中的一種重要的酶,血中尿素氮含量的高低是反映腎功能的一項重要指標。刀豆所含的血球凝集素-刀豆球蛋白A(Con A)可激活人體淋巴細胞轉變為淋巴母細胞,從而可增強人體的免疫作用,可望改觀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血球凝集素可凝集由各種致癌劑所引起的變形細胞,使腫瘤細胞重新恢復到正常細胞的生長狀態,具有抗腫瘤作用。伴刀豆球蛋白可以制成多種防癌、治癌的保健食品及藥物。現代研究已經大大拓展并提升了刀豆的使用價值,這是古代醫學無法與之抗衡的。傳統醫學如何從現代研究中汲取新知識,是每一位傳統醫學愛好者、從業者需要面對的不可回避的嚴峻問題。
我們聽到的一切都是一個觀點,不是事實。
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一個視角,不是真相。
馬克·奧勒留《沉思錄》
VX:beijing778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