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賜履按:漢匈之間大規模對決,集中于前129年至前119年,這一時期,由于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的天才指揮,漢軍吊打匈奴。這里,也有張騫的功勞啊。張騫從西域返回,由于他曾在匈奴呆過十多年,熟悉匈奴地理環境,前123年,武帝劉徹就讓他以校尉的身份跟隨衛青出征。張騫知道哪里水草豐茂,哪里是絕境死地,成為衛青大軍的最佳向導,回師后被劉徹封為博望侯。
前121年,夏季,張騫和李廣同時從右北平分路出擊匈奴。李廣率四千騎兵北行幾百里,撞上了匈奴左賢王的四萬騎兵。李廣兵卒死傷過半,只能硬挺。直到第二天,張騫率的一萬騎兵才到,匈奴解圍退去。按漢朝法律,張騫行軍遲緩,延誤限期,應處死刑,用錢贖罪,降為平民(詳見拙文《四十八年軍齡的李廣為何至死未能封侯?》)。
而就在同一年,驃騎將軍霍去病,春季,深入匈奴腹地,斬殺折蘭王、盧侯王(都是匈奴的大酋長),生擒渾邪王的王子、宰相、都尉(軍區司令),得匈奴左耳八千九百六十個,奪取休屠王用來祭天的金人神像。夏季,再次遠征,生擒匈奴的單恒王、酋涂王,及宰相、都尉,俘虜二千五百人。割耳三萬零二百個,另俘獲五個匈奴小王、五個小王的母親、單于閼氏(皇后)、王子五十九個,還有匈奴宰相、將軍、當戶、都尉等共六十三人。
衣賜履說:充分說明,一個人該干什么就去干什么,不要非干那些自己干不了的事兒。張騫,就是出使西域的,打仗恐怕不行。霍去病就是匈奴左耳收割機,讓他出使西域,估計一百條命也不夠用的。此處,為何要說霍去病的事兒?因為,如果沒有他,張騫無法再次出使西域。
同年秋天,匈奴內訌,渾邪王率領他的百姓投降了漢朝,伊稚斜單于被驅逐到瀚海沙漠以北,這樣,從鹽澤(新疆羅布泊)以東,直到邊塞,成為真空,不見匈奴蹤跡,前往西域的道路,幾乎暢達。
張騫雖然已經成了老百姓,但劉徹始終沒有忘記西域那片神奇的土地,沒事兒就把張騫叫到宮里詢問。聊來聊去,張騫建議:
我在匈奴時,聽說烏孫(首都赤谷城,中亞伊賽克湖東南中國邊境)國王叫昆莫(烏孫王國原來立國河西走廊,后來被月氏王國驅逐,向西流浪,在中亞伊賽克湖東南定居,領土擴張到今伊犁河流域及楚河下游),昆莫的老爹,原本是匈奴西邊一個小國的君王,被匈奴格殺。昆莫那時剛剛出生,被匈奴扔到野外,結果,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哺乳期的母狼跑過來給他喂奶,各種鳥兒銜著肉飛到他身邊來喂他。冒頓(讀如墨毒)單于感到非常神奇,就收留了昆莫。等昆莫成年后,為匈奴領兵打仗,屢次立功,冒頓單于就把他父親的百姓還給了他,命令他長期駐守在匈奴西部。冒頓單于死后,昆莫率領他的民眾向西遷移,宣稱獨立,不再去朝拜匈奴。匈奴惱火,也曾派軍隊攻打昆莫,但沒占到便宜。現如今,匈奴被我們揍得滿地找牙,而原來渾邪王控制的地方又沒人守衛。所有的蠻夷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貪圖漢朝的財物,如果我們此時許以厚贈,讓昆莫帶著他的人民遷回原來渾邪王控制的地方,同漢朝結為兄弟,我覺得他應該能夠接受,倘如此,這就是砍斷了匈奴的右臂。聯合了烏孫之后,它西邊的大夏等國都可以招引來做為外臣屬國。
衣賜履說:看起來,張騫的野心也不小啊!不過,說實在的,我更愿意理解為,是劉徹想要這么干,張騫才會提此建議。
劉徹聽得心花怒放,立即任命張騫為中郎將(皇家警衛指揮官),率領三百人,每人兩匹馬,以及數以萬計的牛羊,攜帶價值數千萬的錢財布帛,出使烏孫。還為張騫配了一大堆副使,都持節(皇家符信),如果道路通暢,就派遣他們到其他國家去。
【英雄再啟征程】
張騫到達烏孫,烏孫王昆莫對張騫一行相當冷淡,態度傲慢。張騫也是無奈,向昆莫傳達劉徹旨意,說,如果烏孫愿意重返東方故土,漢朝愿意嫁一位翁主(親王女兒)給昆莫,兩國結為兄弟,共同打擊匈奴。此時,烏孫國已經分裂為三方勢力,昆莫已老,早就沒了年輕時的血性。漢朝太遠,勢力不及烏孫,而烏孫臣服匈奴已久,且就在眼前(相對于漢而言),國內上下都怕匈奴,且在新土地上過得非常安逸,沒哪個打算重返故土。
張騫一看昆莫的態度,就知道沒戲了,于是,派手下副使分別出使大宛(首都貴山城,中亞納曼干市西北卡散賽城)、康居(首都卑闐城,中亞巴爾喀什湖西南錫爾河北岸突厥斯坦)、大月氏(首都藍市城,阿富汗北部瓦齊拉巴德市)、大夏、安息(伊朗)、身毒(印度)、于闐(新疆和田市),以及附近其他諸國。最后,烏孫國派出使節、向導和翻譯數十人,帶著數十匹馬,跟隨張騫來到漢朝,回報和答謝漢天子,順便讓他們了解漢朝的情況。
前115年,張騫回到長安,劉徹任命他為大行(外籍官民接待總監),位列九卿。一年以后,張騫去世,但他派出的諸多副使,先后也回到長安,有些還帶著各國的使節一起來到長安。于是,西域(新疆及中亞東部)門戶打開,跟漢朝開始交通。
【字兒太小,湊合看吧】
注:漢朝初通西域時,一共三十六國,后來增加到五十六國,大多是希臘式的城邦國度,一個城就是一個國。少數不過聞名,事實上不屬西域范圍。我們把五十六國國名列在下面,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詳:
1.婼羌國,新疆若羌縣東南阿爾金山南麓;
2.鄯善國,即樓蘭國,新疆若羌縣,該國知名度比較大;
3.且末國,新疆且末縣;
4.小宛國,新疆且末縣南八十公里;
5.精絕國,新疆民豐縣北一百四十公里,網紅作家天下霸唱應該讀過《漢書》,他的《鬼吹燈》系列第一集就是《精絕古城》;
6.戎盧國,新疆民豐縣南五十公里;
7.扜彌國,新疆于田縣;
8.渠勒國,新疆于田縣南八十公里;
9.皮山國,新疆皮山縣;
10.烏秅國,新疆塔什庫爾干縣西南一百五十公里葉爾羌河上游;
11.西夜國,新疆葉城縣南七十公里;
12.蒲犁國,新疆莎車縣西南艾賽勒巴格;
13.子合國,新疆葉城縣西南七十公里;
14.依耐國,新疆塔什庫爾干縣東南布倫木沙;
15.無雷國,蔥嶺,帕米爾高原上;
16.難兜國,克什米爾北部吉爾吉特城東南;
17.罽(讀如計)賓國,巴基斯坦伊斯蘭堡市西北塔克西拉;
18.烏弋山離國,阿富汗興都庫什山山脈西南;
19.犁犍國,即黎軒國,托勒密王朝埃及王國;
20.條枝國,塞琉古王朝敘利亞王國;
21.安息國,伊朗;
22.于闐國,新疆和田市;
23.月氏國;
24.大夏國;
25.康居國;
26.奄蔡國,里海北岸與咸海北岸之間;
27.大宛國;
28.桃槐國,中亞安集延市東南中國邊境;
29.休循國,中亞吉爾吉斯共和國薩雷塔什城;
30.捐篤國,新疆烏恰縣西一百公里吉根城;
31.莎車國,新疆莎車縣;
32.疏勒國,新疆喀什市;
33.尉頭國,新疆阿合奇縣西南哈拉奇城;
34.烏孫國;
35.姑墨國,新疆阿克蘇市;
36.溫宿國,新疆烏什縣;
37.龜茲(讀如秋詞)國,新疆庫車縣,這個地兒,在中國知名度也很高,印象里總出現在中學語文試卷里,呵呵;
38.渠犁國,新疆庫爾勒市西南;
39.烏壘國,新疆輪臺縣東北六十公里;
40.尉犁國,新疆博湖縣;
41.危須國,新疆和碩縣;
42.焉耆國,新疆焉耆縣;
43.烏貪訾離國,新疆呼圖壁縣;
44.卑陸國,新疆阜康市;
45.卑陸后國,新疆阜康市西;
46.郁立師國,新疆吉木薩爾縣西;
47.單桓國,新疆昌吉市;
48.蒲類國,新疆巴里坤縣;
49.蒲類后國,新疆巴里坤縣西一百三十公里;
50.西且彌國,新疆呼圖壁縣西南;
51.東且彌國,新疆昌吉市西南;
52.劫國,新疆阜康市西;
53.山國,新疆托克遜縣南破城子;
54.狐胡國,新疆吐魯番市西北;
55.車師前國,新疆吐魯番市;
56.車師后國,新疆吉木薩爾縣南。
西域諸國,南有昆侖山,北有天山,中間有塔進里木河,東西六千余里,南北一千余里。東方跟玉門關(甘肅省敦煌市西北)、陽關(敦煌市西南)相接,西邊到達蔥嶺(帕米爾高原)。
從玉門關、陽關前往西域有兩條道路:從鄯善(本名樓蘭)沿昆侖山北麓前行,順著河流(不知什么河)向西到莎車,是南道;從南道向西越過蔥嶺,就到了大月氏、安息。從車師前國,順著天山南麓,沿河流(應為塔里木河)西行到疏勒,是北道;從北道向西越過蔥嶺,就到了大宛、康居、奄蔡。以前,西域各國都受匈奴統治。匈奴西部的日逐王設置僮仆都尉(西域總督)統轄西域各國,常駐于焉耆、危須、尉黎一帶,向西域各國征收賦稅,掠取各國的財富。
烏孫王既不肯東還,漢朝就在渾邪王故地置酒泉郡(甘肅省酒泉市),發動移民,充裕人口。之后,又設武威郡(甘肅省武威市),用以斷絕匈奴與祁連山以南羌部落(青海省東部)的聯絡。
衣賜履說:幸虧烏孫不愿回來,才使河西走廊一帶十八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真正納入中國版圖。
自此之后,漢朝與西域諸國往來頻繁,一年之中,派往西域各國的使者,多時十余批,少時五六批;大團數百人,小團也有一百多人;路遠的往返要八九年,較近的也要數年才能回來。
衣賜履說:漢朝與西域諸國交往日益增多,開創者當然是博望侯張騫,因此,凡前往西域各國的使者都自稱博望侯,以此取信于外國。當然,出去的人多了之后,各色人等都有,耍嘴皮子扯謊騙吃騙喝的越來越多,博望侯的名聲也就漸漸毀了,此處不再多講,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詳《史記·大宛列傳》。難道說,弄虛作假是我大漢族的特色傳統?
劉徹得到(一說聽說)大宛出產一種寶馬,流的汗紅如鮮血,非常喜愛,命名為“天馬”,于是,去大宛搜求天馬的使者一時間絡繹不絕。
【一匹馬引發的戰爭】
衣賜履說:所謂汗血馬,有,還是沒有,都不好說,我只知道大俠郭靖曾經有過一匹,再其他人,就沒有聽說過了。但是,不管此馬是真是假,由于大宛國拒絕向漢朝提供,已經東西南北打了個遍的劉徹,再次發動戰爭,血洗大宛國。這事兒說起來真是提氣,但是又隱約覺得不妥。我們后面接著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