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通鑒》遇見紀檢干部】
公元283年,二月,司馬炎下詔,把濟南郡(山東省章丘市)并入齊國(山東省淄博市東臨淄鎮)。十九日,封司馬攸的兒子長樂亭侯司馬寔為北海王。規定司馬攸可使用“軒懸”樂器(天子用的樂器稱宮懸,四面懸掛;親王用的樂器稱軒懸,三面懸掛);六佾舞蹈(佾舞是個方陣,行、列都是八人,稱八佾,天子專用;行、列都是六人,稱六佾,親王專用),以及其他七七八八的相關待遇。
衣賜履說:都到這一步了,我越發不能理解司馬攸。公元277年,司馬攸下詔明確了一個原則,即,諸侯王都督一方軍事的,必須改封到駐地去,一幫王爺都遷徙了封國,同時,司馬炎還封司馬攸的兒子司馬蕤為遼東王,司馬贊為廣漢王,這就是要動司馬攸的信號。這次,我讓你之國,你賴著不走,那好,我又封你一個兒子為王,還給你齊國增加一個郡,你還不走,你想干嘛!
司馬攸果然還不走,史稱其憤怨發病,又憤怒,又怨恨,生病了,于是,他請求去給先王守陵。
衣賜履說:《晉書·司馬攸傳》的原文是,攸知勖、紞構己,憤怨發疾,乞守先后陵。即是說,司馬攸知道是荀勖、馮紞構陷自己,所以憤怒怨恨,生了病,然后請求去守陵。如果司馬攸認為是荀勖、馮紞搞得自己非之國不可,那他就太不上道兒了,真正的原因是你哥怕你搶了你侄子司馬衷的位子啊!另外,所謂“先后”,指的是“先王”,司馬攸寧肯給先王守陵,也不之國,假如史書記錄屬實,我只能認為,司馬攸你是打算跟你哥死磕到底啊!但是,你弄不過你哥,非叫這個板干嘛?我們之前講過,公元278年,弘訓太后羊徽瑜去世。羊太后是景皇帝司馬師的正妻,司馬攸是司馬師的嗣子,他該如何為羊太后守喪,朝廷是當成大事兒專門討論過的,然后下文兒通知司馬攸,私底下,你可以為羊老太太守喪,公開場合,你不許為羊太后守喪!你現在突然要求去給先王守陵,且不論你是給司馬師還是司馬昭守,就這個請求,就是對司馬炎的挑釁,是對朝廷的藐視!我要是司馬炎,我也得弄死你啊!
司馬炎一看,這兄弟又是聲稱有病,又是要去守陵,心里就不痛快,派了一幫御醫去給司馬攸瞧病。御醫們跟朝里混了這么多年,都是人精,誰也不想觸司馬炎的霉頭,從司馬攸那兒回來,異口同聲向司馬炎匯報,齊王身體好著哩!
河南尹向雄進諫說:
陛下的子侄弟兄雖然不少,但是有德行、有名望的卻不多。齊王留在京城,比他離開,對國家益處更大,還請陛下三思啊!
司馬炎不理。然后,這位向雄就氣死了。
衣賜履說:因了司馬攸之國的事兒,中護軍羊琇、扶風王司馬駿、河南尹向雄全都氣死了,究竟是這哥兒仨氣性太大,還是有什么不為我們所知的深層次原因,著實讓人費解。
司馬攸病情惡化,司馬炎繼續催促他上路。司馬攸一貫注重儀表,去向司馬炎辭行時,雖然病得很厲害,但還是讓人給自己化了妝,描眉圖粉兒,顯得很精神。司馬炎見他面色紅潤,心說你不是有病嗎?有病還能這么精神這么帥?耍我呢是吧?趕緊走,到你齊國耍帥去!
司馬攸辭別老哥出來,兩天之后,嘔血而死,時年三十六歲。
司馬炎親臨喪事,司馬攸的兒子司馬冏捶胸頓足,號哭不止,控訴他爹的病被御醫們給耽誤了。司馬炎于是下令誅殺御醫,讓司馬冏繼承了司馬攸的爵位。
衣賜履說:司馬炎殺人的記錄非常有限,御醫占了好幾個名額。
最初,據說司馬炎對司馬攸感情是很深厚的。但是,由于荀勖、馮紞等人的挑撥,司馬炎要為自己死后的事作打算,所以就讓司馬攸離開京都。等司馬攸死了,司馬炎悲痛不已。馮紞勸司馬炎說:
陛下,齊王的名聲超過了他的實際能力,而天下的人都歸附他。現在他死了,這是國家之福啊,陛下干什么這么悲痛呢!
司馬炎想想也對,于是收了眼淚,下令司馬攸的喪禮依照安平獻王司馬孚的規格辦理。
衣賜履說:咱用了四回,把司馬攸給寫死了。
講真啊,我始終不能理解,其他諸侯王都能之國,為啥你司馬攸就不能之國?你究竟想干什么?你越不之國,嫌疑越大,哪怕你真的對皇位沒想法,也一定會被認為很有想法。你的存在,就是對司馬炎這一系的皇位的威脅,不是一般威脅,而是致命威脅。我之前強調過很多次,所謂的政治邏輯,就是皇權不允許任何威脅的存在,哪怕這個威脅并不存在。連我都覺得你司馬攸對皇位有想法,那司馬炎呢?我是真想把司馬攸揪過來問一句,你究竟是蠢,還是太蠢?為什么不走呢?來日方長啊,司馬衷那個傻侄子,隨時可能出問題,你比你哥小十二歲,你只要努力活著,等你哥一掛,你隨時可以回京勤王啊!你爹司馬昭不是給你講了劉恒和劉長的故事嗎?不是給你講了曹丕和曹植的故事嗎?你都聽哪去了?兄弟親情,面對至高權力的爭奪,輕如鴻毛啊。
【輕如鴻毛】
對于司馬攸之國,朝臣反應如此強烈,我覺得可能有這么幾個原因:一個是大家可能對司馬衷同學的智商太失望了,實在無法想像這位爺當了皇帝,國家將走向何方;再一個是,我們不能排除,司馬攸這些年來可能并不是史書上記錄的那么“溫良恭儉讓”,拉幫結派的事兒,恐怕真沒少做,很多朝臣可能都重新規劃了自己的政治愿景;還有就是,可能有相當一部分大臣,在作一次政治賭博,他們賭司馬攸肯定能上位,即使這次之國了,等司馬炎駕崩之后,司馬攸回朝主政,簡直是明擺著的事兒。到了那時,這些曾經為他吶喊過的,都將得到巨大的回報。但是,誰也沒料到,司馬攸竟然就這么死了!你跟你爺爺司馬懿學學啊,該高調高調,該低調低調,該忍耐忍耐,最重要是得活下去啊。
另外,碼字至此,我突然冒出一個想法,前面說的中護軍羊琇、扶風王司馬駿、河南尹向雄,這哥兒仨都是氣死了,沒準兒,他們是死在司馬攸之后的,他們得知了司馬攸的死訊,意識到他們的期望徹底落空了,這才憂憤而死。
那么,我們的問題來了,既然司馬衷智商有問題,司馬炎換一個聰明的兒子當太子不就行了嗎?干什么非在司馬衷一個人身上吊死?
我想,大約有這么幾條兒理由:
第一,不太傻。司馬衷智商雖然低一點,但并沒到傻的程度。這樣,有了楊家外戚和賈家外戚的支持,守成大約是沒問題的。
第二,沒得換。為什么呢?如果換太子,對司馬炎而言,有個大前提,必須是自己的親兒子。司馬攸還是司馬衷當皇帝,對其他大臣而言,都是你們司馬家的人,但對司馬炎來說則大大的不同。
史書記錄,司馬炎一共二十六個兒子。我們用公元280年,也就是平吳那年作個劃分。有資料可查的,生于公元280年之前,并且在世的,只有七位:司馬衷,生于公元259年;司馬柬,生于公元262年;司馬瑋,生于公元271年;司馬允,生于公元272年;司馬遐,生于公元273年;司馬乂,生于公元277年;司馬穎,生于公元279年。
公元280年,司馬衷二十二歲,司馬柬十九歲,其他五個,都是不到十歲的小屁孩兒。司馬柬基本算是成年了,和司馬衷是一母同胞,都是楊艷生的,那么,楊家的外戚自然也會支持他,但賈家外戚一定會堅決反對。不過呢,我估計司馬炎下不了換太子的決心。
為什么呢?
《晉書·司馬柬傳》載,司馬柬,沈敏有識量。即是說他沉著,敏銳,有見識,有格局。而且,司馬柬年少時就顯示出一些聰敏之處,司馬炎在一眾兒子們中,最喜歡他。但是,史官剛說司馬柬“沈敏有識量”,突然筆鋒一轉,來了一句“性仁訥,無機辯之譽”。意思是,司馬柬心腸好,言語遲鈍,反應慢,這不活脫脫一個司馬衷第二嘛!也就是說,克服重重困難,擋住層層阻力,終于換司馬柬為太子了,可能突然發現,他不比他哥強多少誒!阻力大,成本高,效益差,你說司馬炎會換太子嗎?
在這種情況下,司馬炎為了確保皇位在自己這枝兒延續下去,必須堅持司馬衷的太子之位,幸好他還有一個好備胎,也即——
第三,好皇孫。這條兒太重要了!
司馬衷有個兒子叫司馬遹(讀如玉),就是后來的愍(讀如敏)懷太子。史書上記錄,司馬衷只有這一個兒子,母親是謝才人,名叫謝玖。司馬遹從小就很聰明,司馬炎非常喜歡他,沒事兒就帶在身邊兒。有一次,司馬遹和司馬炎其他的兒子們在大殿上游戲,司馬衷來朝見,一個兒一個兒的,和這些弟弟們握握手,輪到司馬遹時,司馬炎說,阿衷啊,這個是你的兒子誒,驚不驚喜,意不意外!司馬衷我估計當時都暈菜了,呵呵。
【好皇孫司馬遹】
司馬炎一直把司馬遹養在宮里,有天晚上,宮里失火了,司馬炎登樓觀望,當時,五歲的司馬遹拽著祖父的衣服來到暗處。司馬炎問他為啥。司馬遹說,大晚上的,突然出現火災,可能有危險,人君不應站在亮處,以防被人傷害。聽了這話,司馬炎對這個孫子相當驚訝。又一次,司馬遹跟著司馬炎視察豬舍,司馬遹說,這些豬都很肥壯,為什么不殺掉犒勞士人呢?繼續養下去,只會白白浪費糧食。司馬炎就讓人把豬殺了犒勞眾人。司馬炎對司馬遹越發喜愛,有一次撫摩著他的后背,對廷尉傅祗說,此兒當興我家。司馬炎還多次對群臣表示,我這個孫兒很像我的祖父誒。意思是說,司馬遹有司馬懿之風誒。于是乎,司馬遹小小年紀,已經美譽傳天下了。后來,有望氣的人說,廣陵方向有天子氣,司馬炎就把司馬遹封為廣陵王,食邑五萬戶,又找了一幫名士大咖作為司馬遹的師友。
司馬遹作為司馬衷唯一的兒子,只要沒有意外,遲早會坐上皇帝的寶座。我個人認為,司馬遹一定是司馬炎堅持不換太子的最重要的原因。
如果司馬衷的皇位不穩,還怎么傳給司馬遹?因此,司馬炎必須把司馬攸辦了才能安心。
可惜的是,司馬炎掃除了來自司馬攸的威脅,卻料不到,他剛一死,西晉王朝就迎來了歷時十多年的八王之亂,把西晉王朝折騰得支離破碎。
歷代史家,多認為西晉王朝如此短命,司馬炎逼死司馬攸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晉書·司馬攸傳》中,史官有一段評論,大意是說,司馬攸有人望,有能力,是國之棟梁,如果讓他輔佐司馬衷,主持朝廷大局,那么,哪會有后來的八王之亂呢!又怎么會出現五胡亂華呢!……云云。
這種說法,當然有一定道理。如果司馬攸當朝,也許,確實不會發生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的形式、規模、時間,都可能發生變化。但是,那個時候,坐在皇位上的人,恐怕就不是司馬衷,而是司馬攸了。從司馬攸死都不肯離開京城的表現來看,我認為他對權力,是有著極度的渴望的。
權力這東西,最大的特性之一就是排他性,為了得到至高的權力,別說兄弟子侄,就是親老子,說殺也就殺了,殺親爹、親哥哥當上皇帝的,歷史上并不少見。權力交接的時候,當爹的當然要傳給兒子,沒兒子才會考慮兄弟。司馬炎的做法,談不上對還是錯,他只是遵循了權力運行的邏輯罷了。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對司馬炎進行了嚴厲的批評。他說,“惠帝可廢而不廢,終使傾覆洪基”,又說,“夫全一人者德之輕,拯天下者功之重,棄一子者忍之小,安社稷者孝之大;況乎資三世而成業,延二孽以喪之,所謂取輕德而舍重功,畏小忍而忘大孝。圣賢之道,豈若斯乎!”
衣賜履說:李世民說,司馬炎完全可以廢掉司馬衷,但就是不廢,導致祖宗基業崩塌。我們上面已經分析過了,司馬炎如果廢了司馬衷,是沒有兒子能夠頂起來的,這一點,我們知道,李世民也知道啊。因此,李世民顯然認為,司馬炎應該廢了司馬衷,傳位給司馬攸,才是正確的選擇。
為什么呢?李世民繼續講,成全一個人和拯救全天下,哪個重要?廢棄一個兒子可能有些狠心,但安定社稷才是大孝啊!三代人努力才建立了大晉基業,延續了兩代就滅亡了,這就是所謂的取輕德而舍重功、畏小忍而忘大孝啊!圣賢之道,難道是這樣的嗎!
李世民對司馬炎、司馬攸兄弟的爭端,特別感興趣。為什么呢?因為司馬兄弟的關系,恰恰與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一樣啊。李世民殺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又逼老爹李淵退位,才當上皇帝的,弄出一個貞觀之治來。玄武門之變,成了,就是李世民;敗了,就是司馬攸。但李世民的這段黑歷史,畢竟過于暗黑,你說得天花亂墜,也是你殺了你大哥搶了位子誒!你怎么知道你哥當了皇帝,就弄不出一個貞觀之治來呢?你怎么知道你哥當了皇帝,你們大唐朝也會二世而斬呢?
【司馬炎&司馬攸】
那不管,反正司馬炎逼死了司馬攸,大晉朝就完了;我殺了我哥,大唐朝就興盛了。不殺我哥,是小忍,是輕德;殺我哥,則是重功,是大孝。李世民試圖把自己的權力之爭漂白,這才是他對司馬兄弟如此感興趣的真正原因。
聽李世民說得這么有道理,我們是不是可以想像兩個場景:
場景一,全知全能的神對司馬炎說,如果你把位子傳給兒子,則你一死天下就亂了,你們家晉朝二世而斬;但如果你把位子傳給弟弟,你們大晉朝能坐數百年天下,你傳給誰?
場景二,李世民穿越成了司馬炎,但他不知道之后的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那么,他會不會廢了兒子司馬衷,而傳位給弟弟司馬攸呢?哈哈哈。
實際上,李世民在繼承人問題上,做得也不咋滴!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