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是四書、五經的合稱,泛指儒家經典著作。
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
《四書五經》是南宋以后儒學的基本書目,儒生學子的必讀書。
現代人很少有時間去仔細地研讀四書五經,但是其實儒家經典對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人的生活都有非常多的指導作用,從做人的品德、到與人相處再到人生境遇與理想,四書五經都有非常那個豐富的古人智慧。下面是四書五經中的一部分精華。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 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 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1、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君子有個大原則,就是必須用忠誠信義來爭取民心,驕橫奢侈就會失去民心。
2、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創造財富有個大原則: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創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緩,這樣國家財富就可以經常保持充足。
3、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已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君子對于優點,要自己身上擁有以后再去要求別人;對于缺點,要自己身上沒有以后再去批評別人。不采取這種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讓別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
4、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一切都發自內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5、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時候想要使天下人都發揚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養自己的身心;想要修養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證實自己的誠意;想要證實自己的誠意,就要豐富自己的知識;豐富知識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中庸》儒家經典之一,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
1、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好學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義了,懂得恥辱就接近勇敢了。
2、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要廣博地學習,要審慎地詢問,要謹慎地思慮,要明晰地辨析,要篤實地履行。
3、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
對上不抱怨老天,對下不責怪別人。所以,君子處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則冒險以期僥幸成功。
4、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
愚蠢的人,喜歡憑主觀意愿做事,自以為是;卑賤的人,喜歡獨斷專行。
5、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由于誠懇而明白事理,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誠懇,這是教育的結果。真誠就會明白事理,能夠明白事理也就能夠做到真誠了。
《論語》是孔子 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 戰國前期成書。
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學習知識而又能經常去復習、練習,不也是很令人高興的事么?有朋友遠道而來,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么?
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我每天多次地進行自我反省:為別人辦事竭盡全力了嗎?和朋友交往免誠實守信嗎?老師傳授知識,是否用心認真地復習?
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道的就承認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惘,無所收獲;只是思考而不讀書,有時就會空想,疑惑不解。
6、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歲開始自立,四十歲面對一切事情都能明白其中之理而不被迷惑,五十歲了解宇宙自然之理,六十歲時對別人所說的話能分清是非,七十歲便能隨心所欲、隨意而為,但一切行為都不會超越規矩準則的。
7、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聰明的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無所畏懼。
《孟子》是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尊敬自己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兒女,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兒女。
2、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以人民的快樂為自己快樂的人,人民也會以他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人民憂愁為自己憂愁的人,人民也會以他的憂愁為憂愁。
3、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過錯,就感到高興。
4、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天將要把重大任務落到這個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身體饑餓,使他的身子窮困,并且使他的每一行為總是不能如意,借此來使他的內心震動,堅韌他的性情,增加他的才干。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行仁政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內容豐富,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鳩關關相對唱,雙棲河中小洲上。純潔美麗好姑娘,正是我心中的好對象。
2、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緊緊拉著你的手,愿意白頭偕老。
3、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一天不見心上人,就好像隔了三秋長啊!
4、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河畔蘆葦白茫茫,夜來清露凝成霜。我所思念的那個人,正在河水的那一方。
5、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譯文:當初我離開家的時候,正是楊柳依依的陽春;現在我戍邊歸來,冒著霏霏的雪花。
《尚書》列為重要核心 儒家經典之一,它是中國上古 歷史文獻和部分 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
1、侮慢自賢,反道敗德。
輕慢眾人,妄自尊大;違反正道,敗壞德義。
2、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
沒有經過驗證的話不輕信,沒有征詢過眾人意見的謀略不輕用。
3、視遠惟明,聽德惟聰。
能看到遠處,才是視覺銳利;能聽從好話,才是聽覺靈敏。
4、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玩弄人會喪失德行,玩弄物會喪失抱負。
5、為山九刃,功虧一簣。
譬如堆壘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還是不算完成。
《禮記》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
1、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傲慢不可滋長,欲望不可放縱,高潔的志向不可滿足,享樂之情不可無盡。
2、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對有德才的人要親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愛慕他。對于自己所愛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點,對于自己所憎惡的人,要能看到他的好處。
3、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那些能博聞強記而且能禮讓,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人,可以稱之為君子。
4、知為人子,然后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然后可以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能知道做一個好兒子,然后才能做一個好父親;知道做一個好臣下,然后才能做一個好的君主;明白如何為人做事,然后才能使喚他人。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美玉不雕琢,不能成為好的器具;人不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
6、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善于唱歌的人,能讓人沉浸在他的歌聲中;善于教學的人,能讓人繼承他的志向。
7、差若毫厘,繆以千里。
開頭雖然只有毫厘的差別,到后來卻錯到千里那么遠了。
《易經》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關于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道剛健,君子以天為法,故而自強不息。
2、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君子以學習來積累知識,以多問來明辨是非,以寬容待人,以仁心行事。
3、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兩人同心,像刀那樣鋒利,可以切斷金屬。同心的話,像蘭花那樣幽香。
4、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道行不通時就得變,變了之后就會豁然開通,行得通則可以長久。
5、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見善就向他學習,有過就改。
《春秋》
《春秋》由于文字過于簡略,通常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分別合刊,其中以《左傳》最為流行。
1、多行不義,必自斃。
多作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我滅亡。
2、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節儉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德,奢侈是一切惡行中最大的惡。
3、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哪個人沒有犯過錯誤呢,有了過錯但能夠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4、舉不失德,賞不失勞。
舉薦人才,不要把有道德的人遺漏;賞賜爵祿,不要忘記有功勞的人。
5、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處于安樂的環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現的危險,想到了就有防備,有了準備就會免遭禍患。
“經典”是一個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結晶,所載為至理常道,透射著人文的光芒,其價值歷久而彌新,任何一個文化系統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經典作為源頭。
看看這四書五經的精華里有讓你受益無窮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