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盜墓筆記》的人都知道,古人對于墓穴的選擇和建設極為講究,厚葬的習俗也一直延續至近代。
知名的帝王陵寢所藏奇珍異寶無數,但可惜的是;經考古學家判斷,除唐顯陵(即高宗與武則天合葬墓)以外,所有皇陵均遭盜掘。
話說地王陵寢,都應該是保護嚴密,選址特殊,并有一定的機關暗道;為何頻頻遭到盜掘呢?
這就涉及到一個風水學上的知識內容——尋龍點穴。
精準的發現龍穴之所在,便可以有效的避開機關暗道。
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背靠筆架山,腰纏玉帶河,即為好風水之所在。
而尋龍點穴,即為發現此地之正中之處。
古人說:三年尋龍,十年點穴。意思就是說,學會尋龍脈要很長的時間,但要懂得點穴,并且點得準則難上加難,甚至須要用“十年”時間。 但是,若沒正確方法,就是用百年時間,也不能夠點中風水穴心聚氣的真點,這樣一來,尋龍的功夫也白費了。 準確地點正穴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今天,我們便承接古人之法,來淺談煙臺之龍脈所在。
煙臺,自古以來便是海防重地,近代清末更是為各國爭相搶奪的風水寶地。風景名跡煙臺山,則是各國領事館至所在地,足足有十七個國家領事館曾在于此。
而煙臺山所處的位置,即為煙臺龍脈之龍頭所在!
以南北走向來看,兩邊有兩條龍脈蜿蜒曲折,從南往北延綿而來,跌宕起伏。機場路的西面這條路,起伏比較大,走到白石村向西拐了下去,入海前,抬了一下頭,形成了西炮臺。
東邊這條龍脈走到塔山,向東拐了下去,入海前也抬了一下頭,形成了東炮臺。
這兩條都是護龍,也叫砂。而真正的主龍,是毓璜頂公園所在的這條龍脈,入海前有抬了一下頭,形成了煙臺山。
煙臺山,不大不小,整體渾圓,是過去戰爭年代的狼煙信號臺,也就是煙臺的得名。
東西炮臺把煙臺山公園從兩面夾擊,形成了“二龍戲珠”的格局。
故而,整個煙臺龍脈之所向,核心即為煙臺山!
何為龍脈寶地
古人發現地上與地下水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成分,含有特定成分的水長期滋養當地的土壤。土壤的礦物成分達到一個特殊比例,會形成異常適合動植物生活的環境。這個特殊土壤,本稱作龍砂。
古人甚至將這樣的土壤入藥治病。
古人通過實踐發現這種特殊土壤極其滋養動植物生長,因此認為可以為人帶來財富等好運,由此引發了古代人根據一些地勢地形及動植物特征去尋找有龍砂的地區。
從而形成了古代稱為“陰陽風水學”的民俗學科,后人將此簡稱為“風水學”。將尋找龍砂稱作“尋龍點穴”。
風水學時至今日已然成為一項玄學,雖未普及、卻也真實存在。
如若不然,自古以來帝王陵寢無一不是精挑細選,考察再三。
然而,龍脈非一日即可成,故而全中國共計72條龍脈,除此以外,別無他處。
所以,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帝王陵寢重疊的事情,只因看中這一處風水寶地。
如明太祖朱元璋,即在鐘山筑建陵墓,在其孝陵之前案處,便是東吳孫權大帝陵寢之所在。
而國父孫中山之中山陵,亦建于鐘山,與明孝陵成左右分立之勢。
此事涉及個人政治訴求以及黨國發展希冀,此處暫且不表。
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孫中山明確跟汪精衛提過,身后愿意葬在鐘山風景區一事。
煙臺龍脈之——孝陵隔空相望,明公主墓探究
近年來,青威煙高鐵的修建,一座千年古剎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之中。
經年長村民回憶,此處確為一座寺廟,且規模龐大,大殿十余座,奈何徹底毀于文革時期。
而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的挖掘,出土地宮塔基、陶瓷器具等等,并發現明朝宣德年間圣旨碑一座。
根據碑文記載,此處曾建阿育王舍利塔。
該寺名為嚴因寺,自唐貞觀年間便開始修建,至明宣德間徹底完工,鼎盛時期共有大殿12座。
而且此處曾葬朱元璋之女(公主)是眾所周知的公主墓所在地。
據《福山縣志》《明實錄》《明史》考證,該地公主因卷入建文帝成祖黨爭,而被貶至此。
我們大膽的思考一下,或許是因為朱元璋想要保護這個女兒不受戰火的洗禮和罪責,因而將女兒貶謫至此,至少落得善終。所以,在該公主死后,并未入皇陵而是直接葬于此處。并秘密下旨對嚴因寺進行擴建。
至于此事的真偽性和可靠性,筆者不敢多言,但經分析發現一個驚天秘密。
明孝陵與嚴因寺遺址在格局、風水上的安排竟如出一轍!
明孝陵的風水走向,我們一目了然,反觀嚴因寺,亦是如此。
故而,煙臺這一風水寶地,依托雙龍戲珠煙臺山之大龍脈;加之隱藏于兩條龍尾處的風水靈脈;數百年間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
雖然嚴因寺已毀,但此處已經著手復建嚴因寺博物館。
一項民生項目齊魯孝道園也已然在建,重現昔日嚴因寺香火鼎盛指日可待。
最后,筆者認為:關于風水,我們不該過度迷信;但是它卻又是真實存在的。就像一個人住在臭水溝旁,他的發展一定不會太好;反之如果他在一塊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地方,不說一定會發展很好,但至少心情愉悅,身心健康!
所以,就讓我們繼續在煙臺這塊風水寶地上,闖出屬于我們的未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