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農業公園是一種新型的旅游形態,它是按照公園的經營思路,但又不同于城市公園,把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游場所結合在一起的一種現代農業經營方式。
農業公園與農業旅游、鄉村旅游相比,有兩個顯著的差異:一是主體不同,原來鄉村旅游依靠農民,現在依靠企業;二是以消費為帶動的農業增長的方式,“根據城里人的消費需求來定制農業生產”。“整個鄉村就是 “大菜園、大花園、大樂園、大公園”。有菜地、有花圃、有苗圃、有大棚設施、有水景……,一切這些東西都是按照旅游的特色打造的,不是按照生產要素來組織的”。
2008年,由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等5家單位聯合制定了《中國農業公園創建指標體系》。截至2016年9月,由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專家綜合審定和專業委員會確認,并最終榮獲“中國農業公園”稱號的有十多家。根據農業部制定的相關標準,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擬計劃用5至8年的時間,打造出100個“中國農業公園”。
壹
生態美是硬指標
建設國家農業公園,生態美是硬指標。與一般的公園不同,國家農業公園以農村廣闊的田野和綠色村莊為園區,以原住民生活區域為核心,融入了低碳環保、循環可持續的發展理念。
根據農業部相關標準制定的《中國農業公園創建指標體系》,包括鄉村風景美麗、農耕文化濃郁、民俗風情獨特、產業結構發展、生態環境優化等十一大評價指數,其中鄉村風景美麗要求有田園、地貌、水系和社區美景;生態環境要求社區、產業區、旅游服務提供區都要優化。
貳
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除了生態美,國家農業公園還是一個聯動一二三產業的大產業集群。中國農業大學發布的《中國農業公園發展研究報告(2016)》指出,中國農業公園是在農業園區、科技園區、觀光園區的基礎之上,融合農業產業發展、農耕文化與傳統民俗、生態環境保護、新農村建設等多種形式發展起來的一種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新模式、休閑旅游發展新業態。
與一般的農業生產不同,農業公園的生產是在一個高標準的公園中進行的,盈利模式是通過出售公園的產品或產品經營權來獲取收益。
叁
農業+旅游特色鮮明
根據規定,申報國家農業公園必須具有健全的道橋游線設施、下榻接待設施、餐飲服務設施、娛樂休閑設施、購物消費設施、通訊視訊設施和康療救護等設施;具有特色鮮明、美譽度強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品牌。
全國范圍內的村莊、社區、鄉鎮,與新農村建設、農業產業化相結合的鄉村旅游景區,均可申報國家農業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