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城鎮體系規劃(2011-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日前經國務院同意由住建部批復實施,這是我省第一個到2030年的法定空間規劃。
“雙核、四帶、六區”的城鎮空間布局,將成為山東地域版圖上最明顯的特征。
城鎮空間布局規劃圖
根據《規劃》,將中心城市分為四級:
一級為區域中心城市,在全球分工體系中占有一定地位,在國家層面內承擔重要職能,包括濟南、青島。
二級為地區中心城市,包括淄博、煙臺、濰坊、濟寧、臨沂;
三級為市域中心城市,包括棗莊、東營、泰安、威海、日照、萊蕪、德州、聊城、濱州、菏澤;
平陰、濟陽、商河位于中心城市的第四級,即縣級市和縣城。
到2030年,濟陽、商河將成為人口規模20萬-50萬的Ⅰ型小城市,平陰成為人口規模20萬以下的Ⅱ型小城市。
【雙核】:即濟南、青島兩個核心城市。
濟南:充分發揮濟南的省會城市優勢,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服務經濟、高端裝備制造和高新技術產業,努力建設成為區域性經濟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成為環渤海地區南翼的中心城市,協同濟陽、齊河、平陰等縣,共同建設濟南都市區。
濟南作為“雙核”之一,到2030年將成為城區人口500萬-1000萬的特大城市。
青島:依托青島開放優勢,緊抓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大力發展金融財富、總部商務、商貿物流、旅游會展等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及海洋新興產業,建成我國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濱海度假旅游城市、國際性港口城市。
【四帶】:濟青聊、沿海、京滬通道、魯南4條城鎮發展帶。
【六區】:濟南—淄博—泰安—萊蕪—德州—聊城、青島—濰坊、煙臺—威海、濟寧—棗莊—菏澤、東營—濱州、臨沂—日照6個城鎮密集區,通過加快人口產業集聚,促進一體化發展,形成全省新型城鎮化的核心載體。
按照《規劃》確定的城鎮化發展戰略和空間布局,做優做強濟南、青島兩個核心城市,培育強化濟青聊、沿海、京滬通道、魯南四條城鎮發展帶,加快提升六個城鎮密集區一體化發展水平,構建布局合理、生態良好、設施完善、城鄉一體的城鎮體系。
到2030年,城區人口500-1000萬的特大城市有濟南、青島;
300-500萬的I型大城市有淄博、煙臺、臨沂;
100-300萬的II型大城市有棗莊、東營、濰坊、濟寧、泰安、威海、日照、德州、聊城、濱州、菏澤;
50-100萬人的中等城市26個,50萬人以下的小城市58個;
10萬人以上的建制鎮20個左右,5-10萬人的建制鎮60個。
在與各類專項規劃充分銜接的基礎上,《規劃》從綜合交通體系、區域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保護、空間開發管制等方面構筑了城鎮發展的支撐體系。綜合交通體系方面,明確了“四縱四橫”鐵路運輸主骨架、“兩橫四縱”高速鐵路網和“八縱四橫一環八連”高速公路網,并對機場和港口布局進行了協調,完善了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區域基礎設施方面,按照“節約共享、安全可靠、因地制宜、適度超前”原則,提出區域供電、供水、供氣、污水處理、環衛、信息等設施建設目標和要求,明確綜合防災體系建設重點。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以魯中山區和膠東半島丘陵區為中心,以山脈、水系、海岸帶為骨干,以重要生態功能區為節點,在省域范圍內構建“兩心三廊一帶”生態安全格局,并對土地、水、海岸線、歷史文化、旅游等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進行了統籌安排。空間開發管制方面,根據層級政府事權特點,從資源環境保護要求和空間開發適宜性出發,將省域空間劃分為禁止建設區、限制建設區、適宜建設區三類管制區進行管控。
《規劃》從體制機制創新角度,提出了完善城鄉規劃體系、健全區域協調機制、強化城鄉規劃管理、落實生態保護策略、制訂相關配套政策、建立評估監督機制等實施建議。從具體操作層面,提出開展“五大行動”:一是城市群培育行動,推進城鎮密集區規劃編制、跨區域協調機制建設;二是宜居城鄉建設行動,加快推進住有所居,改善人居環境,加強社會管理,完善公共服務;三是快速交通網絡完善行動,以“兩網兩通”建設為重點,完善全省綜合交通網絡;四是生態文明建設行動,搞好生態網絡規劃,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五是市政安全供給行動,開展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和綜合防災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