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0億噸海水被10929米深的馬里亞...
每年30億噸海水被10929米深的馬里亞納海溝吞噬。這里的水壓超過1.1億帕,每平方厘米就有1噸的壓力,相當于4000頭亞洲象同時站在你的背上,亞洲象平均體重是4噸。在馬里亞納海溝竟然生活著一種“獅子魚”,這種魚的骨骼細碎狀地分布在凝膠狀柔軟的身體中,皮膚是一層非常薄的層膜,所以能承受巨大的水壓。
6000萬年,太平洋板塊以30度上下的角度俯沖到菲律賓海板塊之下,由于長久的地殼活動,兩個板塊接觸的地方,形成了一個“V字形”的深邃凹陷,也就是著名的馬里亞納海溝,大約1.1萬米深,就算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放在溝底,峰頂距離水面也有2000米左右,所以這里是地球的最深處。
2015年的時候,科學家在馬里亞納海溝放了探測器、地震儀等設備。經過長時間探測,發現海溝底部有奇怪噪音。最后確定是海水進入地下的聲音,并且還估算出海溝吞噬海水的速度和重量。
當兩大板塊相互撞擊時,形成巨大的裂縫會吸入海水,海水成為了板塊俯沖的潤滑劑,使太平洋板塊加速沖入地底,同時快速地將海水吞噬進去。每百萬年會吞掉3000萬億噸的海水,平均每年就會有30億噸海水被吞掉。那如此巨量的海水會跑去哪里呢?海面會不會因此而下降呢?
其實海面不但不會下降,反而會因為氣溫升高導致的冰川融化,海面正在逐年上升。雖然每年有30億噸海水被吞噬掉,但是這些水并沒有脫離地球,而是通過水循環的方式重返海洋,所以那些進入到地幔的海水最終也會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回到海洋中。
主要的方式有2種,分別是海底熱泉和火山活動。在大洋的大裂谷處有很多“煙囪”,這些熱泉的水溫在300-400℃左右。也就是進入海底的海水,以熱泉的形式從海底涌出來。而火山活動產生的氣體中,50%都是水蒸氣,也就是被吞噬的海水,火山噴發的水蒸氣中的同位素與海水的同位素相似,所以是相同的物質。
深海一片漆黑被稱為“地球第四極”,因為那里水壓高、溫度低、完全黑暗,陽光只能穿透200米深的海水,200米以下一片漆黑,而10000米深的地方連強光手電都只能照射50米的距離。巨大的壓強幾乎能壓碎一切,在馬里亞納海溝幾乎沒有完整的石頭,都是被巨大的水壓壓碎了。每平方米要承受11000噸的壓力,大多數生物都無法生存,但是除了個別的魚類。
深海的魚類一般有小飛象章魚、深海龍魚、管眼魚、Benthocodon屬水母、黑角鮟鱇、哥布林鯊、皺鰓鯊、食骨蠕蟲,還有抹香鯨等大型魚類。在8000米以下的水層,魚類就大幅減少了,因為水壓太大,食物也減少了很多。
8145米的海床上有一種魚類,叫做“獅子魚”,看起來像一個大蝌蚪背著好幾片濕紙巾。渾身白色,頭大、眼小、沒鱗片。越是深海的魚類越柔軟,這是有道理的。由于巨大水壓,魚的骨骼變得非常薄,且容易彎曲。肌肉柔韌,纖維組織細密,魚皮僅僅是一層非常薄的薄膜,它能使體內的生理組織充滿水分,保持體內外壓力的平衡。
潛水艇也可以潛入萬米的海溝,但是代價很大,需要用高強度的鈦合金材料才能抵抗萬噸的水壓,而海底的獅子魚僅憑肉身就能輕松抗壓,靠的就是體內外的水壓平衡,這位以后我們制造新型的潛水器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謠零零計劃##話題發明家##科普有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