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老虎這般兇猛的動物,對待自己的血親也仍是充滿愛意。
可是,我們卻總能看到親媽打死9歲兒子、12歲逆子弒母這樣的新聞慘案????
“果實出了問題,多半根也有問題!”
這些殺父弒母的孩子,都經歷了什么?留守、冷漠、責罵、鞭打、愛與教育的長期缺失......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的一切基礎一定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之上。而這個“愛”,就是依戀關系。
0到7歲是孩子跟父母建立親密依戀關系的重要階段,其中,0-3歲最為關鍵。如果你沒有參與過孩子7歲前的成長,請別輕易管教他。
即使你占著血緣關系,忽略依戀關系,強勢地去管教他,那么,孩子真有可能會殺了你。
0-12歲是父母陪伴教育孩子的有效期,因此8-12歲這個階段,父母的彌補還來得及,如果再錯過,除非孩子不計較,否則誰也幫不了你。
最近網上大火的8分鐘短視頻動畫《包寶寶》(皮克斯首位華裔女導演石之予最新作品),就是不少中國式家庭關系的真實寫照:
視頻中媽媽很愛包寶寶,無論去哪都把它帶在身上。寶寶越長大越想擺脫媽媽的控制。在包寶寶反抗抵觸中,他和媽媽成了勢不兩立的“敵人”。
最后,包寶寶決定要和女朋友出去過新生活。
媽媽看到曾經那么依賴自己的孩子,竟如此狠心地想要逃離,于是張大口把包寶寶吞進了肚子里。
短片沒有一句臺詞,卻詮釋了父母的悲哀:
我要把你再次放進肚子里,這樣你就不會反抗我,我就不會再失去你。
還有最近被禁5年才得以上映的電影《狗十三》,也戳中了許多家庭親密關系的痛處:
父母管不住孩子,就想通過“愛的暴力”掌控孩子的一切。
《狗十三戳淚海報》??
這都是為你好
你咋這么不懂事
爸打你是因為愛你
等你大了,你才知道你爸是為誰好
聽話,聽話,聽話
你這是想逼死我們
這些所謂為孩子好的話語
就是成長的催化劑
造成孩子“長大”“叛逆”的因素
愛的本質是接觸,接觸帶來安慰,安慰產生愛。
上述種種觸目驚心的案例中,悲哀的不是父母不愛孩子,而是父母努力錯了方向。等孩子漸漸長大,出現太多問題,父母才想要去引導,卻為時已晚。
在叛逆期,青少年正處在心理、身體及性別意識的形成階段,他們更單純、沖動、容易迷茫,心理抗壓能力弱。
父母的內心焦慮,導致他們急于求成,用粗暴行為干預孩子,最終成為孩子最恨的人;或者一味的妥協嬌慣,聽之任之,讓孩子在無法無天中,觸犯法律。
所以,不要等到悲劇到來
你才后悔在孩子的叛逆期
沒有用正確的方法引導、教育和表達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