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已經到了夏季,有一種小毛病隨著季節變更也潛伏到大家身邊,濕疹,是一種在夏天高發的皮膚病,患者常常瘙癢難忍,苦不堪言。
根據不完全統計,在1萬人當中,有60%的人曾經被醫生明確診斷為濕疹(特應性皮炎),近7成人的生活質量受濕疹影響大或很大。由此可見濕疹已經和大家息息相關。
濕疹從本質上是屬于變態反應性皮膚病,就是過敏性皮膚病。但過敏的原因不明,與個人體質有關。在治療方面,主要是正確的對癥處理和科學的護膚。發生濕疹以后,首先會出現皮疹,皮膚會出現紅丘疹或紅疙瘩,時間長了這些疹子會融合成斑塊,急性期發作時可能會有流水,甚至有黃痂,慢性期皮膚會變厚。患者會感覺到嚴重的瘙癢,影響休息和工作,還會影響到心理健康,所以濕疹患者經常會有情緒急躁。
如果患有濕疹,那請你記住這兩點:
1.不要過多清洗,應該保持皮膚的滋潤,減少一些可能對皮膚的過多的刺激,才能減少濕疹的復發。過度的清洗,皮膚表面的油脂被清洗掉,會破壞皮膚的屏障系統,反而加重病情。而飲食方面,煙酒盡量少抽少喝,但一般不用過多的忌口。
2.濕疹不一定是由于免疫力低下引起的,不要盲目用提高免疫力的藥物;
做到以上兩點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濕疹的加重。很多時候濕疹會隨著時間慢慢消除,但是沒從根源解決的話,就還有重新患上濕疹的風險,要想根治濕疹,還需要通過中醫治療,而中醫治療濕疹又可以分成幾種類型: 健脾清濕熱止癢、滋陰清熱除濕止癢、清利肝經濕熱止癢、養血潤膚祛濕止癢、祛濕疏風止癢,下面就對這幾種類型治療方法進行簡單的介紹:
健脾清濕熱止癢
癥狀表現:四肢呈現大小不一片狀紅色皮疹,有少許滲出或黏膩性黃色痂皮,伴抓痕,邊緣不清,瘙甚。口苦黏膩,納食不香,渴不欲飲,溲黃,大便黏滯。舌質紅,苔黃略膩,脈濡數。
證屬:脾失健運,濕熱互結。
治則:健脾清濕熱止癢。
方藥:白術,茯苓,薏苡仁,黃連,佩蘭,梔子,陳皮,白鮮皮,地膚子,滑石,竹葉,甘草。
滋陰清熱除濕止癢
癥狀表現:軀干、肢體在片狀紅斑基礎上,有數個或十個粟粒大丘疹分布,覆少許鱗屑,有時見黏液滲出,除瘙癢劇烈外,皮損處觸之灼熱,此型濕疹遷延時間較長。伴口渴咽燥,唇干,午后低熱,溲黃便干。舌質紅,苔少,脈細滑數。
證屬:陰津不足,虛熱內生,蒸灼肌膚,與濕相合。
治則:滋陰清熱,除濕止癢。
方藥:生地,玄參,沙參,麥冬,石斛,知母,天花粉,胡黃連,地骨皮,車前子,大黃(后入),白鮮皮,地膚子。
清利肝經濕熱止癢
癥狀表現:陰囊部瘙癢劇烈,抓后皮膚潮紅,并有少量黃白色黏液滲出,呈糜爛狀,邊緣不清。口苦渴不欲飲,頭眩,小溲色黃,尿有熱感。舌質紅,苔黃略膩,脈弦數。
證屬:肝經濕熱下注,蘊于陰囊部。
治則:清利肝經濕熱止癢。
方藥: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車前子,澤瀉,木通,白鮮皮,苦參,地膚子,甘草。
養血潤膚祛濕止癢
癥狀表現:軀干四肢出現大小不一淡褐色皮疹,伴抓痕、血痂、黏痂、色素沉著,部分苔蘚樣變,邊緣不清。肢體倦怠乏力,納差,癢劇時影響入眠。舌質淡,苔薄,脈弱。病程較長。
證屬:日久氣血虛弱,肌膚失養,加之體內有濕,蘊聚而致。
治則:養血潤膚,祛濕止癢。
方藥:當歸,白芍,熟地,川芎,何首烏,阿膠(烊化),土茯苓,苦參,白鮮皮,地膚子。
祛濕疏風止癢
癥狀表現:雙手掌、手背、足跖,皮膚粗糙,有細薄鱗屑及搔痕,或見黏液滲出,皮損高出皮膚表面,色呈淡褐,邊緣不清,癢感劇烈。
證屬:濕熱久蘊,感受風侵。
治則:祛濕疏風止癢。
方藥:苦參,土茯苓,黃柏,何首烏,蛇床子,地膚子,防風,白蒺藜。
(上述藥方僅供學習參考,患者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柔嘉小建議:濕疹發作起來影響人的工作,需要做好預防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