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選自高山貓《高山民俗文化》一書,謝絕轉(zhuǎn)載,版權(quán)所有,僅供閱讀賞析,歡迎批評指正,留言反饋,打賞點贊。
月亮月亮光頂光
把牛吆到山頂上
山頂山有狼哩
把娃哈著叫娘呢
娃娃娃娃你別哭
婆婆給你打豆腐
打的豆腐香香的
頭發(fā)梳得光光的
我相信這首流行于高山的民間童謠伴隨很多人度過了一個美好的童年,這首歌謠曾經(jīng)讓很多人在爺爺奶奶的環(huán)抱中入睡,也曾經(jīng)讓很多夜晚哭泣的孩子安靜入眠。當我們再次閱讀這段童瑤時,放佛已經(jīng)躺在了奶奶或者母親溫暖的懷抱,奶奶正在撫摸我們的頭發(fā),媽媽則在一旁不停的怕打著被褥,童年世界,最可怕的就是皓月當空的夜晚,一只餓狼對天長嘯,村子里的狗叫個不停,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只有默不作聲,僅僅依偎在母親的懷抱,因為那里是我們童年的港灣。
腳腳盤盤
手打南山
南山無堵
開出花花門口
金只子銀只子
蜷住你的一只子
這首童謠可以把它看成是高山人民的親子游戲,當母親在家?guī)Ш⒆訉嵲跓o聊時,總是喜歡和孩子玩這種親近感情的游戲,母子二人盤腿坐在炕上,母親一邊念著童謠一邊點著孩子和自己的腳丫,童謠結(jié)束時手指點在誰的腳上,意味著對方輸了,輸了的懲罰方式是扣腳心,腳心板用手扣起來又癢又好笑,常常弄得母子二人笑倒在床。這種傳統(tǒng)的親子游戲在高山流行了多年,直到現(xiàn)在都還有人用這種方式逗小寶寶們玩耍,場面非常親切,能夠讓人從孩子的歡笑的氣氛中感受到天倫之樂的含義。 這首童謠的內(nèi)容雖然很短,但是作用不小,一群孩子在一起玩游戲的時候,為了分成兩隊人馬,除了利用傳統(tǒng)的沙堝子錘頭河解決問題外,還能用童謠來挑選自己的伙伴,這也算是一種公平了。
咪咪咪咪響
咪咪不響喇叭響
麻雀飛到瓦房上
弄啥哩
飛著大林里
尋腰去沒尋哈
尋來一個?頭把
砸他娘的老坷拉
洋麥桿桿做咪咪
洋麥桿做的咪咪是可以吹響的,在制作的時候,需要挑選一頭有節(jié)的洋麥桿,再從中間劃開一道縫隙用手邊挫邊唱童謠,就會最終吹響,如果吹不響那就意味著畫的縫隙太長了,需要重新制作。到了秋天收獲洋麥的時候,大人們忙著打場,孩子們便開始做咪咪的游戲來混時間,更為惡作劇的是在堆起的洋麥草里打洞,當老鼠玩,在草的中間修個房子,然后把洞門用草蓋住,和同伴做迷藏的時候,藏在洞中,再怎么找也找不到。
樓上點燈
小心婆婆的眼睛
婆婆會剝蒜
一天剝了八斗半
爺爺會剝老蔥
一天剝了兩根
娃娃娃娃你別哭
爺爺給你做好飯
打雞蛋下掛面
不吃不吃兩大碗
給孩子喂飯是非常細心的活,既要讓孩子吃飽,還不能叫孩子生氣吃飯,孩子挑食是常見的,為了鼓勵孩子吃飯,這首童謠用最質(zhì)樸的語言表達了高山人對孩子的關(guān)懷,可見天下父母的心情都是一樣的,都希望自己的子孫后代過的比自己還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