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選題
1.1993年11月,考古隊對永州道縣的玉蟾巖遺址進行首次發掘時,意外發現原始陶片和兩粒古稻殼,陶片經年代測試,最早的距今18000年。這個發現證實了
A.定居在玉蟾巖的先人們階級分化日益明顯
B.我國陶器可能起源于舊石器時代末期
C.陶器和栽培水稻盛行于新石器時代的晚期
D.玉蟾巖遺址已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
2.如表為根據中國史前文明整理而成,這些信息材料
A.實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總體特征
B.開啟了夏商周三代的奴隸制文明
C.提升了考古學的科技水平和研究成果
D.突出了中原地區文明的優勢地位
3.湖南省道縣玉蟾巖遺址距今約1.8萬年,考古工作者在該遺址中發現了五枚炭化的稻谷和原始的陶片,另外發掘出大量的動物化石,以及鋤形器、亞腰斧形器。這說明
A.長江流域較早進入新石器時代
B.當時早期國家雛形產生
C.湖南是原始農業的重要發源地
D.當時社會分工已經出現
4.考古發現,興隆洞遺址出土的文化遺物距今約14萬一13萬年,其中劍齒象門齒上兩組人工刻畫紋的起止位置、走向、深度、曲度和排列情況明顯有別于各種自然營力的痕跡,是古人類為模仿自然現象或為表達某種意念而有意識地刻畫、創作出來的。由此可見,該遺址區域
A.鐵器開始用于刻畫
B.原始文化已經萌芽
C.圖騰崇拜現象嚴重
D.中華文明初步形成
5.2023年1月,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趙家徐姚村西發現了一處距今大約1.32萬年的人類遺址。出土的陶片質地均勻、器型規整,胎土摻雜著植物莖稈,屬于典型的夾炭陶工藝。該遺址還出土了大量的動物骨骼,一些鹿類和鳥類的骨骼表面存在切割等痕跡。趙家徐姚遺址的發現
A.呈現了新石器時代的典型特點
B.反映了原始手工業的領先與發達
C.提供了新舊石器時代過渡的證據
D.印證了漁獵是食物的唯一來源
6.舊石器時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明發展階段。從地質時代上說,屬于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從存在的時間看,距今約300萬年到1萬年左右。下列各項中,不屬于舊石器時期人類生活場景的是
A.用火取暖、燒烤食物
B.食物采集者已轉為生產者
C.使用骨針來縫制獸皮
D.習慣性的足跡形成了“路”
7.人們借助考古發現更新世(距今約258.萬年至1萬年)末期的遺址中,一般很難見到炭化的糧食作物遺存。而全新世即大約距今一萬年以后的許多遺址中,都有一些完整的炭化糧食遺存。炭化糧食遺存的發現反映出當時
A.古代農業耕作技術發展顯著
B.古代糧食保存技術日益進步
C.人類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
D.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變化
8.1974~1978年,考古學者曾先后對遼寧金牛山遺址進行了四次發掘,發現了豐富的動物化石,人類用火遺跡——燒骨、燒土和炭屑以及少量以錘擊法和砸擊法制作的石器。由此可知,生活在金牛山一帶的古人類
A.大量使用陶器 B.開始飼養家畜
C.存在貧富分化 D.過著群居生活
9.下圖為福建莆田木蘭溪流域考古調查重要發現示意圖。據此可推知,該地區
A.青銅農具廣泛使用
B.古人類活動較頻繁
C.曾為閩越文化中心
D.階級階層分化明顯
10.觀察如圖并結合所學,判斷該遺址最有可能出現于
A.原始人群時期
B.母系氏族社會時期
C.父系氏族社會時期
D.“萬邦”時代
11.1981年,考古界在北京周口店西北兩百公里的河北東谷坨村發掘出大量石器(下圖所示)。這些石器體積較小,器型精致。經古地磁測定法測定,東谷坨遺址距今約100萬年。對此推斷比較合理的是
東谷坨文化石器
A.東谷坨遺址屬于新石器文化遺址
B.石器功能主要用來獵殺大型野獸
C.能夠證明中國較早進入文明時代
D.東谷坨文化可能影響北京人文化
12.如圖為原始農業對象、門類、部門、類型關系圖。與原始稻作農業和原始旱作農業類型相比,原始游牧農業類型結構組合比較單一,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A.西北地區民族交融程度低
B.西北地區水土資源匱乏
C.生產生活方式的重大差異
D.畜牧業長期占主導地位
13.1965年,在我國西南某省發掘出兩顆遠古人類的門齒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經科學家測定是距今約170萬年的早期人類化石和遺物。由此判斷,生活在此地的古人類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半坡人
14.關于人類起源有很多種說法,得出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這一結論最有力的證據是
A.傳說、遺址
B.化石、遺址
C.遺物、記載
D.傳說、記載
15.據考古新成果,用“滿天星斗”來形容中國遠古文明的“多元發生”是無可非議的,但持“滿天星斗”論者難以解釋中國古代各族政權“千古共譜、萬姓同宗”等復雜現象。這表明
A.考古證實中華遠古文明由一處發源
B.中華遠古各文明之間缺乏相互交流
C.中華遠古傳說影響原始文明的研究
D.中華遠古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特點
16.某學者指出,公元前四千年中國存在的區域文化帶有內蒙古長城帶、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太湖長江三角洲文化、大坌坑文化等,這些文化彼此相互作用。這表明
A.不同文明的交融互動最終促成了國家的形成
B.中華文明的起源呈現多元一體的格局
C.地理的復雜性與分層性奠定中華文明的基礎
D.中華文明由黃河流域向周邊逐漸擴展
17.長期以來史學界普遍認為,黃河流域是中國文化的發祥地,是中華文明的中心。但越來越多的考古發掘證明,從東北到華南的廣大范圍內,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都顯露出文明的跡象。材料旨在強調
A.黃河并非我國文明的發祥地
B.考古發掘有助于修正錯誤認知
C.中華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
D.新石器時代是中華文明的開端
18.下表體現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特點
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統計表
A.中原核心、兼容并蓄
B.本土特色、多元并進
C.源遠流長、萬姓同宗
D.一體多元、區域互補
19.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世界原生文明誕生地的形成空間均不過數十萬平方公里,唯有中華文明的形成覆蓋了長江、黃河及遼河流域的面積近300萬平方公里的范圍。這凸顯出中華文明形成之時便具有
A.多元一體的政治格局
B.以德治民的民本思想
C.厲行專制的集權意識
D.農耕經濟的高度繁榮
參考答案:
1.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93年(中國)。據本題材料“意外發現原始陶片和兩粒古稻殼,陶片經年代測試,最早的距今18000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經開始出現陶器生產,這直接證明了我國的陶器可能起源于舊石器時代末期,B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關于該遺址時期已經出現階級分化的相關證據,排除A項;材料內容時間描述的是舊石器時代晚期我國已經出現了陶器生產,而非新石器時代晚期,排除C項;材料內容時間描述的是舊石器時代晚期我國已經出現了陶器生產,這并不能證明玉蟾巖遺址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排除D項。故選B項。
2.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舊石器時代(中國)。據本題材料表格信息可知,舊石器時代,在中國的不同地區,產生了不同的文化,實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總體特征,A項正確;夏朝的建立開啟了夏商周三代的奴隸制文明,排除B項;材料只提到史前文明的文化遺存,并不涉及考古科技水平,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華北和華南地區,無法突出中原地區的優勢地位,排除D項。故選A項。
3.C
【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范圍為石器時代(中國湖南)。據材料中遺址確定的時間及從中挖掘出的稻谷、生產工具等信息可知,湖南是原始農業的重要發源地,C項正確;中國進入新石器時代是在距今約1萬年前,玉蟾巖遺址距今約1.8萬年,應該處于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過渡時期,排除A項;材料信息不能表明當時已產生早期國家雛形,也不能表明當時出現社會分工,排除B、D兩項。故選C項。
4.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原始社會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是古人類為模仿自然現象或為表達某種意念而有意識地刻畫、創作出來的”可知,距今約14萬一13萬年前,興隆洞遺址就已經出現了原始文化的萌芽,B項正確;此時仍然處于石器時代,排除A項;材料與圖騰崇拜無關,排除C項;中華文明起源于栽培農業的出現,排除D項。故選B項。
5.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可知,這是推斷類題目,時空是距今大約1.32萬年的人類遺址。根據題干“距今大約1.32萬年”“出土的陶片質地均勻、器型規整,胎土摻雜著植物莖稈,屬于典型的夾炭陶工藝”可知,該遺址處于舊石器時代晚期,且制陶工藝相對成熟,又具有新石器時代大量使用陶器的特征,說明該遺址能夠提供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證據,C項正確;新石器時代的典型特點是使用磨制石器,材料沒有涉及,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與其他地區手工業的比較,且僅憑制陶工藝的相對成熟,不能反映該地區原始手工業的領先與發達,排除B項;“一些鹿類和鳥類的骨骼表面存在切割等痕跡”說明古人類以捕獵動物為食,但“唯一來源”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
6.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反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舊石器時代。結合所學知識,距今約一萬年前,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原始畜牧業和農業開始出現,人們從食物的采集者變為生產者,不屬于舊石器時期人類生活場景,B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舊石器時代人類學會使用火,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舊石器時代是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因此,使用骨針來縫制獸皮說法正確,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舊石器時期人類從事漁獵和采集,過著群居的生活,習慣性的足跡形成了“路”說法正確,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7.D
【詳解】我國進入新石器時代是在距今約1萬年時,那么材料中的更新世是舊石器時代,全新世是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相比舊石器時代人們開始從事原始農業,所以出現了完整的碳化糧食遺存,這也是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的表現,D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新石器時代人們開始從事原始農業,這一時期,農業的耕作技術比較落后,A項表述與史實不相符,排除A項;結合所學可知,新石器時代,農業處在原始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下,糧食剩余少,因此糧食保存技術不會高,排除B項;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指的是原始社會末期即距今五六千年才會出現的情況,時間與題干不對應,材料沒有強調人類即將進入階級社會,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新石器時代,人類農業取得一定進步,排除C項。故選D項。
8.D
【詳解】根據材料“錘擊法和砸擊法制作的石器”可判斷出金牛山遺址為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存,舊石器時代的人群普遍過著群居生活,D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制作和使用陶器、飼養家畜都是新石器時代的特征,排除AB項;伴隨著原始農業產生,新石器時代產生貧富分化,排除C項。故選D項。
9.B
【詳解】依據材料“福建莆田木蘭溪流域考古調查重要發現示意圖”,可以看出在該流域發現了舊石器遺址、新石器遺址以及青銅時代的遺址,說明在該流域有著古人類的活動,且比較頻繁,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該地區遺址的發現,并不能得出青銅農具的使用狀況,排除A項;僅從圖示,不能推斷其為閩越文化中心,排除C項;僅從遺址的分布,不能反映階級階層的狀況,排除D項。故選B項。
10.B
【詳解】根據圖名“姜寨聚落遺址示意圖”及所學知識,姜寨聚落遺址反映了由五個大家族組成的一個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個墓葬的隨葬品不多,差別也不大,反映了尚未產生貧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狀況,B項正確;原始人群時期處于舊石器時代早期,而題干中的母系氏族社會處于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排除A項;父系氏族社會處于新石器時代,排除C項;“萬邦”時代已具備國家的初始形態,排除D項。故選B項。
11.D
【詳解】依據材料“北京周口店西北兩百公里的河北東谷坨村”“這些石器體積較小,器型精致”“東谷坨遺址距今約100萬年”并結合所學可知,東谷坨遺址出土的石器與比它晚的北京人遺址有著許多相似之處,由此可以推斷出東谷坨文化可能影響北京人文化,D項正確;東谷坨遺址屬于舊石器早期文化遺址,排除A項;材料并沒有體現出這些石器的功能主要是用來獵殺大型野獸,而且這些石器體積較小,器型精致并不適用于獵殺大型野獸,排除B項;文明時代產生的標志是城邑、文字和禮器等的出現,東谷坨遺址沒有涉及這些,因此不能證明當時中國較早進入文明時代,排除C項。故選D項。
12.C
【詳解】游牧業逐水草而居,生產生活方式獨特,要求人們不斷遷徙,與定居生活下經營種植業和養殖業相互抵觸,原始游牧農業類型無法兼顧過多的農業對象和農業部門,故該類型結構組合比較單一,C項正確;民族交融因素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A項;原始游牧農業類型主要分布于以黃河上游-西遼河流域,并不缺乏水土資源,排除B項;D項是現象,非原因,排除。故選C項。
13.A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云南省元謀縣,我國考古學者發現了兩顆遠古人類的門齒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炭屑和燒骨。經科學家測定,這一遠古人類就是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A項正確;北京人、山頂洞人發現地在北京周口,排除B、C項;半坡人發現地在陜西西安,排除D項。故選A項。
14.B
【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化石和遺址都屬于不能改動的一手史料,是能夠得出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這一結論最有力的證據,B項正確;傳說、記載等都有一定的主觀創作的特點,不是最有力的證據,排除ACD項。故選B項。
15.D
【詳解】根據“難以解釋中國古代各族政權千古共譜、萬姓同宗等復雜現象”可得出,中國古代文明是多元一體的,雖然不同區域各有特點,但始終保持“千古共譜、萬姓同宗”的現象,這正是多元一體的特點,故D項正確;中國古代文明并不是由一處發源的,排除A;從材料可以看看出,各文明間還是有交流的,排除B;C項與主旨無關,排除。
16.B
【詳解】材料強調多個文化帶同時并存且彼此之間相互作用,所以可以證明中華文明起源呈現多元一體的格局,B項正確;材料信息并未指向最后國家的形成,故A不正確;材料并非強調地理的復雜與分層,故C排除;這些文化帶并未直接體現從黃河流域向周邊的擴展,也不是先后的遞進演進關系,故D不正確。
17.C
【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可知,中國境內已發現的文化遺存星羅棋布,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C項符合題意;A項明顯不符合“黃河流域是中國文化的發祥地”這一信息,排除;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只是說明新石器時代遺存豐富,并沒有指出“新石器時代是中華文明的開端”,排除D項。
18.B
【詳解】依據表格“巫山人,重慶巫山……元謀大,云南元謀……金牛山人,遼寧營口……”,可以看出中國舊石器時代存在著不同的遺址,各有不同的特色,多元并進,B項正確;表格中涉及的不僅僅是中原地帶,還包括其他地區的遺址,排除A項;“萬姓同宗”,無法從表格中獲得,排除C項;表格能夠體現出多元性,但是不能得出“區域互補”,排除D項。故選B項。
19.A
【詳解】相比較兩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原生文明,中華文明覆蓋了長江、黃河及遼河流域,即在中華文明范圍內出現了多個文明中心,體現了多元一體的政治格局,故選A;材料主要強調了中華文明的多元性,以德治民的民本思想、厲行專制的集權意識和農耕經濟的高度繁榮在中華文明形成之初都還沒有出現,排除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