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網上經常講公開課,涉及語文的方方面面,各個板塊,但唯獨沒講過語用的公開課。沒講的原因并不是語用題不重要,而是因為語用題比較基礎,大多考查的是學生的死記硬背,因此,我也講不出什么特別的“花”來,起不到一個示范作用,因此沒有必要“公開”。就比如說去年失分比較大的成語題,成語題失分,是因為從客觀題改成了主觀題,而改成了主觀題之后,不是因為客觀題的解題方法主觀題不能用了,因此難度提高,而是因為學生腦子里根本就沒有幾個成語,因而寫不出來,而腦子里沒有成語的這個問題是小學老師應該解決的問題,而不是在高三沖刺階段可以臨時抱的佛腳。因此,在22年之前,語用題目,基本上是語文的一個基礎題,它對學生基本功的考察遠遠大于對學生思維品質的考查,一句話,巧婦難做無米之炊,肚子里沒墨水,你想破腦袋也寫不出正確答案。改變之處就如同我文章標題所說,語用題目,不再是“語言類”考點一統天下,而開始出現了“文學類”的考題,考查語言在文學作品中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要求學生更多地去把握語言文字之美,而非傳統題目著重的語言文字之真。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如改成:“年下辦年貨、四月十八奶奶廟廟會、開會、送人情出份子,都一起去。”語義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這個題目的考查核心點是什么?是表達效果,而表達效果,考的就不是之前語用題目常考的語義的理解、分析、概括、總結,而是上升到了比較鑒賞這一層面,簡單的說,就是從“語”考的了“文”。因此,這個題目其實更多的是一道“文學題”而不是“語言題”,這個題目如果放到往年高考里,給人的感覺就是明顯放錯了地方,這明明是一道小說題!我們在小說題中,倒是經常看到這樣分析表達效果的題目,因此,這個題如果放在小說題里,對于學生來說就不陌生了,這不就是傳統的煉句題嘛!只是增加了一個比較的維度。20.文中有三個重疊形式“處處、微微、早早”,說說它們和“處、微、早”相比,語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21.對文學作品來說,標點標示的停頓,有時很有表現力。文中有兩處畫橫線部分,請任選一處,分析其中的逗號是怎樣增強表現力的。19.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如果寫成“正優雅地跳舞,踱步,鳴叫,顧盼,尋覓”,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新高考Ⅰ20題涉及漢語單雙音節詞的比較,其實考查的依然是一個表達效果,而21題考查的是表現力,也屬于表達效果,新高考Ⅱ干脆直接考的就是表達效果,四個題統一分析下來,我們發現一個共性,就是:以前的文學類文本的題目,現在考岔了,出到語言文字運用里了。
這個時候我們再翻回去看看文本,我們知道,傳統的語用題,一般選的都是應用類文本,像科普文,新聞稿等等,而這次選擇的文本呢?有汪曾祺的《兩老頭》,有老舍的《駱駝祥子》,還有關于騰沖皮影戲的游記散文,也就是說,之前文學類文本的選材范圍,現在在語用這個板塊里考查了。這說明一個什么樣的趨勢呢?我想,這說明以后的語用題,不再是一個基礎題,它突破了之前僅限于“語言的建構與運用”范疇,變成了一個全面考查學生思維、審美、文化的綜合性題目。為什么要這樣變?我想這與我們語文學科的定位息息相關。我們的語文學科,搞得是母語教育,既然是母語教育,那么我們在語言這一塊,就不能像外語教育一樣,僅僅追求一個對于詞義的精準把握,對于學生語言能力的要求,也不能僅僅停留在不出語病,不用錯詞匯這個膚淺的層面之上,而應該充分引導、考查學生對于語言的模糊性、多義性、象征性、暗示性的全面把握,把對于語言考查的“真”進一步上升到對語言考查的“美”,這就是我題目中所說的從“語”到“文”。
面對這樣的趨勢,我們普通語文教育者又應該如何準備呢?正如我在前幾天的一篇文章中所言,打破板塊的束縛、藩籬和區隔,讓語文在“大概念”“大單元”的思維引導之下,做進一步的教學融合,就像高考命題者把文學類文本和語言文字運用題目有機結合一樣,在我們的單元教學過程中,在講文學的單元中講講語言,在講語言的單元中滲透一點文學,才是破解、應對這一趨勢的破題之道。具體怎么做呢?我向大家推薦一本大單元備課神器《項目學習 單元設計與指導》,這本書由教材編寫組和高考命題組專家聯袂編寫,在這本書中,關于語文老師都比較頭疼棘手的必修上第八單元“走進語言家園”,他是這樣做教學設計的:
這道題目,涉及在具體語境下對于詞義細微差別的精準把握,與我們上文中談到的今年這道高考題何其相似:20.文中有三個重疊形式“處處、微微、早早”,說說它們和“處、微、早”相比,語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因此,想要在新學期順應高考命題趨勢開展教學的老師們,不妨掃碼參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