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選題
1.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結果就是貴族制讓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時代,不管是新舊貴族,還是新興士人階層,都必須通過任命轉化為官僚,才能成為政體的直接參與者。這一變化( )
A.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B.標志著選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C.進一步強化封建等級秩序
D.是國家開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正向、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依據題干所給材料中“都必須通過任命轉化為官僚,才能成為政體的直接參與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郡縣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其確立有利于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A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郡縣制是地方行政制度,與選官制無關,排除B項;題干所給材料強調的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強化封建等級秩序”在題干所給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國家開疆拓土的手段”在題干所給材料中沒有涉及,排除D項。故選A項。
2.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召集群臣商議在全國范圍應采取什么樣的地方統治形式,以丞相王綰等為代表的群臣建議承襲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度,“請立諸子”,以建封國。但廷尉李斯不同意,堅持“廢分封,置郡縣”。秦始皇最后采納了李斯的建議。這反映了( )
A.分封制符合歷史潮流
B.郡縣制推動制度革新
C.政治上實施嚴刑峻法
D.皇權兼聽獨斷的特點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大部分臣子主張承襲分封制,只有李斯一人主張實行郡縣制,但秦始皇最終采納了李斯的建議,這反映了皇權兼聽獨斷的特點,D項正確;分封制已不適應當時加強中央集權需要,排除A項;材料雖然反映了郡縣制,但并未說明其推動制度革新,排除B項;材料主要講地方統治形式,并未體現嚴刑峻法,排除C項。故選D項。
3.每年的春節是農歷一月初一。一月古時本來又叫“政月”,到了秦朝為了避皇帝嬴政的諱,就把“政月”改為“正月”,“正”字的讀音也為“zhēng”“了。這說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神權與王權相結合
B.中央權力高度集中
C.皇權至上,皇帝獨尊
D.獨斷性和隨意性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時期中國。據所學可知,秦統一后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其中皇帝制度是重要內容之一,其突出特點就是皇權至上、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上的所用均為專用,別人不得擅用。根據材料“秦朝為了避皇帝嬴政的諱,就把“政月”改為“正月”,“正”字的讀音也為“征”了”可知,古代的避諱制度反映了皇權至上、皇帝獨尊,C項正確;神權與王權相結合是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材料涉及秦朝,而且材料也不能體現神權與王權相結合,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中央集權,涉及皇權,排除B項;材料主要體現秦朝皇帝制度下皇權至上,沒有體現皇帝制度的獨斷性和隨意性,排除D項。故選C項。
4.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確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長期沿用,影響深遠。如圖是秦朝的政治建設示意圖,圖中空白處應填寫( )
A.士 B.諸侯 C.卿大夫 D.丞相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設問詞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秦朝(中國)。據題干及所學可知,秦朝建立統一中央集權制度國家,三公包括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D項正確;士和諸侯、卿大夫屬于西周時期不同等級的貴族,排除ABC項。故選D項。
5.王家范在《中國歷史通論》中說:“(中國政制)達臻'文明’一途,實應歸功于西周的創制……西周政治里顯然有深厚的貴族色彩,而'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與秦以后一統的君主'獨制’格局涇渭分明。因此古賢多稱周秦之間為'天下一大變局’。”此處“天下一大變局”的本質內涵是( )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轉變
B.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
C.禪讓制到世襲制的轉變
D.內外服制到君主專制的轉變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周秦時期的中國。根據“西周政治里顯然有深厚的貴族色彩”“與秦以后一統的君主'獨制’格局涇渭分明”和所學可知,這一大變局指的是從周朝時期的貴族政治向秦朝時期的君主專制轉變,秦朝時期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建立起了官僚政治,B項正確;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轉變和禪讓制到世襲制的轉變是在夏朝,排除AC項;內外服制度實行于商朝,這一制度是轉向了分封制,而非君主專制,排除D項。故選B項。
6.秦里耶竹簡在一個單獨“里”的24個戶籍竹簡中,有15個能辨認出戶籍的成員與結構。這些戶籍竹簡以標準的格式,記錄了“里”的名稱以及按照勞動力水平分類的戶籍成員(成年男子、成年女性、未成年人、老年婦女與奴隸等)。這反映出秦朝( )
A.構建出多層次行政序列
B.百姓賦役負擔比較繁重
C.注重對社會基層的管控
D.地方自治體系日益完善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這些戶籍竹簡以標準的格式,記錄了'里’的名稱以及按照勞動力水平分類的戶籍成員(成年男子、成年女性、未成年人、老年婦女與奴隸等)。”并結合所學,秦朝時期,里是最基層統治單位,戶籍管理的細化,體現出秦朝對基層的管控,C項正確;材料無法反映多層行政序列,排除A項;材料未反映百姓賦役情況,排除B項;材料未能反映基層自治體系完善的情況,“日益”無從得出,且“完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
7.秦統一后的國家形態結構與夏商西周最大的區別在于:在全國范圍內廢除諸侯,建立起單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郡縣二級地方行政體制。這種“中央一郡縣”一元化的行政體制( )
A.直接體現了儒家的大一統理念
B.消除了地方割據的根源
C.展現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特征
D.有效鞏固了秦王朝統治
【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材料核心信息是秦統一后國家結構是“中央——郡縣”的一元化行政體制,構成了中國古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特征,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發展,C項正確;郡縣制度體現的是法家中央集權的思想,排除A項;古代地方割據的根源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B項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秦朝二世而亡,因此郡縣制有效鞏固了秦王朝統治的說法不符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
8.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廟禮儀,郎中令掌宮殿警衛,少府負責皇家財政及官府手工業,宗正負資皇室宗族事務等。其反映的政體特點是( )
A.家國同治,皇權至上
B.選賢舉能,唯才是用
C.分工明確,相互牽制
D.官員眾多,政務繁雜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時期。據題意可知,作為國家官員的“九卿”中,部分官員負責皇家事務,體現了國家與皇室的密切聯系,因此反映的政體特點是家國同治,皇權至上,A項正確;“三公九卿”不是選官制度,不能體現選賢舉能,排除B項;材料僅反映了“九卿”中部分官員的職責,不能體現分工明確和政務繁雜,排除CD項。故選A項。
9.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創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璽,分別刻著“皇帝之璽”“天子之璽”“皇帝行璽”天子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信璽。如任命國家官員,則封印“皇帝之璽”;若任命四夷的官員,則用天子之璽;信璽用于對國內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璽則為皇帝外巡時隨身攜帶。秦始皇制璽的史實反映出當時的國家體制的特點是( )
① 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② 設置了內外兩種系統處理國事
③ 實行中央集權體制,有較為縝密的權力運行機制
④ 創立了文書傳送系統以保障皇帝和中央政令的傳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據題意可知,秦始皇處理不同的政務使用不同的御璽,并且分“天子”、“皇帝”兩套御璽,由此說明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并且設置了內外兩種系統處理國事,①②符合題意;皇帝處理政務要使用御璽為憑證,說明當時實行中央集權體制,有較為縝密的權力運行機制,③符合題意;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御璽的使用,沒有體現文書傳送系統,④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排除包含④的BCD項。故選A項。
10.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創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璽,分別刻著“皇帝之璽”“天子之璽”“皇帝行璽”“天子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信璽”。如任命國家官員,則封印“皇帝之璽”;若任命四夷的官員,則用“天子之璽”。信璽用于對國內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璽則為皇帝外巡時隨身攜帶。材料未體現( )
A.皇帝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
B.實行中央集權體制
C.有較為縝密的權力運作機制
D.皇權與相權矛盾加劇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反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材料所述與皇權與相權矛盾加劇無關,D項符合題意,選擇D項;六枚御璽意味著皇帝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任命政府官員和任命四夷官員用不同的御璽,說明設置了內外兩種系統處理國事;六枚御璽有不同的職能和用處,說明有較為縝密的權力運作機制,實行中央集權機制,AB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選D項。
11.秦統一六國后,在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表格反映了該制度( )
A.根本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
B.具有濃厚的“分權”色彩
C.分化皇權以避免決策失誤
D.體現了民主政治的趨向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秦朝中央的主要官員在職責方面分工明確,具有濃厚的“分權”色彩,B項正確;維護封建統治才是實行三公九卿制度的根本目的,排除A項;該制度是強化皇權,排除C項;此時是君主專制時期,并未走向民主政治,排除D項。故選B項。
12.時人評價秦始皇:“天性粗暴兇狠,自以為是,他出身諸侯,兼并天下,諸事稱心,為所欲為......丞相和各位大臣都只是接受已經決定的命令,依仗皇上辦事.......天下事無論大小都由皇上決定。”據此可知秦朝( )
A.君主專制皇權至上
B.法律體系較為完備
C.實施暴政導致速亡
D.君相矛盾尖銳突出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可知是推斷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秦朝。根據材料“天下事無論大小都由皇上決定”“諸事稱心,為所欲為”可知,秦朝實行君主專制,皇權至高無上,A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及秦朝法律體系,排除B項;材料未提到秦朝的暴政導致政權速亡,而且“皇權至上”是古代封建王朝的基本特征,因此C項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C項;材料中提到“丞相和各位大臣都只是接受已經決定的命令,依仗皇上辦事”,因此無法判斷出當時君相矛盾尖銳,排除D項。故選A項。
13.如圖為秦朝中央官制結構圖。據此可知,秦朝中央官制( )
A.有效制約皇權
B.杜絕決策失誤
C.體現家國同構
D.部門分工明確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時期。根據圖中“太尉”“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具體職能可知,秦朝的“三公”分工明確,互不統屬,直接隸屬于皇帝,便于加強皇權,D項正確,排除A項;B項中“杜絕”的表述過于夸大,排除B項;圖中未涉及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的融合,無法體現“家國同構”,排除C項。故選D項。
14.如表是我國史書中有關“尚書”的記述。對此最準確的解讀是( )
A.秦朝時尚書為丞相的下屬官吏
B.東漢尚書臺成為封駁政令中樞
C.西漢時中朝尚書職權逐漸增大
D.唐朝時期尚書的政治地位提升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漢時期(中國)。據《漢書·魏相丙吉傳》“諸上書者皆為二封,署其一曰副,領尚書者先發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的記述可知,西漢時期,寫其中一份為副本,掌領尚書省事務的官員先開閱副本,如果奏書的內容不當,就擱置起來不上報皇帝;這樣尚書的職權逐漸增大,可以參與決策,C項正確;據《唐六典·卷一》“置尚書于禁中,有令、丞,掌通章奏而已,事皆決于丞相。”的記述可知,秦朝時期尚書令是少府的屬吏,職掌文書及群臣奏章,天下大事還是決策于丞相,尚書不是丞相的直接下屬官吏,排除A項;據《后漢書·郭陳列傳》“今之三公,雖當其名,而無其實,選舉誅賞,一由尚書。尚書見任,重于三公。”的記述可知,東漢時期尚書權力超越丞相之上,尚書臺成為事實上的行政中樞,其職權不再是簡單的封駁政令,而是掌握原來屬于丞相的大權,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唐朝時期,排除D項。故選C項。
15.秦朝規定各級官僚機構均以文書行政。《岳麓書院藏秦簡》律曰:“傳書受及行之,必書其起及到日月夙莫(暮),以相報,報宜到不來者,追之。書有亡者,亟告其縣官。不從令者,丞、令、令史主者貲各一甲。”由此可知,秦朝文書行政( )
A.因刑法嚴苛而激化矛盾
B.對基層官員分工明確
C.旨在提高中樞行政效率
D.有利于保障政令暢通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時期。據題意可知,秦朝時期實行了嚴格的文書管理,有嚴格的要求來保證文書的傳遞通暢,所以秦朝的文書行政有利于保障政令的暢通,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秦朝文書行政對政令暢通的影響,并沒有體現矛盾的激化、官員分工的明確和中暑行政效率的提升,排除ABC項。故選D項。
16.秦朝建立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如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稱和職能,據此可知秦朝( )
A.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貴族政治
C.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
D.政治體制有明顯家國同構色彩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設問詞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秦朝。據題干及所學可知,秦朝的九卿制度是中央官制之一,而郎中令、衛尉、少府、太仆、奉常、宗正的職能主要是服務于皇家宗族,因此秦朝的政治體制有明顯的家國同構色彩,D項正確;材料反映了政治體制中有家國同構色彩,而不是體現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排除A項;官僚政治指皇帝或中央任免的官員來治理國家,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材料是中央官制,而不是地方官員,排除C項。故選D項。
17.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廟、禮儀和教化,郎中令掌宮廷警衛,少府管皇家財政及 官府手工業,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務等。這反映了古代中國政體的本質是( )
A.職分細化,各負其責
B.化國為家,君權至上
C.選賢舉能,唯才是用
D.官員眾多,政務繁雜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時期。由題目中的“秦常”、郎中令、“少府”、“宗正”等官員的具體職能可知國事和家事并未完全分離,且維護的皇權的至高無上,故古代中國政體具有“家國一體”“君權至上”的特征,B項正確;“職分細化,各負其責”說的是這一制度的特點,并不是古代中國政體的本質,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化國為家,君權至上,沒有體現選賢舉能,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官員眾多,政務繁雜得相關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
18.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后,不斷完善名號制度,將華美的詞語加在自身及其親屬頭上,如追尊自己的父親為“太上皇”,母親為“皇太后”,姐妹為“長公主”,其子為“皇太子”“皇子”等。名號制度的不斷完善旨在( )
A.證明三公九卿的合法性
B.維護皇權的至高地位
C.論證宗法分封的合理性
D.推動權力向地方集中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后,不斷完善名號制度”并結合所學可知,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號,將新王朝的君主定名為皇帝,并通過許多具體規定和禮儀突出皇帝的獨尊地位,其進一步完善名號制度,更加凸顯皇帝的獨尊地位,B項正確;皇帝及其親屬名號與三公九卿無關,排除A項;秦朝實行郡縣制,且分封制已經瓦解,排除C項;材料體現皇權,不體現地方權力,排除D項。故選B項。
19.《史記·東越列傳》載:“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勾踐之后也,姓騶氏。秦已并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這說明秦朝( )
A.開始在民族地區推廣郡縣制
B.保留了諸侯王的設置
C.強化了對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D.對地方勢力分而治之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秦朝(中國)。據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結論:秦朝統一天下后,實行郡縣制并設置了“閩中郡”,對閩越地區進行管轄,C項正確;根據材料不能判斷秦統一閩越前當地是否設置過郡縣,排除A項;根據材料可知,秦朝將“王”改為了“君長”,并非保留諸侯王,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分而治之”,排除D項。故選C項。
20.如表中的史料反映了秦代( )
A.地方官員權力較小
B.國家法律條文嚴酷
C.行政管理制度嚴密
D.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秦代(中國)。據材料“必以書,毋口請,毋羈請”“輒行之”,“勿敢留,留者以律論之”等信息可知,秦代實行了嚴格的文書管理制度,反映了秦代行政管理制度的嚴密,C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地方官員的權力大小問題,排除A項;材料“留者以律論之”的信息體現不出法律的“嚴酷”,排除B項;材料所述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排除D項。故選C項。
21.有人把中國歷史分為封建時代、帝國時代和共和時代三個階段。你認為帝國時代應開始于( )
A.夏代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國古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封建時代對應的是先秦時期,帝國時代對應的時間是從秦朝到清朝,共和時代是辛亥革命以后,因此,D項正確;ABC項錯誤,排除ABC項。故選D項。
22.有人對秦始皇作出如下評價:“建立了絕對的專制制度,這一制度以個人親信為基礎,而不考慮世襲。”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看,這一政治轉向的積極意義在于( )
A.從分權政治向專制政治轉變
B.從軍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轉變
C.從地方分權向中央集權轉變
D.從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從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角度看”可知,秦朝統一前是七國并立,那時候諸侯當權,即貴族統治,之后秦始皇一掃六合統一天下建立了封建集權的秦朝,并且推行郡縣制,設立三公九卿制,郡縣長官由皇帝親自任命,郡縣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D項正確;A項并未建立在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角度,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官僚政治,與文治政治無關,文治政治主要是在宋朝比較突出,排除B項;C項與“不考慮世襲”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23.秦始皇在中央設太尉一職,但只是虛設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擔任,其目的主要( )
A.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
B.皇帝掌握全國軍務,加強中央集權
C.加強皇權
D.缺乏可以委此重任的優秀人才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時期。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秦始皇設立的太尉掌管的是軍事權力,所以秦始皇之所以設置太尉,而又不任命任何人擔任該職務,主要是為了把軍事權力掌握在皇帝手中,強化皇權,C項正確;其目的是為了加強皇權,而不是來不及任命,也不是缺乏可以委任的人才,排除AD項;其目的是為了加強皇權,而不是加強中央集權,排除B項。故選C項。
24.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結果就是貴族制讓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時代,不管是新舊貴族,還是新興士人階層,都必須通過任命轉化為官僚,才能成為政治的直接參與者。這一變化( )
A.加強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B.標志著選官制度成熟
C.進一步強化封建等級秩序
D.有助于國家開疆拓土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可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貴族制,這一變化加強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A項正確;選官制度成熟、封建等級秩序強化均與官僚制取代貴族制不符,排除B、C兩項;國家開疆拓土與郡縣制、官僚制關系不大,排除D項。故選A項。
25.下圖是秦朝政治體制示意圖。據此可知秦朝( )
B.實現了“天下共主”到“天下獨主”的轉變
C.地方分權得到實現
D.實現了“方國盟主”到“天下共主”的轉變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據材料可知,秦朝政治體制,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縣制,皇帝享有獨斷專權,最終實現了“天下共主”到“天下獨主”的轉變,B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中央和地方兩種制度,而非只有郡縣制,排除A項;地方分權是分封制的特征,排除C項;由“方國盟主”到“天下共主”轉變的是世襲制,排除D項。故選B項。
26.如圖是“秦朝中央機構示意圖”,其中A處的官職是( )
A.御史大夫
B.九卿
C.大司馬
D.尚書令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結合所學可知,秦朝中央機構為三公九卿制度,三公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A項正確;“三公”是負責輔佐國君的三個最高官員,“九卿”是中央政府九個負責某個方面具體事務的高級官員,排除B項;漢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漢武帝罷太尉置大司馬,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尚書令,始于秦,西漢沿置,本為少府的屬官,掌文書及群臣章奏。漢武帝時以宦官擔任,漢成帝改用士人。東漢政務歸尚書,尚書令成為對君主負責總攬一切政令的首腦,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27.有學者指出,秦朝政府要員在參與公共活動時,不僅很少提及“上天”,而且在對待“上天”“天神”時,往往表現出極強的功利性特點。他們更多的是把“天神”作為宣揚秦始皇功德的對象和實現長生不死的工具。這一做法意在( )
A.否定天人感應理念
B.凸顯皇帝至上的權威
C.重建西周禮樂制度
D.推進國家政治的統一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更多的是把'天神’作為宣揚秦始皇功德的對象和實現長生不死的工具”可知,秦朝政府要員是把“天神”當做宣揚皇帝權威的工具,所以這一做法是凸顯了皇帝至上的權威,B項正確;“天人感應”是在漢朝時期才提出的,不符合題干時間,排除A項;這一做法是在凸顯皇帝的權威,而非重建西周的禮樂制度,排除C項;秦朝時期已經實現了國家的政治統一,排除D項。故選B項。
28.周朝時確立了謚號制度,對君主和大臣的一生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以“謚號”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為由,廢除了謚法。秦始皇的這一做法目的是( )
A.強化中央集權,鞏固統一
B.確立皇權世襲,傳至萬世
C.凸顯皇權至上,不可僭越
D.表明德高三皇,功過五帝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周朝(中國)。根據材料“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以'謚號’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為由,廢除了謚法。”并結合所學可知,秦朝廢除“謚號”,斷絕了后人對前輩評判的渠道,這凸顯了皇權至上,體現了皇帝獨尊,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皇位的世襲,排除B項;秦始皇名稱的由來是為了凸顯秦始皇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排除D項。故選C項。
29.王家范在《中國歷史通論》中指出:今日看來西周政治里顯然有深厚的貴族色彩,而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與秦以后一統的君主“獨制”格局涇渭分明。材料中的“獨制”與“地方分權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
A.郡守與縣令都由地方推薦任職
B.郡守與縣令世代鎮守地方
C.郡守與縣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D.縣令接受郡守的監督任命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可知是推斷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秦朝。根據所學知識地方分權制之下官僚世襲,而秦之后的獨制是在中央集權制之下,地方長官都有君主直接任免,C項正確;郡縣長官都由中央任命,排除A項;郡守與縣令在郡縣制之下不能世襲,排除B項;郡守與縣令是上下級的關系,不是監督被監督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
30.秦漢廷議制度規定,皇帝下詔制定議題、與會官員范圍,然后集議,議畢由皇帝裁斷。如果委托大臣主持,則由負責官員將所議結果寫成書面文件,向皇帝匯報。上述規定( )
A.減少了決策失誤 B.凸顯了決策程序
C.防止了君主專斷 D.維護了朝廷權威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時空是秦漢時期。根據材料“皇帝下詔制定議題、與會官員范圍,然后集議,議畢由皇帝裁斷”及所學可知,廷議制度可以集思廣益,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決策失誤,A項正確;材料并不是強調秦漢時期的決策程序,三省六部制凸顯了決策程序,排除B項;秦漢時期的廷議制度有利于加強君主專制,排除C項;材料并不是強調朝廷與地方的關系,“維護朝廷權威”與題干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
31.秦始皇設御史大夫,由左右親信出任,負責起草誥命文書,皇帝制書、詔書下達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轉。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會直接交給御史大夫辦理。由此可見,秦始皇設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
A.牽制丞相,加強君權 B.處理軍政事務
C.掌控軍權,統領全國 D.加強地方控制
【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和目的題。時空是秦代(中國)。據材料“皇帝制書、詔書下達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轉。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會直接交給御史大夫辦理”,可知,秦始皇通過設置御史大夫,負責起草誥命文書,皇帝制書、詔書下達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轉,這樣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丞相的干預,強化君權,A項正確;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維護君主專制,并不是處理軍政事務,排除B項;御史大夫并不掌控軍權,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中央機構的信息,與地方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