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介紹
論文標題的語言技術的第五部分,密碼特征詞與質樸的力量。這個密碼指的就是我們的選題密碼,我們在選題課中多次強調了我們有接近30個密碼,其實是有30多,但還有幾個密碼不是很成熟,目前我們公開的密碼只有30個。在這30個選題密碼里,只要你用好了任意一個選題密碼,就可以寫一篇很好的論文。那么,在這里我們通過一些案例來講述。
第一個,《“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反思與超越》,“反思”是我們的一個選題密碼,這個選題密碼我們之前或多或少的也講過,這個密碼是不可以隨便用的,并不是任何東西都可以做反思,那么,在什么情況下,我們才可以用“反思”這個密碼呢?就是在這篇論文的這種選題思路下可以用,通過反思得出了與你的反思對象不一樣的結論或是發(fā)現,這樣的才可以。如果你反思了半天也沒有發(fā)現什么,那就不叫反思了,作者反思的是“國家利益最大化”這種貌似很正常、很合法的邏輯,其實這是有問題的,那么作者在他的論文中很好的反駁了這種邏輯。
第二個,《“中華帝國”的概念及其世界秩序——被誤讀的天下秩序》,這個標題中出現了兩個特征詞,一個是概念,就是他研究的“中華帝國”的概念,概念研究也是我們選題的一個思路。那么,這里面還有一個選題的特征詞,就是“被誤讀的天下秩序”,我們之前講過澄清,講過糾偏,也講過質疑等等,“被誤讀”這個特征詞就有點這樣的意思,就是它試圖去澄清一個東西,也就是說我們原來的理解是有問題的。這個跟“反思”的區(qū)別在哪里呢?反思是你要反思出一個不一樣的東西來,而澄清不需要你推翻原來的理解,只要把我們當前的認識弄得更加清晰,找到認識不清晰的原因在哪里就可以了。
第三個,《“中華帝國”的概念及其世界秩序——被誤讀的天下秩序》,在這個標題中呈現的是一個“跨學科”的密碼,政治和文學這種代表學科特征的詞匯放在同一個標題里面,呈現的是一個“跨學科”的選題密碼,這篇論文真的是一個對文學作品的政治學的研究。搞文學的人可以借鑒這種方式,搞政治學的人可以考慮這種方式,但是不建議你們這樣去做,我建議搞文學的人這樣做一下是因為文學中的外國文學的論文是很難發(fā)表的,那么,如果你們用好我們特定的一些選擇密碼的話,我認為這可以大大的降低論文寫作和發(fā)表的難度。
第四個,《生活質量與社會質量——一項有關理論和方法論的比較研究》,我們看它的副標題里面的特征詞,有關理論和方法論的比較研究,在我們的選題密碼中有“理論”,有“方法”,也有“比較”,作者在標題中一下呈現了我們的三個選題密碼,其中第一個層次是比較,因為這就是一個比較研究,“比較”這個密碼如果要用的話范圍是很廣的,什么樣的東西可以比較,什么樣的東西不可以比較,值得我們去做比較的也是很有講究的。在這個標題里面呈現出來的還有第二個層次的選題密碼,就是它的研究對象,關于生活質量與社會質量的理論和方法,如果大家沒有看過這篇論文的話,我想你是怎么也想不到這是一個綜述研究的,你看它的標題多么的唬人,多么能迷惑人,其實它是一個綜述研究,他綜述的是關于生活質量跟社會質量相關的理論,還有相關的研究方法,作者做了一下綜述,只不過他比一般的綜述研究更加的高明一點,作者在綜述的基礎上,把這些理論和方法,通過歸納分類進行了比較,這是個綜述研究,“綜述”也是我們的論文選題密碼之一,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標題呈現了好幾個論文選題密碼。
關于論文選題密碼的使用,在這里我多講一句,論文選題密碼的使用不是技巧。最近有人問我,“周老師,你講的是不是一些論文寫作技巧方面的東西?”我說我從來不講論文寫作技巧,我講的是論文寫作技術,這些可操作性是很強的,而且需要專業(yè)的訓練,技巧就太過于簡單了。就像這篇論文的作者,他能夠在他的論文標題中同時呈現好幾個選題密碼,這就是是由選題技術所引來的一種思維的變化,比如,做綜述研究,你為什么想不到在綜述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去做比較?做綜述研究,你為什么想不到去綜述你的研究對象的理論和方法,而是傻乎乎的去綜述研究對象本身?很多人研究生活質量和社會質量時,就是在那里綜述。第一個人說生活質量是什么?第二個人接著說生活質量是什么?一下羅列了好幾十個生活質量是什么,為什么你要傻乎乎地這樣去做?人家為什么不這樣去做?這就是寫作技術進一步倒逼了作者的寫作思維,他知道這個論文到底應該怎么寫,寫成一個什么樣子才更容易發(fā)表。
第五個,《教室攝像頭的注視現象研究——以薩特的他者理論為視角》,這篇論文很好玩,如果你還沒看過這篇論文,那我建議你把這篇論文下載下來看一看,這篇論文研究的是攝像頭,攝像頭體現的是我們的選題密碼中的“物質研究”。有人研究書包,有人研究校服,有人研究學校的大門,而這個作者研究的是教室里面的攝像頭,這屬于物質研究的一種類型,他的理論方法在副標題里面也有交代。
第六個,《中國知識分子觀念中的李光耀圖譜》,搞圖書館研究的人對這個選題可能反應的比較快一些,這篇論文也是一個綜述研究。他研究的對象是中國的知識分子是怎么來看待和判斷李光耀的,作者對此進行了綜述,這是一個綜述研究。我不知道他在文中用了什么樣的研究方法,如果只是用這個普通的研究方法,用羅列觀點的這種方式來研究的話,那就還算不上是一個好的研究,但如果作者使用了這個圖譜,使用了一些可視化研究的技術的話,那么,這篇論文還是說得過去的。
第七個,《教授治學與教授治校:一個似是而非的爭論》,這篇論文非常的明顯,它用的是選擇密碼里面的爭論或者爭議這樣的一個選題的思路,就是教授治學與教授治校是不是一個東西,有什么關系?教授治學就是教授治校了嗎?教授治校是不是必然需要教授治學?在相關領域中,關于這個的爭論還是非常激烈的,這也是個綜述研究,但是屬于那種高級的、好的綜述研究,這個體現了一個“爭論”的選題密碼。
第八個,《理解“反環(huán)境”:麥克盧漢媒介觀的一個新鏈接》,這篇論文引導我們重新理解麥克盧漢的媒介環(huán)境觀,作者提出了“反環(huán)境”,這是他的研究發(fā)現,這體現的是我們的哪一個選題密碼呢?是我們的“角落”的選題密碼。“角落”這個選題密碼更多的針對的是理論研究,就是針對一個大家都熟知的理論或人物,對它的理論做一個小的補充,甚至是做一個小的反轉,我們把這一類研究叫做角落研究,這種研究的創(chuàng)新性是非常明顯的,如果你論文的創(chuàng)新性不是很明顯的話,那么你也不敢做這種類型的研究。
第九個,《“欠債償命”的邏輯悖論與刑法危機》,這篇論文里面分析了“欠債償命”這個邏輯,這個邏輯從法理上來講是不能夠成立的,“悖論”也是我們的一個選擇,“悖論”屬于一種專門的研究類型,它專門的去研究一些悖論性的現象,悖論性的邏輯或者說道理,專門會挑選一些這樣的東西去做研究,這是一個密碼。
第十個,《斜坡上的蹺蹺板游戲:平衡論述評》,這篇論文比較明顯,它就做了一個綜述研究,綜述的是平衡論,他對哲學和法學中的“平衡論”理論做了一個述評。作者通過研究發(fā)現了什么呢?他發(fā)現“平衡論:并不平衡,這是作者的研究發(fā)現,他把它概括為斜坡上的蹺蹺板游戲。蹺蹺板不管是在平地上還是在斜坡上,不管它所在的位置是否平衡,它總是可以找到一個平衡點,但是斜坡上的蹺蹺板再平衡也是不平衡的。作者用的這種修辭就很好,綜述研究萬萬不可以平鋪直敘,萬萬不可以沒有綜述發(fā)現,如果你綜述了半天,最后發(fā)現沒有結論,那你就不要做綜述研究了,你只是在做資料準備,這根本就稱不上是一篇學術論文。我見過好多這樣的情況,我記得有位老師問我說他自己做的這個綜述研究難道不好嗎?我就跟他說你這個綜述研究就是不好。他問為什么,我說你這個不好就是不好,這位老師不承認,他覺得他的綜述研究做得很好。其實我說他做的不好肯定是有自己的理由的,比如,這位老師綜述了半天就是沒有結論,沒有研究發(fā)現,如果綜述研究沒有發(fā)現,那還做它干什么呢?大家看我們給大家推薦的這篇論文,它就發(fā)現“平衡論”不平衡,這就是作者的綜述發(fā)現。我一直強調綜述研究是一種研究,它不是文獻綜述,很多人分不開文獻綜述跟綜述研究,綜述研究是論文的一種類型,不是文獻綜述,而文獻綜述只是論文寫作過程中必須要經過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這是我們理解的文獻綜述,但是我們講的這個綜述研究指的并不是文獻綜述,指的是學術論文的一種類型。很多人在寫論文時,把文獻綜述的那個東西那個樣子做完了以后,就認為自己寫了一篇綜述研究的論文出來了,這顯然是一個誤區(qū),這是兩個不一樣的東西。綜述研究既然是一種論文,就應該符合論文的特征,不管是它的選題標題,還是形式結構等等都要符合論文的特征,既然它是一種論文的類型,就要符合論文的特征,而不能按照文獻綜述的樣子來寫,這一點在之后我們講綜述研究的時候也會再次強調。如果大家有意向做綜述研究的話,那么你從今天聽了我這節(jié)課后就不要再做文獻綜述了,綜述研究不是文獻綜述,當然了,文獻綜述是綜述研究的基礎,只有經過文獻綜述,才會有你的發(fā)現,有你的結論,那么他才有可能構成一個綜述研究,成為一篇學術論文,否則,那只是在做資料準備,而不是一篇學術論文。
《面對社科法學挑戰(zhàn)的法教義學:西方經驗與中國問題》、《政府統計數據質量的實證檢驗》、《腐敗主客觀測量結果差異性研究》,這三篇論文都有密碼特征詞在里面,但是關于這三個案例,我更想強調另外一個東西,就是我們對論文的標題、公式、語言等折騰了半天,可能有人就會有點迷糊了,甚至有人可能就想開始質疑我們的論文標題非要弄得這么花里胡哨的嗎?在這里,我想補充一點,論文標題的公式以及選題的公式中的基本要素是一定要有的,但是不一定非要弄得非得弄得花里胡哨的,這是兩碼事,基本要素的具備和是不是要把它弄得花里胡哨的概念是不一樣的,我們通過這三篇論文看一下。
第一個,《面對社科法學挑戰(zhàn)的法教義學:西方經驗與中國問題》,我們知道社科法學是這兩年法學中興起的一個很大的流派,對我們傳統的法教育學形成極大的挑戰(zhàn)。但是大家看冒號后面也就是這篇論文的副標題講的,西方經驗與中國問題,這里的選題密碼的特征對比是非常明顯的,這里使用了一個“域外”的選題密碼。這種富有爭議的東西是非常明顯的,該有的都有,但是大家看這篇論文的標題其實是很普通的,但是標題中的基本要素該具備的仍然都具備。有的作者不愿意把自己的論文弄得花里胡哨的,就跟女孩化妝一樣,有人喜歡化濃妝,有人喜歡畫素妝,甚至不化妝,這并不重要,只要給人一種美感就可以了。但不管是濃妝還是素裝,都是在形式要素的基礎之上的一些要求,如果這些基本的要素性的東西、結構化的東西你沒有具備,那么你的論文就有缺陷,這就不是美不美的問題了,我們就算是素顏也得給人一種美感,這是兩個層面的要求。
第二個,《政府統計數據質量的實證檢驗》,這篇論文選題的第三個要素專業(yè)性很明確,它的研究對象是政府統計數據,問題雖然沒有打問號,但也特別明確,只要是個中國人就能清楚的知道作者所研究的問題,作者是在懷疑政府統計的數據的真實性問題,他就是要對中國政府公開數據的質量做一下檢驗,看看這些數據是真的還是假的。這篇論文的問題意識還是非常明確的。這個選題的“質疑”的密碼很明確,研究問題很明確,它就是少研究發(fā)現,為什么少研究發(fā)現呢?因為這個選題太敏感了,如果作者明目張膽的把自己的研究發(fā)現放在自己的標題里面的話,就有點過了,敢做這個研究就已經不錯了,如果在明目張膽地把東西給亮出來,這就不好了。我們說做任何事情,過猶不及,這個研究問題本身就已經很好了,不需要再把它的研究發(fā)現放上來,研究問題本身就很能吸引人。
第三個,《腐敗主客觀測量結果差異性研究》,這篇論文呈現的我們的“比較”的密碼,“量化”的密碼,它的研究對象是腐敗,作者的研究問題是什么呢?問題是我們有時候的主觀判斷跟客觀的測量是有差異的,是不一致的。我們有時經常思考中國的老百姓到底幸福還是不幸福?那么就,據官方統計的數據來看,中國的老百姓是很幸福的,但是我們的主觀感受是不幸福的,為什么會這樣?這個選題也有點這個意思。當然了,這個選題比我們所說的層次要更深刻一些,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下載這篇文獻看一看,它把我們對腐敗的這種主觀感受量化了。從選題的角度來講,這篇論文也是一個綜述研究,我想很多人可能非常吃驚,這也是個綜述研究。
以上是《論文標題怎樣讓編輯一見鐘情》的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