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學位論文是作者攻讀博士期間研究成果的總結,是衡量作者是否達到博士水平的重要依據(jù)。同時,博士學位論文也是反映最高層次學歷教育水平的學術作品,學校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將作為學術資料長期保存,供同行學者、后續(xù)研究者查閱和參考。因此,要求學位論文文字正確,語言通順,數(shù)據(jù)可靠,表述清晰,圖、表、公式、單位等符合規(guī)范要求。博士學位論文是學術作品,因此其表述要嚴謹簡明,重點突出,專業(yè)常識應簡寫或不寫,做到層次分明、數(shù)據(jù)可靠、文字凝練、說明透徹、推理嚴謹、立論正確,避免使用文學性質的或帶感情色彩的非學術性語言。
博士論文是一項浩大的工程,花時間精力無數(shù)。如同建房子要有圖紙、做項目要有進度,我始終相信,不管寫什么科目的博士論文,也應該科學、系統(tǒng)的層層推進,關于時間和內(nèi)容上的合理規(guī)劃。博士論文的寫作者應努力以平易通俗的文字、平實親切的筆觸,可觸可感的事例,簡潔明快的數(shù)字以及形象生動的圖表闡述自己的理論觀點。不僅應當理論性強,立論扎實,言之有理,而且還應當爭取做到行文流暢,邏輯謹嚴,語句生動,言之有趣。這對博士生來說,雖然是一個更高的要求,然而卻是一個經(jīng)過刻苦努力后能夠達到的目標。厚實的學術底蘊是寫好博士論文不可或缺的條件。打牢學術功底,這對每一個博士研究生來說,至關重要。博士研究生能否取得高水平的學術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博士研究生自身的學識和素質的高低。因此,博士論文的寫作者必須注重積累,努力提高自身的學術修養(yǎng)。開始寫論文并不需要等待你的理論讀得完美,采訪資料整理得一絲不茍-就像你說英語不需要等待英語完美再說,而是因為說英語才慢慢變好。沒有人是完全準備好才開始寫論文的-就像開始學游泳的時候哪怕你還不會,可是旁邊有教練看著、理論知識聽了一些,你就需要鼓足勇氣跳進池子開始撲騰。別拖延,該開始時就開始,該出手時就出手。
論文選題是“重要的起點”。盡量選擇對自己有長久研究價值的選題。博士論文畢竟是階段性的研究成果,這個成果雖然很重要,但不一定都能作為自己今后開展研究工作的出發(fā)點。從長計議,應當盡量選擇圍繞此問題,能長久做下去,作為自己寫作博士生學位論文的選題。
1.論文選題值得做。所謂“值得做”,即指有理論價值,下功夫研究有可能在理論和方法上有所創(chuàng)新,甚至還有可能對本學科的發(fā)展有所貢獻。由于醫(yī)學是門專業(yè)性很強的科學,因此選題還必須考慮研究此問題有無實踐意義。惟有既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又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才是值得做的課題。 2.選題不宜過小或過大,而應當是小題大做,即所謂“小題目,大文章”。“小題目,大文章”不僅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做深做透,還宜于控制,使研究成果比較堅實。好的選題,題目看似雖小,但深度和厚度卻較大。做學術論文,研究要單刀直入,切忌貪大求全,四面開花。3.選取前人沒有研究和涉獵過的課題。從新的角度選題,使選擇的課題和論文題目具有開拓性、獨創(chuàng)性和新穎性。只有這樣,才能做出有深度有新意的研究成果。論文題目應簡明扼要地反映論文工作的主要內(nèi)容,切忌籠統(tǒng)。由于別人要通過你論文題目中的關鍵詞來檢索你的論文,所以用語準確是非常重要的。論文題目應該是對研究對象的準確具體的描述,這種描述一般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研究結論,因此,我們的論文題目不僅應告訴讀者這本論文研究了什么問題,更要告訴讀者這個研究得出的結論。例如:“在事實與虛構之間:梅樂、卡彭特、沃爾夫的新聞觀”就比“三個美國作家的新聞觀研究”更專業(yè)更準確。
論文的摘要,是對論文研究內(nèi)容的高度概括,其他人會根據(jù)摘要檢索一篇博士學位論文,因此摘要應包括:對問題及研究目的的描述、對使用的方法和研究過程進行的簡要介紹、對研究結論的簡要概括等內(nèi)容。摘要應具有獨立性、自明性,應是一篇簡短但意義完整的文章。一篇學位論文的引言大致包含如下幾個部分:1、問題的提出;2、選題背景及意義;3、文獻綜述;4、研究方法;5、論文結構安排。問題的提出:要清晰地闡述所要研究的問題“是什么”。選題背景及意義:論述清楚為什么選擇這個題目來研究,即闡述該研究對學科發(fā)展的貢獻、對國計民生的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等。 文獻綜述:對本研究主題范圍內(nèi)的文獻進行詳盡的綜合述評,“述”的同時一定要有“評”,指出現(xiàn)有研究狀態(tài),仍存在哪些尚待解決的問題,講出自己的研究有哪些探索性內(nèi)容。研究方法:講清論文所使用的科學研究方法。 論文結構安排:介紹本論文的寫作結構安排。本部分是論文作者的研究內(nèi)容,不能將他人研究成果不加區(qū)分地摻和進來。已經(jīng)在引言的文獻綜述部分講過的內(nèi)容,這里不需要再重復。 各章之間要存在有機聯(lián)系,符合邏輯順序。把導言這章放到最后:雖然導言講述的是你做什么課題,研究什么問題,為什么要做這個課題,論文結構如何等等并不復雜的問題,但是很多時候論文的內(nèi)容結構都在調整,不到最后沒有定型的版本。
“規(guī)范”引用學術文獻。學術研究雖然總是在吸收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層樓更上的,但學術引用也應有個度,不能不加節(jié)制的過度引用,這也是學術規(guī)范的一個基本要求。一篇10萬字左右的博士論文,如果參考文獻太多,大量引用別人的成果,那么還會有多少觀點和內(nèi)容是屬于你自己的呢?寫作博士論文難免會有學術文獻的引用,但必須把握好度,這個最基本的限度,就是讀起來能讓人覺得論文確實是你花功夫辛辛苦苦寫出來的,而不是從前人或當代學人那里抄襲而來的。在引用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 1、盡管直接引用在科技寫作中比較少見,但是對于原始資料的改寫卻很常見。如果使用了他人的思想和成果,就需要在正文里注明出處,并將其列在文章最后的文獻列表里。2、參考文獻不僅是對他人貢獻的一種承認,也可進一步引領讀者獲取其他感興趣的文獻中的信息。另外,文獻還給編輯提供了審稿人信息,并顯示了作者對本專業(yè)領域的熟悉程度。 3、大多數(shù)作者會收集超出稿件所需要的文獻。從所有文獻中立刻篩選出相關文獻比較困難。評述文章因包含大量信息,所以含有很多文獻,而研究文章則不同,它應當只列出最相關的文獻,并且為使讀者容易閱讀,應盡量將文獻數(shù)量控制在合適的或期刊要求的規(guī)模。 4、最相關文獻通常是期刊文章、書籍和博士學位文章。會議摘要、會議文章集、個人通信和未出版的數(shù)據(jù)可以在文中以括號引用,但這些文獻一般不列在文后的參考文獻里,通常只能用來支持研究結果,而不應用來支持任何重要的結論,不能作為最相關或有效的文獻。
結論是對論文主要研究結果、論點的提煉與概括,應準確、簡明,完整,有條理,使人看后就能全面了解論文的意義、目的和工作內(nèi)容。主要闡述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學術領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義。同時,要嚴格區(qū)分自己取得的成果與導師及他人的科研工作成果。 在評價自己的研究工作成果時,要實事求是,除非有足夠的證據(jù)表明自己的研究是“首次”的,“領先”的,“填補空白”的,否則應避免使用這些或類似詞語。
博士圈里流行一句話“the best dissertation is a done dissertation”(最好的畢業(yè)論文就是寫完了的畢業(yè)論文)。對于論文的初稿沒有必要花很多時間達到心中的完美 - 如果能夠達到自己水平的優(yōu)良,覺得無愧于自己的中上水平,不會讓老師看了直搖頭,這個時候已經(jīng)可以開始上交初稿等待回饋了。導師的回饋非常重要,他們的一席話、一些反饋可能可以減少你花一兩個月的冤枉時間在黑暗里獨自摸索。不妨每天都安排一些時間出來固定寫作,中間不要有長距離的空隔和中斷。并且在每次停筆的時候,記住自己寫到了哪里,明天或者下一次應該從哪個方面接下來寫。給自己的一個小筆記能夠成為下次重新獲得靈感的線索。中國有句俗話“專揀軟柿子挑”,這句話在我的畢業(yè)論文撰寫過程中體現(xiàn)得淋漓極致。我認為寫作一般是越寫越順;先易后難,符合事物循序漸進的基本規(guī)律。不為“欺軟避硬”的行為不好意思,這種有選擇的、挑揀容易內(nèi)容先寫的策略對我十分可行。完善論文的機會畢業(yè)以后還多著呢,并不是寫完了上交了就再也沒有機會改了。但是寫好了畢業(yè)論文一張博士文憑在手,可以給你很多機會的通行證。寫博士論文就想跑一場馬拉松,掌握節(jié)奏很重要,千萬不要因噎廢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大家一定要注意好身體健康,跟進營養(yǎng),同時注意調整,勞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