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部分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先秦時期政權的更迭:夏、商、周(處于奴隸社會)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史稱西周。
2、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內容和影響
(1)分封制
①含義
又稱封邦建國,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②對象
同姓王族、異姓功臣、先代貴族
③內容
權利: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國有,不可買賣)
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
④影響
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但隨著諸侯國勢力的日益壯大,到西周后期,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
(2)宗法制
①含義: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的制度。
②實質:按血緣親疏關系分配政治權利。
③最大特點: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即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子)。
④宗法等級: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⑤作用: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穩定和團結,鞏固周朝統治。
3、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1)王權與神權的緊密結合。(商代鼎、甲骨文)
(2)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宗法制)
(3)最高執政集團尚實現權力高度集中。(分封制)
4、了解秦的統一
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都城咸陽。
5、了解秦朝的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首創于秦始皇,特征:
①皇帝獨尊
②皇權至上
③皇位世襲。這是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秦朝的三公:
①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
②太尉,掌管軍事
③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
6、理解郡縣制的推廣和作
(1)背景:秦統一中國;吸取西周分封制弊端。(春秋戰國時,列國出現郡縣等新的地方行政區劃,并非秦始皇首創)
(2) 郡縣制的特點:郡縣長官一概由皇帝調動任命,不得世襲;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3)影響:是中央集權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4)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區別:
①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系的,以血緣關系為基礎;郡縣制是按地域劃分的。
②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并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調遷,官位不世襲3諸侯國的獨立性很大,容易發展成割據勢力;郡縣則是地方行政機構,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7、認識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影響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在中國封建社會的不同時期起著不同的作用??傮w上說,早期和中期主要起進步作用,晚期主要起消極作用。
(1)進步作用:
①維護了國家統一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②防止分裂割據,抵御外來侵略,使社會穩定,有利于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③保證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
(2)消極作用:
①束縛了商品經濟的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②導致思想禁錮和文化專制,嚴重阻礙了科技文化發展。是近代中國落伍的根本原因。
8、了解漢朝的郡國并行制
漢初在地方這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王國,郡國并行制。
9、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職能:三省:
A.中書省掌決策(草擬頒發皇帝詔令)
B.門下省掌審議(審核政令)
C.尚書省(執行政令),下設六部:
①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②戶部(戶籍、土地和賦稅)
③禮部(禮儀、科舉)
④兵部(軍政)
⑤刑部(刑獄)
⑥工部(國家工程建設)。
(2)作用: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分工明確又相互制約,提高了行政效率, 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
10、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權力的舉措
(1)增設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2)設樞密院,管軍事,長官為樞密使,分割宰相的軍權。
(3)設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
11、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1)原因:元朝的統一,統一后幅員遼闊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
(2)行省的設置:全國分設十個行省。此外還有兩個單列的行政區劃,即中書省直轄的“腹里”和宣政院轄地(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區)。
(3)行省與中央的關系:
①行省成為最高地方行政區的名稱,行使權力時受中央節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軍政要務需呈報樞密院,沒有中央詔旨,行政官員不能更改賦稅征收制度,不得調動軍隊。
②行省官員要定期覲見皇帝,向皇帝述職。
③為保證行省官員盡職盡責,中央采取省官互遷等形式加以控制。
(4)意義: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是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12、理解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
(1)世官制:
①時間:先秦時期。
②范圍:將官職限定在貴族范圍內,屬于貴族政治。(依據:出身)
(2)察舉制:
①時間:漢代。
②含義:由官吏察訪合適人才,向中央推薦予以任用。(漢武帝令郡國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孝廉成為士大夫做官主要途徑。)(依據:德行)
(3)九品中正制:
①時間:魏晉南北朝。
②含義:由世家大族擔任的中正官分九等評定人才(依據:門第)。
(4)科舉制:
①選拔人才方式:考試(依據:才學)。
②形成于隋朝。隋文帝時,開始采用分科考試選拔官員;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③完善于唐朝。
④科舉制的影響: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為行政效率提高創造條件;加強中央集權;促進重學風氣形成;以考試作為選官方式,從追求公平公正角度看,有一定合理性;這一制度為后世沿用,影響深遠。
13、了解明朝廢丞相、設內閣
(1)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權分六部。
(2)明成祖(永樂帝):設內閣(作為皇帝處理國政的助理機構,它始終沒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終不是中央一級正式的行政機構,其職權范圍始終不明朗,不能正式統率六部百司。是內侍機構,無決策權,升降由皇帝決定,對皇權起不到制約作用)。
14、了解清朝設置軍機處
(1)時間:雍正帝。
(2)職權:軍機大臣均由欽定,完全聽命于皇帝,只能秉承皇帝旨意辦事。
(3)特點:簡(機構簡單、人員精干)、速(辦事效率高)、密(外界干擾少,決策封閉性)
影響:標志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15、認識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1)積極影響:
①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
②有利于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
③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④有利于社會安定和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2)消極影響:
①決策具有獨斷性、隨意性,易出現失誤;官吏唯上是從,助長因循守舊之風;官僚機構膨脹,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
②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落后于西方。
③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學和文化的發展嚴重的滯后。
2018學測真題體驗:
2.西周的禮儀中常有射箭活動,箭靶上面有各種獸頭,天子的是熊頭,諸侯的是麋鹿頭,大夫的是虎、豹頭,士的則是豬頭,以顯示地位的尊卑。從中可知西周實行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宗法制 D.郡縣制
3.魏晉時期修譜之風盛行,除了帝王將相的世系,一般宗族的家譜也受到廣泛重視。這一時期形成這種風氣的制度性因素是
A.世官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
31.秦統一后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國并行制,其長官一般由皇帝任免,加強了中央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