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境內,省會鄭州是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2018年,鄭州市的經濟總量超過1萬億,超過了第二洛陽和第三南陽之和。但是在歷史知名度上,洛陽和開封則明顯高于鄭州。尤其是洛陽,屬于全國最知名的歷史名城之一。但是一種非常尷尬的情況出現了,從行省制度建立以后,洛陽為何一直沒有機會成為省會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從漢朝到唐朝,歷代王朝的首都基本上都在長安和洛陽之間輪流坐莊。長安作為首都的時候,洛陽則是帝國的陪都。洛陽地理結構非常好,按照古代社會的標準,非常適合建都。尤其是在武則天在位時期,洛陽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各國商人云集洛陽。但是在唐朝的末期,中原大地上發生了一系列的戰亂,長安、洛陽等城市損壞嚴重。以此同時,豫東地區的開封開始逐步崛起。開封原本是大運河上重要的中轉基地,隨著洛陽和長安的衰落,開封成為北方地區最大的城市,自然也是建都的首選。當然,開封也有自身的問題。開封的地勢平坦,從國防角度來說無險可守。因此在宋朝建立的初期,宋太祖趙匡胤曾經計劃遷都洛陽,但是遭到了一系列官員的強烈反對。最終,遷都計劃擱置,洛陽成為了宋朝的陪都之一。
沒有選擇洛陽也有現實性問題,洛陽位于河南西部,地質結構復雜。從國防角度來說非常完美,但是從農耕角度來說并不出彩。由于地質結構復雜,依靠豫西地區的糧食產量根本無法養活首都大量的非勞動人口。其實,開封的糧食產量也不夠。但是依靠大運河,能夠將江南地區的糧食運往開封。如果遷都洛陽,糧食抵達開封以后仍需要陸路運輸,消耗太大。元朝統一天下以后,首都選擇了北京。開封依靠自身的優勢,成為了河南省的省會。元明清三朝和近代時期,開封一直都是省會城市。洛陽則是河南西部最大的城市,地位僅次于開封,在古代社會一直被稱為河南府。其實,省會選擇開封也并非十全十美,從明清時期開始,開封地區就飽受鹽堿地和黃河泛濫的困擾。河南高級官員們也考慮過更換省會,但是由于沒有合適的選擇地,洛陽又過于偏西,最后只能作罷。
洛陽的位于偏西,如果遷移到洛陽,不利于對豫東和豫北地區的管理。一轉眼到了抗戰時期,當時,作為后起之秀,鄭州正在迅速崛起。在抗戰時期,開封、鄭州等城市都被日本軍隊占領。由于省會失陷,洛陽成為了河南省的臨時省會,并且成為阻擋日本軍隊西進的重要屏障。日本軍隊曾經試圖占領洛陽以后,直入關中,然后南下四川地區。由于處于最前線,洛陽遭受了很大的迅速。在建國以后,隨著局勢的逐漸平穩,國家開始重新規劃各個城市的作用問題。洛陽被定位為全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與西安、徐州等地并列。鄭州則在1954年成為了河南省的新省會,在城市定位中,鄭州屬于國家的棉紡織業基地。因此,鄭州興建了好幾座國棉廠,逐步形成了現在的鄭州市中原區。那么,洛陽和鄭州的經濟實力,誰更強一些呢?
認真的說,雖然鄭州市是河南省的省會城市,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洛陽依靠自身的重工業基礎,例如軸承廠、機械廠等企業,在經濟上一直壓了鄭州一頭。截止90年代的后期,鄭州的經濟才逐步超越了洛陽,成為了全省第一。在21世紀初期,鄭州、洛陽兩個城市的差距并不大。兩個城市真正拉開距離是在2010年前后,隨著各種招商引資的落地,鄭州迅速發展,與洛陽明顯拉開了距離。2018年,鄭州的經濟總量超過了1萬億,超過了洛陽和南陽的合計。洛陽之所以一直沒有機會成為省會城市,第一是自己過于偏西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對全省的管理。第二則是缺乏交通樞紐城市的作用,鄭州在這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作者曾經多次前往洛陽,發現洛陽雖不是省會,但生活非常滋潤。有的時候,并非城市越大越好,中等規模城市有自己的天然優勢。
大家可以在文章下留言,作者會挑選相關內容,與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