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的發展
1.1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
【思維導圖】
【預習目標】
1.識記階級、國家等基本概念。
2.明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制度下生產關系的特點,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下生關系的特點,并進行分析比較異同。
3.理解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堅信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4.理智看待人類社會形態的更替,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基本矛盾是無法調和的,堅信資本主義社會必將被社會主義社會代替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自查鞏固】
(一)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
1.原始社會及其發展階段
(1)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也是
(2)原始社會長達 萬年,其中絕大部分時間處于 時代。距今約一萬年前,人類進入了 時代,原始 和農業開始出現,人們從食物的采集者變為
2.原始社會生產關系的特點
原始社會低下的 使人們不得不共同勞動、共同占有 ,在生產中結成平等互助的關系,勞動產品。
3.原始社會的社會組織形式
(1)在原始社會,按照 結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單位。在氏族制度中,原始人通過 管理集體事務。氏族的一切大事都在議事會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討論決定。
(2)到了原始社會末期,一些近親的氏族構成 有的部落聯合起來組成 。
4.私有制的確立和原始社會的解體
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 逐漸盛行起來。原來以氏族為單位的共同勞動,被以 為單位的個體勞動代替,生產資料相應地由氏族公有轉歸家庭 。
最早歸家庭私有的主要是 和牲畜,后來 也變成私有財產,這標志著私有制的確立。貧富 的加劇,使氏族成員的地位越來越 ,漫長的原始社會逐漸解體了。
5.最初的階級的產生
(1)隨著原始社會的解體,出現了兩大地位不同的集團-奴隸主階級和 階級,前者處于 的地位,后者處于被剝削者的地位。
(2)所謂階級,就是在一定生產關系中處于不同地位的集團。
6.奴隸制生產關系的特點
內容
特點
生產資料歸誰所有
(最主要,決定性)
奴隸主占有
并完全占有
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關系如何
奴隸毫無 ,在奴隸主的強制下勞動。
產品(消費品)如何分配
奴隸勞動的 產品都歸
奴隸主占有和支配,奴隸主只給分配
奴隸最低限度的 資料。
7.最早的國家的產生
(1)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是人類社會最早形成的兩大對立階級。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奴隸社會的
(2)奴隸主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建立了軍隊、法庭、監獄等 機關。這樣,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國家-奴隸制國家產生了。
(3)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階級統治的工具。
8.邁入文明時代的門檻
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后, 工具的廣泛使用、城市的出現、 的發明和應用、腦力勞動和 勞動的分工等,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擺脫蒙昧野蠻的狀態,邁入了 時代的門檻,這是歷史的進步。
(二)、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
1.封建制生產關系的特點
(1)地主占有絕大部分 ,通過收取 等方式,占有農民大部分勞動成果。
(2)農民有一定的 ,有自己的勞動工具甚至少量 ,勞動成果除繳納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歸自己支配。
(3)農民能夠比較 勞動,有了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
2.封建剝削的基礎和方式
(1)基礎:在封建社會,封建 所有制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 。封建 階級正是憑借對土地的占有,使 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從于地主階級的奴役。
(2)方式:收取 (包括 地租、實物地租和貨幣地租)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
此外,地主階級還利用高利貸,強迫農民繳納 、從事各種福役來剝削農民。
3.封建國家的統治
(1)其顯著特征是君主專制、
(2)為了維護封建國家的統治,地主階級還散布封建 、傳播封建道德、鼓吹“ ',鉗制勞動人民的思想。
4.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及其爆發形式
(1)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是封建社會兩個基本階級,這兩個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 矛盾。
(2)農民階級的反抗形式:常常由分散的小規模的抗租抗稅運動,發展成大規模的 或農民
戰爭。
5.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和特點
(1)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封建社會后期,隨著 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 內部萌生出來。
(2)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資本家占有一切 ,失去生產資料的勞動者不得不出賣自己的 受雇于資本家,成為雇傭工人,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占有工人創造的
6.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建立的基本條件
(1)要有大批失去 、有人身自由、能夠自由出賣勞動力的人;
(2)要有開辦資本主義企業所必需的大量 當作資本。
(3)在歷史上,西方資產階級依靠 、通過 促使這兩個條件形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絕不是一個田園詩般的過程,而是一個充滿侵略、征服、掠奪、殘殺和奴役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人人類編年史的”。馬克思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
7,資本主義社會的開始
(1)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因: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使新興 在經濟上顯示出很大的優勢。但是, 制度的存在,使新興資產階級的這種優勢難以充分發揮,只有推翻封建政權,才能為 發展掃清障礙。
(2)資本主義社會開始的標志:新興資產階級和他們的思想家提出了“ 、平等、博愛”等口號,利用 的力量,發動了向封建地主階級奪取政權的革命。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標志著資本主義社會的 ,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3)歷史意義: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工業 的發生和完成,帶來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巨大 ,促進了人類思想上的極大解放,使科學、教育、文化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8.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1)基本特征: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發生以 為基本特征的經濟危機。生產過剩是相對過剩,即相對于勞動人民有 的需求來說,社會生產的商品顯得過剩,而不是與勞動人民的實際需求相比的 過剩。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無法 的痛疾。
(2)主要表現:大量商品賣不出去,大量生產資料被 ,大批生產企業、商店、銀行破產,大批工人 ,生產迅速下降,信用關系被破壞,整個社會生活陷入
(3)直接原因:生產無限 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 之間的矛盾,以及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 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當矛盾尖銳化時,社會生產結構會嚴重 ,一方面社會生產大規模增長,另一方面工人階級因資本家的剝削日益貧困化,從而造成社會生產嚴重
(4)根本原因:在于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這是資本主義社會 的矛盾。
9,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1)階級關系上的表現為 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資本家擁有生產資料并雇傭工人進行生產,為了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不斷加大對工人的剝削;廣大工人沒有生產資料,在經濟上受剝削、政治上受壓迫,成為受苦最深的階級。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資產階級采取了一些 階級矛盾的措施,但這些措施沒有也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及其 關系。
(2)本質與影響: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 之間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體現,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矛盾和沖突的總根源。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貫穿于資本主義生產的始終,決定著資本主義的命運。生產 的程度越高,資本、生產資料、勞動產品就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里,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尖銳化就越不可避免。資本主義終究要被
所取代,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
【參考答案】
【自查鞏固】
(一)、1.(1)最低階段(2)二三百 舊石器新石器畜 牧業 生產者
2.生產力生產資料平均分配
3.(1)血緣關系 氏族議事會 (2)部落部落聯盟
4.個體勞動 家庭 私有 生產工具土地分化 不平等
5.奴隸剝削者
6.生產資料 奴隸 人身自由 全部生活
7.(1)主要矛盾(2)暴力
8.金屬 文字體力文明
(二).1.(1)土地地租(2)人身自由土地(3)自主地
2.(1)土地基礎 地主農民 (2)地租 勞役主要方式苛捐雜稅
3.(1)等級森嚴(2)迷信君權神授
4.(1)主要(2)農民起義
5.(1)社會生產力封建社會 (2)生產資料 勞動力剩余價值
6.(1)生產資料(2)貨幣(3)暴力掠奪
7.(1)資產階級 封建 資本主義(2)自由勞動 人民開始(3)革命飛躍
8.(1)生產過剩支付能力絕對克服 (2)閑置失業混亂 (3)擴大縮小組織性失調過剩
(4)基本
9.(1)無產緩和剝削 (2)生產關系 社會化 社會主義 趨勢
【考點清單】
導引--相關基礎知識釋義
1.生產方式的含義:生產方式是人類借以向自然界謀取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
2.生產力:即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其中,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勞動者在生產中起主導作用。
3.生產關系:即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分配制度。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在生產關系中起決定作用,即它決定著生產關系的其它兩個方面。
4.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2)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當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狀況相適應時,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狀況不相適應時,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一、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
1.原始社會
(1)地位: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也是最低階段。
(2)特點:
①生產力:
舊石器時代
特點
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為生
新石器時代
特點
原始畜牧業和農業開始出現,人們從食物的采集者變為生產者
作用
得益于畜牧農耕而使人類實現了定居的地方,大都成為人類文明的搖籃
②生產關系表現在:
原因
原始社會低下的生產力
特點
所有制
共同占有生產資料
關系
在生產中結成平等互助的關系
分配
平均分配勞動產品
(3)發展過程:氏族(基本單位)→部落→部落聯盟→私有制產生→原始社會解體
(4)私有制的產生
①原因: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原來以氏族為單位的共同勞動,逐漸被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勞動代替,生產資料相應地由氏族公有轉為家庭私有。
②標志:土地變成私有財產
(5)原始社會的解體:
根本原因
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工具的改進大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具體原因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個體勞動逐漸盛行起來。原來以氏族為單位的共同勞動,逐漸被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勞動代替。
解體過程
所有制
生產資料相應地由氏族公有轉歸家庭私有。土地變成私有財產,標志著私有制的確立。
分配
貧富分化的加劇。
關系
使氏族成員的地位越來越不平等。
結果
漫長的原始社會逐漸解體了。
影響
隨著原始社會的解體,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出現。
2.奴隸社會
(1)階級:奴隸階級和奴隸主階級
①地位:奴隸主階級處于剝削者的地位,奴隸階級處于被剝削者的地位。
②主要矛盾:奴隸階級和奴隸主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
(2)奴隸制國家的產生
①產生:奴隸主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必然遭到奴隸的反抗。奴隸主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建立了軍隊、法庭、監獄等暴力機關。這樣,奴隸制國家產生了。
②實質: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階級統治的工具。
(3)奴隸制生產關系的特點:
所有制
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并完全占有奴隸。
關系
奴隸毫無人身自由,在奴隸主的強制下勞動。
分配
奴隸勞動的全部產品都歸奴隸主占有和支配,奴隸主只給奴隸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
(4)對奴隸社會的評價: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后,金屬工具的廣泛使用、城市的出現、文字的發明和應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等,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擺脫蒙昧野蠻的狀態,邁入了文明時代的門檻,這是歷史的進步。
二、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
1.封建社會
封建制生產關系的特點
地主占有絕大部分土地,通過地租等方式,占有農民大部分勞動成果。農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勞動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勞動成果除地租外,還能留下一部分歸自己支配。
剝削農民的方式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收取地租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主要方式。地主階級利用高利貸,強迫農民繳納苛捐雜稅、從事各種徭役來剝削農民。
封建國家的顯著特征
君主專制、等級森嚴。為了維護封建國家統治,地主階級還散布封建迷信、傳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權神授、鉗制勞動人民的思想。
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
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
2.資本主義社會
(1)生產關系的特點:資本家占有一切生產資料,失去生產資料的勞動者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受雇于資本家,成為雇傭工人,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
(2)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具備的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產資料、有人身自由、能夠自由出賣勞動力的人;二是要有開辦資本主義企業所必需的大量貨幣當作資本。
(3)資產階級革命:
原因
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使新興資產階級在經濟上顯示出很大的優勢。但是,封建制度的存在使新興資產階級的優勢難以充分發揮,只有推翻封建政權,才能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障礙。
過程
新興資產階級和他們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愛”等口號,利用勞動人民的力量,發動了向封建地主階級奪取政權的革命。
意義
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標志著資本主義社會的開始,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領導
工人階級在當時還非常年輕,沒有形成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不可能領導這場革命。農民階級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也不能擔當起領導革命的歷史任務。于是,代表新的生產關系的資產階級,在反封建斗爭中發揮了領導作用。
(4)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
①進步: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工業革命的產生和完成,帶來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飛躍,促進了人類思想上的極大解放,使科學、教育、文化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②局限: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發生以生產過剩為基本特征的經濟危機。
本質特征
是生產過剩。生產過剩是相對過剩,即相對于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來說,社會生產的商品顯得過剩,而不是與勞動人民的實際需求相比的絕對過剩。
主要表現
大量商品賣不出去,大量生產資料被閑置,大批生產企業、商店、銀行破產,大批工人失業,生產迅速下降,信用關系破壞,整個社會生活陷入混亂。
直接原因
①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以及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②當矛盾尖銳化時,社會生產結構會嚴重失調,一方面社會生產大規模增長,另一方面工人階級因資本家的剝削日益貧困化,從而造成社會生產嚴重過剩。
根本原因
在于生產社會化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這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5)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矛盾和沖突的總根源。
貫穿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始終,決定著資本主義命運。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尖銳化不可避免,資本主義終究要被社會主義所取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易混易錯辨析】
1、人類進入奴隸社會,私有制確立,國家產生。( × )
【解析】:原始社會末期,私有制確立,人類進入奴隸社會,國家產生。
2、人類進入奴隸社會,貧富分化加劇,社會分工完成。( × )
【解析】:原始社會末期,貧富分化加劇,社會分工完成。
3、私有制會永遠存在。( × )
【解析】:私有制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會走向滅亡。
4、私有觀念的存在,是私有制產生的根本原因。( × )
【解析】:生產力發展是私有制產生的根本原因。
5、在奴隸社會,人類社會進入了文明時代。( × )
【解析】: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后,金屬工具的出現,文字的發明和國家的形成,人類社會進入了文明時代。
6、奴隸有一定的財產和人身自由,奴隸主占有奴隸大部分勞動成果。( × )
【解析】:奴隸沒有一定的財產和人身自由,奴隸主完全占有奴隸勞動成果。
7、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主要方式。( × )
【解析】:收取地租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主要方式。
或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
8、封建社會的農民依附于地主,完全沒有人身自由。( × )
【解析】:封建社會的農民對地主依然存在人身依附關系,但是相對于奴隸,農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能夠比較自主地勞動。
9、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基本特征是生產過剩。( × )
【解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基本特征是生產相對過剩。
10、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 × )
【解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在階級關系上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
11、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 × )
【解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
12、工業革命,標志著資本主義社會的開始,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 )
【解析】: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標志著資本主義社會的開始,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13、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是資本家占有了工人的勞動。( × )
【解析】:資本家無償占有了工人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
14、生產關系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 )
【解析】: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15、生產力的總和構成了社會的經濟基礎。( × )
【解析】: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了社會的經濟基礎。
16、一種社會形態代替另一種社會形態,究竟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判斷的主要標準是看生產力是否適應生產關系的發展要求,是否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 )
【解析】:是看生產關系是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否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預習導練】
1.穿越劇以現代人和古代環境的交錯,引導大家關注歷史,探索史實,并用正確的觀點重新審視歷史,從中得到啟發。如果請你來拍一部原始社會的穿越劇,以下劇情合理的是( )
A.我用文字記錄美麗的心情 B.我是一名打鐵匠
C.我摘的果實要拿出來均分 D.我生活在城市里
2.(2021·遼寧錦州市·高一期末)政治教師在上課時,讓同學們討論:“原始社會是一個理想的社會嗎?”同學們暢所欲言。以下四位同學的發言,最準確的是( )
A.原始社會沒有壓迫和剝削,人人平等,因此它是理想社會
B.雖然生活艱苦,但那時社會風氣好,人們之間關系和諧,因此它是理想社會
C.不是理想社會,因為原始社會里有人吃人的現象,而且人的壽命都很短
D.不是理想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的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
3.在奴隸社會,生產力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業、畜牧業、手工業顯著發展,商業和城市日益繁榮。奴隸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來的社會變化表明( )
①人類進入了文明時代
②奴隸制的建立適應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③奴隸制是一種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制度
④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個巨大進步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4.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三個階級社會的主要矛盾依次是( )
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
②奴隸階級與奴隸主階級的矛盾
③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
④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
⑤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⑤—③ D.②—⑤—④
5.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后,金屬工具的廣泛使用、城市的出現、文字的發明和應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等,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擺脫蒙昧野蠻的狀態,這是人類歷史的進步。可見,判斷一種社會形態代替另一種社會形態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主要是看( )
A.生產力是否適應生產關系的發展
B.生產關系是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否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C.經濟基礎是否適應上層建筑的發展
D.上層建筑是否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是否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6.下列觀點能論證和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的有( )
①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也是最低階段
②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
③生產工具的改進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制的出現
④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封建社會萌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20·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市一中高一月考)封建時代土地制度與社會安定和王朝更替緊密相連,各代統治者無不關心小農的土地問題,2000多年來,采取了多種土地經營制度,如授田、均田、屯田和限田等,這一以私有制為主體的多種土地所有制貫穿封建社會始末,但都沒法從根本上解決“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土地兼并問題。這說明( )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
②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
③農民階級反抗地主階級剝削壓迫的斗爭沒有停止過
④奴隸制被封建制取代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土地所有制是指在一定社會生產方式下,由國家確認的土地所有權歸屬的制度。土地所有制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和基礎。下列關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認識錯誤的是( )
①它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主要方式
②它在確立之初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③它導致了農民失去自由,成為了地主的奴隸
④這一制度造成了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局面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9.人類社會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廣,使農業發展到新水平。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手工業、商業和城市也有較大的發展。這表明( )
①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跨上了一個新臺階
②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代替奴隸社會生產關系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③封建社會的農民比奴隸社會的奴隸的處境有所改善
④封建社會的上層建筑是適應經濟基礎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下列觀點能論證和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的有( )
①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也是最低階段
②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
③生產工具的改進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制的出現
④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封建社會萌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在資本主義形成和發展時期,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慘世界》、狄更斯的《霧都孤兒》和《大衛科波菲爾》等作品,都無情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貪婪、兇殘,描寫了下層民眾的悲慘處境,反映了勞苦大眾的抗爭。這表明( )
①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帶來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飛躍
②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決不是一個田園詩般的過程
③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使新興資產階級在經濟上顯示出很大的優勢
④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在階級關系上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2.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羊吃人”的圈地運動、血跡斑斑的奴隸貿易、對印第安人的奴役和屠殺、鴉片貿易等罪惡的歷史事實說明( )
①對外掠奪是資本家發財致富的唯一途徑
②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歷史的倒退
③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
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建立所需要的基本條件是依靠暴力和通過掠奪來實現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田家炳民族中學高一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典型的奴隸社會中,法律確認奴隸為奴隸主的私有財產,奴隸主對其掌有生殺予奪的權力,可隨意奴役、買賣和殺害。奴隸沒有獨立的人格,沒有任何自由和權利,奴隸的后代也世代為奴。早期的奴隸主要來源于異族戰俘,習俗上禁止本部落成員奴役其他成員。后來,本部落成員也有被充作奴隸的,但常作為一種懲罰,如無力還債的負債者和判刑服罪者。
(1)請你簡述奴隸社會的生產關系是什么?
(2)奴隸制是一種野蠻的剝削制度,那為什么還說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一次巨大進步?請舉例說明。
【參考答案】
1.【答案】C
【詳解】A:原始社會時還沒有文字,A排除。B:原始社會屬于石器時代,還沒有鐵器,B排除。D:原始社會是氏族部落,沒有城市,D排除。
2.【答案】D
【詳解】ABC:真正理想的社會應該是,在這樣的社會里,有完善的法制,生產力高度發展,人人安居樂業,都充分享有自由,平等的權益,可以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每個人都可以得到全面的發展。一切重要的活動都遵循 公平,公開,公正,民主的原則,人人都充分享有民主的權益。原始社會雖然沒有壓迫和剝削,人人平等,但生產力極其低下,人們生活極其困難,因此并不是理想社會,ABC錯誤。D:原始社會不是理想社會,因為生產力低下,人們的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D說法正確。故本題選D。
3.【答案】B
【詳解】①: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后,金屬工具的廣泛使用、城市的出現、文字的發明和應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等,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邁入了文明時代的門檻,而不是奴隸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來的社會變化,①說法錯誤。③:奴隸制是一種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制度,但并不是奴隸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來的社會化表明,③說法錯誤。
4.【答案】C
【詳解】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不屬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三個階級社會的主要矛盾,①排除。②:奴隸主階級與奴隸階級的矛盾是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②排第一位。③: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③排第三位。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我國進入新時代以來的主要矛盾,不屬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三個階級社會的主要矛盾,④排除。⑤: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⑤排第二位。
5.【答案】B
【詳解】A:應該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A錯誤。BD:判斷一種社會形態代替另一種社會形態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主要是看生產關系是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否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B正確,D排除。C:應該是上層建筑是否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要求,C錯誤。
6.【答案】D
【詳解】①②:“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是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也是最低階段”這主要強調的是原始社會生產力落后;“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這主要強調的是封建制生產關系,二者并未揭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①②排除。
7.【答案】A
【詳解】①②:2000多年來,采取了多種土地經營制度,如授田、均田、屯田和限田等,這一以私有制為主體的多種土地所有制貫穿封建社會始末,但都沒法從根本上解決“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土地兼并問題。這說明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①②符合題意。③④:材料未揭示農民階級反抗地主階級剝削壓迫的斗爭,也未能反映奴隸制被封建制取代,也就不能體現農民階級反抗地主階級剝削壓迫的斗爭是否有沒有停止過,不能體現奴隸制被封建制取代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③④不合題意。故本題選A。
8.【答案】D
【詳解】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收取地租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主要方式,①錯誤但與題意相符。③:封建土地所有制下,農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勞動工具甚至有自己的一點土地,勞動成果除地積外能留下一部分歸自己支配,并沒有使農民成為地主的奴隸,③錯誤但與題意相符。
9.【答案】A
【詳解】③:材料沒有體現封建社會農民的處境比奴隸社會的奴隸處境有所改善,③錯誤。④:題目材料未體現封建社會的上層建筑是適應經濟基礎的,④排除。
10.【答案】D
【詳解】①②:“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是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也是最低階段”這主要強調的是原始社會生產力落后;“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這主要強調的是封建制生產關系,二者并未揭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①②排除。
11.【答案】D
【詳解】①③:材料中主要強調的是資本主義形成和發展時期的眾多文學作品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貪婪、兇殘描寫了下層民眾的悲慘處境,反映了勞苦大眾的抗爭,沒有涉及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帶來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飛躍,也沒有涉及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使新興資產階級在經濟上顯示出很大的優勢,①③不符合題意。
12.【答案】D
【詳解】①:對外掠奪是資本家發財致富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徑”,①錯誤。
②: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認為“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歷史的倒退”是錯誤的,②排除。
13.【答案】(1)奴隸社會的生產關系:①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并完全占有奴隸;②奴隸毫無人身自由,在奴隸主強制下勞動;③奴隸勞動的全部產品都歸奴隸主占有和支配,奴隸主只給奴隸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
【答案】(2)①一種社會形態代替另一種社會形態,究竟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判斷的主要標準,是看生產關系是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是否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新的生產關系的出現,如果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則是歷史的進步;如果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則是歷史的倒退。
②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后,金屬工具的廣泛使用、城市的出現、文字的發明和應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等,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擺脫愚昧野蠻的狀態,邁入了文明時代的門檻,這是歷史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