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中國傳統木作工藝的精髓,是指兩個木構件采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方式將它們鏈接并加固起來。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一旦咬合,兩塊木結構之間就能嚴密扣合,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
榫卯工藝最早誕生于石器時代,在古代,皇室和達官貴族的家中,大到房屋,小到桌椅都用到了榫卯結構。雖然沒用任何金屬的構件,但是制作出來的家具和建筑都牢固無比,有的甚至歷經數百年的風雨都還屹立不倒,保存至今。
技藝高超的工匠做的榫卯結構扣合十分嚴謹,基本沒有縫隙。相傳魯班做的一套榫卯結構扔到水里,三天后撈上來拆開,內部結構還是干的。
榫卯結構有幾十種不同的類型,按結構和作用來歸類,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型:
第一類是固定"面與面"的結構。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帶榫"、"扎榫"等。
第二類是固定"點"的結構。如"格肩榫"、"雙榫"、"雙夾榫"、"勾掛榫"、"鍥釘榫"、"半榫"、"通榫"等等。
第三類是將三個構件組合在一起的結構。這種榫卯更為復雜,如"托角榫"、"長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榫卯工藝流傳幾千年,凝結了古人的智慧和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精粹。中國匠人將榫卯工藝傳承至今,繼續運用到大型建筑和精致家具上。
隨著時代的發展,榫卯這種傳統工藝也越來越受到國際友人的關注,許多外國人開始學習榫卯結構,并將榫卯結構應用到他們的家居創意設計與制作當中,變成了一種新的時尚潮流。
對于實木家具而言,榫卯結構就是它們的靈魂,盡管在大工業生產階段,釘子和膠水被廣泛應用,但只有榫卯結構才能讓人感受到中國家具制作中的工匠精神。恣在家傳承了美克家居強大的藝術基因和品牌積淀,利用工業4.0智能化生產結合工匠精神,采用的榫卯工藝,將確保其長久使用的品質,無論在梅雨季節,數九寒冬,還是遷居新宅,品質都將始終如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