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搖晃晃就走到了這樣的年紀。不經意間回頭再望時,好多人都已經步入婚姻,生兒育女,所以就有了這樣的區分——已婚的與未婚的。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同類也就會越來越少。是的,我們總會因為一些特征而被標簽化,而被當作另一種動物來對待。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的爺爺就曾經張羅著要為我尋找一門親事,但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那是童年時期的狼狽,之后就再也沒有提起過。所以,漸漸的也就忘卻了一些往事,連同自己的終身大事。小的時候,在農村經歷過不少取親的場面,至今能記得的也已模糊。
碩士畢業以后,婚姻的事情似乎就緊迫起來了。你會發現你所遇見的人都會關注你結婚這一件事情。我甚至也去相過親,但最終也都不了了之。其實,活到現在,我會有一種宿命的感覺。我會覺得有些東西是無法改變的,感情尤其如此??磳α?,就是一輩子的緣分;看錯了,就是一輩子的孽。
曾經看到一個視頻,很有意思,一位老大爺對一位采訪者說,超過三十歲還不結婚的應該槍斃。無獨有偶,前幾天偶爾聽到一位同事說,到了這個年齡還不結婚就是一種罪過。不結婚真的是一種罪過了?事實上,道理也許很簡單,結婚本身就會使得不結婚帶上幾分原罪的的成分。
曾經讀錢鐘書先生的《圍城》,總能讀出幾分荒唐的味道;之后,再讀蘇青的《結婚十年》又能讀出幾分無奈之感。很多人喜歡描述愛情,但鮮有人像描述愛情那樣論及婚姻。在離婚率高企的今天,即便談婚姻也總是站在社會的高度上講述的,而往往脫離了對個人生活的考量。
在今天的社會,婚姻承擔了太多的內容。因而使得婚姻本身的成本也水漲船高,同時,這也增加了婚姻的風險,令人望而卻步。再加上人心與人性之中的善變的因素,會讓這個問題更加的突出。就像前段時間吵吵沸沸揚揚的產婦跳樓事件,這就是婚姻所附帶的風險。
婚姻也不單是兩個人的結合,婚姻會將人推入一種陌生的關系網之中。因而,實際上,良好的婚姻需要更多的責任,也更需要一種嚴格的契約精神。我曾經看到過的美國的一本論文集,就是將婚姻作為一種契約予以考量的。我覺得如果是在一個崇尚契約精神的社會里,將婚姻視作契約未嘗不可。
但最終我們還是要回歸生活,在一個普遍需要婚姻的狀態下,不結婚本身就帶有原罪的成分。就像那一座《圍城》,城里的人想出城,城外的人想進城。也就像蘇青在《結婚十年》之中的娓娓而述,不留戀,不后悔,就是人生里的一段光陰,珍惜就好。
我曾經在《圍城》扉頁上這樣寫道:但是我也在等待,等著一個人,或是我陪著她,或是她陪著我一起走進這個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