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這本書雖然是由法官所著,內容也是法官在審理建設工程糾紛案件的經驗總結。盡管案件是由法官組織開庭審理,但是原告以及代理人需要發揮積極的作用,急法官之所急。尤其是面對復雜的建設工程糾紛,如何減輕法官審理的負擔,原告及其代理人是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的,配合法官的審理工作。這絕非越俎代庖,而是非?,F實的問題。
其實對于訴訟材料的初步審查的工作是建立在當事人提供的初步的起訴材料之上的。例如主體是否適格,訴訟請求是否完備準確,請求權基礎是否明確,基礎材料是否齊備等問題,這都是需要當事人在起訴之初就準備妥當與確定的。在建設工程糾紛案件中,尤其是在建設工程分包合同糾紛中,可能存在眾多的訴訟主體,這些主體是否適格,這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訴訟請求的確立是起訴狀的核心內容,務必做到精準。
第二部分
初步審查的內容之一是主體是否適格。首先,應當審查起訴主體是否屬于民事訴訟法上的適格原告,是否提供了原告的主體材料。其次,要看被訴的主體是否屬于民事訴訟法上的適格被告。原告提供的被告的信息不準確,導致無法確定被告時,有必要要求原告在收到通知7日內一次性補充被告的信息,否則可以以被告不明確為由裁定駁回起訴。如果發現被告的信息存在錯誤或者遺漏的,法院通常有兩種做法:其一,通知原告進行相應的信息補正,這主要是針對名稱變化不大的案件。其二,由原告撤回起訴,修改訴狀后重新起訴,這針對名稱變化較大,相應的訴訟請求、事實與理由部分均需要重大調整的案件。原告在相應的期限內未進行補正,應當會以被告主體不適格駁回起訴。
在建設工程合同糾紛的案件中的訴訟主題的審查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其一,建設單位內部不具備法人資格的職能部門或者下屬機構對外簽訂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應當以建設單位為訴訟主體。其二,建筑施工企業的分支機構簽訂的建設施工合同,除依法領取營業執照的的分公司可以作為訴訟主體外,其它均因未領取營業執照、不具有獨立的財產的原因無法作為訴訟主體,而應以建筑施工企業為訴訟主體。其三,共同承包或者聯合城堡建設工程的,共同承包人或聯合承包人應作為共同訴訟人。如共同承包人組成聯營體且具備相應法人資格,由該聯營體作為訴訟主體。
其四,以個體建筑隊、土建工程隊等名義簽訂承包合同的,系個體工商戶且有字號的,以個體工商戶及經營者作為訴訟主體,如系個體工商戶但沒有字號的,以簽訂者個人作為訴訟主體。其五,以籌建處、指揮部等臨時機構的名義發包工程的,如果訴訟后該臨時機構經合法批準成立,則應由成立后的機構作為訴訟主體,如該臨時機構已經被撤銷,則由涉案工程所有權人作為訴訟主體,涉訴工程權屬不明確的,以該工程的投資單位或者主管單位作為訴訟主體。其六,因工程質量發生糾紛的,發包人可以起訴施工總承包人,承擔涉訴質量問題所對應工程施工的分包人、實際施工人等一并列為訴訟主體。
第三部分
初步審查的內容之二是訴訟請求與請求權基礎。全面細致審查原告的訴訟請求,即訴訟請求是否存在錯漏、不明確或顯然無事實支持等情形。這一次的九民會議紀要中要求民商事審判理念中樹立請求權基礎的思維。在建設工程合同糾紛案件中,越是復雜越是需要運用請求權基礎的思維分條縷析,抓住案件的核心要素,例如關于建設工程價款皆可以分為預付款、進度款、結算款、質保金、還有工程價款之外的合同履約保證金等,這就需要細分,而不能籠統的提出,不同的分類,訴請得以支持所需要的條件就會有所差別。還比如請求工程款所依據的有效合同還是無效合同,也是審查的重點。
初步審查內容之三為基礎材料是否齊備。這里的基礎材料主要是指支撐原告訴狀中所主張的“事實與理由”的材料。法官一般會從實體上審查原告所主張的法律要件的事實所需要的證據是否基本齊備。
第四部分
我記得有一位律師提出一個概念,叫做“精細化訴訟”。這本書可以看作是法官的“精細化審判”的指南,周法官十分詳盡的向我們展示了建設工程合同糾紛的審判思維與方法。作為一名律師讀來,仍有醍醐灌頂之感。正如朱錦清教授所言,現在法官的學術水平遠超于學術界。
“精細化訴訟”應該體現在訴訟的每一個細節之中,建設工程合同糾紛案件紛繁復雜,是實踐精細化訴訟理念最佳的場地。就如同庖丁解牛一般,只有如此,我們的專業才有可能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