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改革案例及思考
當今課堂改革的現狀是什么樣子?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是什么?課堂教學改革成功與否關鍵在哪里?本文列舉當前我校課堂教學改革成功的典型案例,并對其進行準確、客觀地評價。
[案例1]“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每門課都是教師先提出學習內容和要求,限定時間讓學生自學教材,再做課本上的練習題。教師當堂布置作業,當堂檢查,課后不留作業。先學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師教,而是老師對學生做的練習題做出評判,個別不會做的由教師指導。語文課是學生自讀課文,自己分析課文;數學課由學生自學例題,自己做練習題;科品課變成了游戲課,學生一邊看書,一邊做實驗,也不需要教師講解和演示。每堂課教師的講授時間不超過20分鐘。
[案例2]“講學稿,講學合一”的課堂教學模式。“講學稿”根據學生的學來設計,既是學生的學案,又是教師的教案,還是學生的練習冊。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通過“講學稿”這個載體合二為一。“講學稿”實際是“給學生一個拐杖,讓學生嘗試自學”。“講學稿”具有導學、導思、導練的功能,學什么,如何學,學到什么程度,在“講學稿”中都有表述。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講學稿”的特點,注重學生主動學習、堅持預習、獨立思考、鉆研問題等習慣的培養。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從前一天晚上的預習、自學到第二天課堂上的釋疑、鞏固,學生產生疑問,探究疑問,解決疑問的全過程都會在‘講學稿’上留下清晰的印記,教師可以據此隨時檢查、指導和調控。
[案例3]“三三六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其指導思想是相信學生、依靠學生、解放學生、發展學生。“三三六”指的是,三個特點:立體式、大容量、快節奏;三個模塊:預習、展現、反饋;六個環節:預習交流;認定目標;交流合作;展現啟示;交叉鞏固;達標測評。
(1)三個特點:立體式、大容量、快節奏。
立體式:目標任務三維立體式,任務落實到人、組,學生主體作用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充分展示。大容量:以教材為基礎,拓展、演繹、提升,課堂活動多元,全體參與體驗。快節奏:單位時間內,緊扣目標任務,周密安排,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達到預期效果。
(2)三大模塊:預習—展示—反饋。
預習:明確學習目標、生成本課題的重、難點并初步達成目標。展示:展示、交流預習模塊的學習成果,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和對感悟進行提煉提升。
反饋:反思和總結,對預設的學習目標進行回歸性的檢測,突出“弱勢群體”,讓他們說、談、演、寫。“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
(3)課堂教學的六個環節:預習交流、明確目標、分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鞏固、達標測評。
預習交流、明確目標環節:通過學生交流預習情況,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分組合作:教師口述將任務平均分配到小組,一般每組完成一項即可。
展示提升:各小組根據組內討論情況,對本組的學習任務進行講解、分析。
穿插鞏固:各小組結合組別展示情況,對本組未能展現的學習任務進行鞏固練習。
達標測評:教師以試卷、紙條的形式檢查學生對學習任務的掌握情況。
評價一 課堂教學改革的“基點”:課堂教學理念的嬗變
1.課堂教學改革的價值取向
課堂教學從傳統的認識論的束縛走出來,轉向課堂本真的意義世界中。課堂教學改革從關注“如何在課堂中認識”轉向“如何在課堂中生存”的思考,追尋存在的意義是當代課堂教學改革的價值取向。上述案例向表征了以下幾方面的價值追求:
(1)、確立師生的主體性,消解人的迷失狀態。以人的主體性為邏輯起點,確立師生的主體地位,走出“技術—經濟人”的藩籬,改變以往以知識為邏輯起點、人變成了知識的奴隸的狀況。
(2)、倡導交往理解的教學生活方式,改善“實體化”的局面。教師、學生、文本并非獨立的實體,而是彼此有著內在的聯系的存在,進一步說他們之間是一種對話與理解的關系,而非孤立獨白的的關系。教師和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理解過程,是人與文本視界融合的過程,是一個意義創造的過程。
(3)、關注師生的精神生活世界,擺脫物化的困擾。課堂教學要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關注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要推動學生的精神性成長。課堂教學并不在于向學生傳授多少知識,也并不在于向學生進行多大程度上的秩序與紀律,而在于促進學生幸福快樂的存在與生長,使他們體驗和感悟到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2.課堂教學改革的思維方式
新課程實施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改革呼喚新的思維方式。課堂教學改革的新理念和新觀念背后潛藏的就是新思維,例如對待課程與教學的關系上,新課程改革提出了課程與教學的整合,提出了“課程作為教學事件、教學作為課程開發過程”的課程教學整合觀。
3.課堂教學理念的變革
教育教學理念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的對相關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的主體性認識。著名教育學者葉瀾教授曾經說過,任何教育行為都是不可能離開教育觀念的,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但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并頑強地、無孔不入地滲透在我們的教育行為中。教育教學理念的變革是教學行為的先導,有什么樣的理念才有可能有什么樣的教學行為。課堂教學改革折射出教師怎么樣的教育教學理念呢?一般說來,諸如回答學生觀、教師觀、師生關系觀、知識觀、教學本質觀、教學目標觀、教學手段觀、教學組織觀、教學過程觀、教學評價觀等這樣的問題,這就構成了教師的課堂教學理念。
評價二 課堂教學改革的“著力點”: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變革
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變革是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實現有效教學的著力點。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在整個課堂教學中處于真正落腳點的地位,帶有綜合性的性質: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學過程的實現、教學方法的運用、課程的開設和實施等,最終都要落實到一定的組織形式中,即以何種結構方式組織起來開展活動,并表現為何種時間系列。不同的教學方法手段只用于相應的教學組織形式中,才能發揮其作用。
評價三 課堂教學改革的“成效”:教與學方式的變革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新課程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于是,新課程倡導并提出了學生的三大學習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并由此衍生出新課程的幾種新的教學樣式:對話教學、體驗教學和生成教學。
評價四 課堂教學改革的外顯“標志”:教與學行為的變革
教學行為是教師在課堂生活中展現出來的行為,是教師的職業行為,是教學的核心和實體部分,是構成教學的實體和內容,也是教學系統中最有能動性的部分。教師引導學生在動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切實做到學、做、教互動合一的局面。教師教學行為圍繞教學的全程展開,做到“課堂教學(學中做)──實踐活動(做中學)──內化教學(反思體驗)”。在其課堂教學中,教師完全演變為一個退居“幕后”的“導演”,把原本就屬于學生的課堂“還給”了學生,激勵、幫助、調節、引導學生完成了整個的學習。我們可以看到在課堂上,教師的“又所為和有所不為”,課堂教學既在教師的引導下又不在教師完全的掌控當中,課堂是流動的、情景性,不是預設和管制的。唯有如此,學生除了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外,才能在課堂學習當中體驗學習的方法和過程,體驗與人合作和學習的樂趣、并且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真正實現新課程所倡導的三維課堂教學目標。
在課堂教學改革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的學習行為發生了重要變化:由傳統班級授課制中教師講學生“靜聽”,學生“單兵作戰”,學生是冷冰冰的沒有情感的“學習機器”的現狀改變為學生“團隊合作學習”、“完整的有感情的人、動起來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凸顯,學生成了課堂學習的真正“主人”:絕大部分課堂時間都是學生在積極活動、學習、探究、發現,課堂是在學生作為“整體的人”──有感情參與和智力活動中構建和生成的。“課程即生成,課程即活動”在課堂學習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且,我們看到,學生學習行為轉變的背后,其實蘊含著更為深層次的學習理論的變革:學生的學習理論已經由傳統的“聯結學習理論”──學習就是刺激和反應的聯結,過分強調“強化”,轉向學習的“建構主義理論”,并且整合各種學習理論,取長補短,發揮最大的學習效果。例如在其課堂學習當中,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和小品表演運用了“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充分信任學生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參與的興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同學們自己表演和觀賞他人時,學生就不斷的受到了多種形式的“強化”。學生在理解了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展示,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經驗上“生長”出新的知識,主動的構建自己的知識的過程,這樣的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才是學生真正構建了自己的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