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隨著二期課改的深入推進和發展,從課程改革對教師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提出的要求出發,建立了一系列以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為目標的評價體系。我校在這個大環境的背景下,強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思想、教學態度、教學行為和教學效果的分析與反思并且建立了教研組共同參與的協同參與評價制度。所謂協同參與評價走進課堂是指學科教研組中的所有教師對執教者教學活動的過程評價,所以每次的教研活動,隨堂課、自報課的課后反思和評價都成了教學相互學習,促進發展的載體。作為一名剛參加工作才三年的新教師,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對我的幫助。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要上好一堂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每上好一堂課總會有些許遺憾,遺憾自己的不夠隨機應變,遺憾自己的教案設計不到位,更遺憾自己的……可遺憾并不代表失敗,教師的智慧并不是一蹴而就,靠的是不斷的“實踐——反思——重建”這樣一個循環的過程。有了遺憾才會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內化自己的教學行為,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而這個學期非常有幸,我作為執教者(也就是被評價者)上了一節《荒蕪的花園》的實踐課并參與了整個教學活動的過程評價,覺得收益匪淺,通過這種協同參與的教學活動過程評價機制使我獲得對教學設計能力和對課堂教學能力的提高。
協同參與評價過程:
一、教學設計階段:
在上課前,我們教研組利用一次小組活動的機會,先集體研究了語文新教材第六冊第一單元的單元目標,從而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認知目標:
(1)在閱讀中認識“忌、茵、仆、允、勿、毒”6個生字。
(2)積累“毫無顧忌、帳篷、忘乎所以、仆人、允許、毒蛇、望而卻步、雜草叢生”9個詞語。
2.能力目標:
(1)能根據所給的詞語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2)理解最后一節句子的含義。
3.情感目標:
懂得與別人分享快樂,才會感到更加快樂。
作為被評價者的我希望在這次整節課的協同參與評價過程中被評價的目標就是在教材處理方面是否將本節課的知識難點化解,讓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理解最后一節句子的含義,從而懂得與別人分享快樂,才會感到更加快樂的生活意境。
二、教學實施階段:
懷著忐忑的心情進行了第一次的試教,教研組的老師都根據課前預定的教學三維目標進行了針對性的聽課。
整堂課在上的過程中,自己的感覺就不太好,但是具體是什么,還真說不上來。好在,課后的集體評價過程中,我終于“恍然大悟”。針對本堂課的教學過程,幾個聽課老師共同給了我開出了一張診斷書:
● 字詞教學點太多,顯得有點雜亂(第一次試教)
唐海英:整堂課,就感覺字詞的教學點太多,所以整體感覺有點雜亂。
張崢嶸:對的,課上就一直在看你舉卡片。
我尷尬地笑了笑,但內心還是有同感的。
王穎:在理解“毫無顧忌”這個詞語的時候,沒有必要把解釋打在屏幕上,這樣會割裂你教學板塊的整體性。
唐海英:另外,你通過兩副圖片的對比導入課題時,也進行了大量的詞語教學和積累,在這里沒有什么必要。其實你可以這樣處理——同樣用你想要學生用到的詞語,對兩副圖分別進行說話訓練,這樣既達到了情境導入的目的,同時又多了一個語言訓練點,一舉兩得,不是很好嗎?
他們的一番話使我茅塞頓開,其實我在設計教案的時候也考慮到字詞教學的確過于頻繁,但我又覺得每一個都很有必要,都“舍不得”刪除。而現在一聽大家的建議,才明白在教學中不要“面面俱到”,否則將會導致“該抓的沒抓透,不用花時間的卻在那浪費時間”。
通過第一次試教,組內評價老師對我教學活動的評價,為我指明了教學改進的方向,我也針對教學活動中所產生的問題(我自己認可的問題,見上)又重新修改了教案并于2天后進行了再試教——
第二次試教,組內評價老師又給我提了個很好的建議(我欣然接受)
第二次的試教,我刪去了一些字詞的教學,進而將節約出來的時間放在課文的重點也是難點的教學上。但是在這個難點的教學中,我又碰到了“教學瓶頸”,因為課堂的教學效果并不太理想。
在課文的難點——最后一小節的理解上,我將這一部分設計為學生討論,并且自認為完美。但是在教學時,我發現學生的討論并沒有在我的預設之中。
問題反思:
課堂教學并不是一個教案劇的表演,課前我總是想把教案設計得完美些,讓人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但我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教案老師是可以設計的,但學生你是“設計”不了的,所以在備課的同時要去多備備學生,課前多想想學生的回答。當然,如果在教學過程中真的出現意外那就要靠老師的智慧來應變了,但老師的教育智慧并不是一下子練就的,多進行課堂實踐和反思,多積累教學經驗才能練得這樣的硬功夫的。
教研組中的老師和我一起備了幾個學生討論的答案:
1)貝爾太太不該出這個主意,使一所快樂的花園變成了荒蕪的花園——(其實,花園里除了花草樹木是美麗的風景之外,人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人因為欣賞美景而快樂,風景也因為人的欣賞而更美麗!)
2)貝爾太太太渴望得到人們的感恩和道謝了——(有時候,一個人的付出不一定要回報,或許不求回報的付出才更為高尚,當然,人們也的確太粗心了點。)
3)貝爾太太的孤獨、寂寞是自作自受。——(原先,人們快樂的笑聲沒有了,貝爾太太的內心變得空蕩蕩的,她多幺孤獨、寂寞,她的心靈猶如那荒蕪的花園。但我們對待一位老人要寬容些,不要說得那樣刻薄。)
4)貝爾太太應該和人們一起分享快樂——(有酒大家喝才香,有果子大家吃才甜,有快樂大家一起分享才更有意義。)
有了這些充分的準備,第三次正式上課時,學生們能夠跟著我設計的坡度很好地完成對它的理解,即使有沒有達到點子上的回答,通過我的引導,孩子也能答出我希望的答案。
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夠加強多方交流程度,使個體化的接受學習轉變為群體化的合作學習,則將有助于激活學生的積極思維,增加其學習語文的興趣,并增強在學習過程中的有效參與程度。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對滿足學生心理需要有著積極意思。
協同評價是注重過程的評價機制。在評價前由被評價教師主動提出希望被評價的角度,即課堂觀察點,聽課后大家交流、探討、反思成敗、提出設想、分享經驗。在評價過程中大家注重團隊的和諧和配合,這將有效促進每位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同時我的這節課還參加了徐匯區數學青年教師的教學評比并榮獲一等獎的殊榮。
其實在協同參與評價中,被評價者和評價者的關系是緊密相連的,整個教學活動的評價中雙方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交流,相互配合,協同評價的,并且在在評價的核心問題——價值判斷上能夠取得共識。同樣,這種協同參與評價對評價者(特別是組織者)在活動中的組織溝通能力也得到提升,他們通過評價他人及時了解了教育教學的動態,促使其學習更多的東西這樣才能做到對教學活動評價的科學性、公正性和合理性。
希望協同參與評價機制能真正地走進課堂,在評價中,努力能把學生們教得更好;在評價中,努力使自己更進一步。因為這種人人參與、角色互換、相互制約的協同性評價網絡能使每位教師的能力都得到鍛煉,同時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真的是受益非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