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方式有很多種,父母們卻選擇最粗暴的那一個?!?/p>
前不久,知乎上的一個帖子,引起了120萬人圍觀熱議。
一名高中女生搬往新家時,發現房間里有一個監控攝像頭。
安裝它的人,正是自己的父母。
理由非常簡單:“出于安防考慮?!?/p>
《楚天都市報》抽樣調查發現,422個家庭里,有33個家庭的孩子,被這樣的“眼睛”24小時盯視。這一邊,孩子們怨憤不已。
另一邊,父母們卻理由充分:“怕你出現危險”“監督你的學習”……“哪怕方式有些不妥,做父母的,總不會害你?!?/p>
“我是你什么人?怎么不能監控你?”
“我再也不想在那個門眼里,看到你的眼睛了?!?/p>
很難相信,這句話出于一個初中男孩的口中,而不是一部恐怖片的臺詞。
男孩李錦沅在一次和媽媽的爭吵后,發現自己臥室的門把手不見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拳頭大小,黑黝黝的窟窿。
有時候,客廳的燈突然熄滅,男孩下意識地回過頭看。
猛然發現那個窟窿后面,有一只眼睛盯視著自己。
那是媽媽的眼睛。她卸下了門把手,就是為了看兒子是不是在偷玩、有沒有認真學習……孩子請求媽媽,把那個門眼堵上。
“我再也不想在那個門眼里,看到你的眼睛了?!?/p>
媽媽答應之前,先提出了兩個條件?!耙?、你的房門不能上鎖;二、你不能在里面搞小動作?!?/p>
“門后的眼睛”,可以消失。只不過,它要換成不上鎖的房門、隨時進出的影子……必須在這幾項中選擇其一。
“每個人都有隱私權”??煞旁诟改该媲?,這一規則似乎就失效了。日記、信件、手機消息……很多父母想拆就拆、想看就看。孩子不僅要像做了虧心事一樣躲躲藏藏,還不能“叫屈”。
南京市江北新區,一位14歲的男孩報警,舉報父親在房間安攝像頭監視自己。
爸爸欲裝監控兒子報警 / 我們視頻
警察趕來后,父親反而非常生氣:
'你有多少隱私?”
“我是你什么人?怎么不可以監控你?”
他背著手,一一細數自己的“苦衷”:
兒子沉迷游戲,疏于學習,自己又長年在外做生意,無暇照看。
眼下只有這個方法,才能督促他學習。
至于方式,確實“極端”了點,但也無可厚非。
畢竟,“小小年紀,有什么隱私?”
美國心理學家薩巴瑞,曾提到一個 “自負感”的概念。
很多父母的愛,看似毫無保留。
實際上,卻暗含輕視。
他們以一種“自負”的姿態,把自己的意愿強塞入孩子的人生中。
恰如安裝監控的這些父母,看起來,處處為了孩子好。
實際上,孩子的真實感受,很少被顧及。
“我知道你愛我,但我不快樂”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p>
訪談節目《不好說特想聽》中,27歲的男嘉賓天天自曝,只有站在家里狹窄的走廊中,他才會擁有安全感。
因為,除了那里之外,他的臥室、廚房……都被父母安裝了攝像頭。
從小,他就生活在這“透明”的世界中。
門鎖被父母拆掉,他們可以隨時進出房間;
手機密碼被破譯,聊天記錄等私密信息被一覽無余;
更不必說日記信件等,幾乎每頁都有被翻過的痕跡。
《不好說特想聽》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天天,直言自己“活得像傀儡一樣”。
沙發、電視……他用的都是舊的,因為怕被父母罵“有錢沒地方花”。
工作、生活……無論何時,他都戴著一層厚厚的面具。
外人面前,他小心翼翼。
回到家里,還要偽裝成母親喜歡的樣子。
當母親主動和他溝通:“你覺得我愛你嗎?”天天的第一反應,是低頭沉默。
“我知道父母很愛我,但從沒有哪一刻覺得這份愛是溫暖的?!?/p>
社會心理學家斯凱勒·霍克教授提出:“隱私,是發展出獨立人格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甚至可以說是一個關鍵因素。
青春期的孩子發展出自己的人格,學會自我表達,都是需要個人空間的。”
“私人空間被侵犯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焦慮、沮喪和自閉等心理問題?!?/p>
某社交平臺上,有孩子控訴,父母把自己當賊一樣看管,自尊全無。
“爸媽看我就像看賊” / 525心理網
有孩子抱怨,因為父母無孔不入的窺探,自己變得多疑敏感,遇事悲觀。
微博網友
還有研究發現,被父母盯得越緊的孩子,越會琢磨如何藏好自己的隱私,直到下一次父母無法發現為止。
父母管束得越緊,孩子反而愈發叛逆——爭吵、哭鬧、離家出走……
父母在客廳安監控監督學習,14歲少年怒而離家出走/時間視頻
父母們使盡渾身解數,希望將孩子塑造地更好一點。
可粗暴蠻橫的方式,卻將孩子越推越遠。
做父母,是一個“技術活”
華少在《我們長大了》中提到:“教育小孩時,不要因為動機的合法性,就忽略途徑的正確性。”
做父母,是一個“技術活”。
即使出發點是好的,也要注意方式的選擇。
建立雙向信任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對隱私權的重視,超過他一生中的任何一個時期。
這時候,他們的隱私,多半與“自尊”相聯系。
如果能在此時,幫助孩子建立起私人空間,往往有助于他們的成長,和親子關系的發展。
動畫片《小豬佩奇》中,豬媽媽給佩奇做了一個“秘密盒子”,讓佩奇盛放自己的秘密。
佩奇好奇地問媽媽:“我要放什么東西進去?”
媽媽微笑著回答:“你來決定放什么,這是你的秘密盒子,不要告訴我?!?/p>
豬媽媽送給佩奇“秘密盒子” / 《小豬佩奇》
“當兒童不愿將某些感覺告訴父母或者其他家里人時,他們會第一次體會到秘密神奇的分割力?!?/p>
接過“秘密盒子”,佩奇興奮地手舞足蹈,雀躍不已。
最后,還主動和家人們分享了自己的秘密。
接過“秘密盒子”,佩奇高興得手舞足蹈 / 《小豬佩奇》
“父母在尊重孩子隱私的同時,也教會了孩子信任。”
一次采訪中,黃磊表示,女兒的日記經常不上鎖,就明明白白地擱在桌上。
可即便這樣,他也從來沒看過。
“哪個少女沒有秘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秘密,這些秘密是孩子內心最寶貴的財富。”
信任,從來不是單向的。
教育孩子,更像是一個種樹的過程。
想要獲得孩子的信賴,首先就要種下尊重的種子。
用平等的態度溝通楊紅櫻曾說,“只有真正地蹲下來用孩子同樣的視角,傾聽他們的內心,尊重他們的個性,家長的教育理想才不會僅僅是成人世界的自言自語?!?/p>
站在父母的角度,難免“想當然”:
“小孩子懂什么?”
“我再不插手,孩子就會走彎路。”
一旦換成孩子的視角,才會發現,父母很多時候只是蠻橫地給予,孩子真正需要的,少之又少。
“父母必須把孩子當做一個'人’來平等對待,而不是當做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著名作家劉墉在《劉墉談親子關系與溝通》一書中,分享了自己與兒子相處的經驗。
每次兒子犯錯時,劉墉都會訓斥他,但訓完之后,又會把話語權交給對方:“OK!老爸說完了,現在輪到你了。”
這樣一來,如果孩子想要反駁,就首先要認真聽爸爸的建議。
哪怕最后,兒子真的駁倒了爸爸,他們的距離,也會就此拉近。
兒子邀請劉墉一起去巴厘島度假 / 微博@劉墉
在書中,劉墉歸結自己的心得:“在一段和諧的親子關系中,父母的話,孩子樂于聽;孩子的話,父母懂得聽。”
“有效的溝通勝過窺探?!?/p>
想要孩子聽得進建議,放下姿態的溝通,總會比“高高在上”的效果要好。
前段時間,網絡上悄悄興起一個名詞——“隱形懶惰父母”。
指的是那些花費大量時間、金錢,積極往返于各大教育機構,卻疏于與孩子溝通的父母。
表面上,他們為孩子操碎了心。
實際上,他們只是用錢,堆出了一條幻想中的捷徑,指望用這條捷徑彌補自己的缺位。
“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教訓孩子、命令孩子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是在教育?!?/p>
說到底,監控也好,偷看日記也罷,其實都是一種“偷懶”的教育方式。
看起來“不得已”,其實恰恰是不舍得花時間,走近孩子的內心。
心理學家霍克教授說,“知道孩子正在經歷什么的最佳方式,是讓他們自己告訴你?!本痈吲R下的命令,換不來心悅誠服的聽從。
通往孩子內心世界的鑰匙,只有他們自己才能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