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宰相劉羅鍋》,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映像,并且讓我們了解到了清朝時期的一位清官,體仁閣大學士劉墉。
首先,劉墉是一個官宦子弟,山東諸城人,在當地是名門望族,其父親劉統勛官至軍機大臣。而劉墉本人有十分具有才學。且深諳官場之道。因此劉墉深得其父親劉統勛的真傳和遺風。為官剛正清廉,深得百姓的愛戴。
劉墉早年便步入仕途,官宦之家書香門第的家風和先輩留下的政治財富和政治遺產,加上劉墉多年的宦海沉浮以及自身所具有的才氣。使得劉墉的一生雖起起落落,但是終究還是在官場之中成為了一棵常青樹。并且深得乾隆皇帝的信任,做了左都御史。后來劉墉升遷為直隸總督、禮部尚書,并且兼具國子監等職務。
相傳,十分懂得帝王之術的乾隆皇帝,對于臣子們十分的寬容,而且十分享受和臣子們之間的樂趣。相傳有一次,乾隆皇帝在寵臣和珅的建議下,想要給劉墉出個難題,試探一下劉墉的才學和隨機應變的能力。
乾隆皇帝把劉墉叫到皇宮之中,再聊完了正事之后,跟劉墉聊起來,乾隆皇帝說:“朕今年45歲,我屬馬,劉愛卿屬什么吶?”,劉墉思考平片刻;回答道:“臣今年也45歲,我屬驢。”乾隆皇帝問道:“既然愛卿和我同歲,為何是屬驢?而且十二生肖中有驢這種動物嗎?”劉墉一邊笑著一邊回答:“回稟萬歲爺,臣真敢跟皇上您同一個屬相,臣雖與萬歲爺同歲,但是卻卑微丑陋許多,自然萬歲爺是駿馬,臣是小毛驢。而且臣還正好住在北京驢市胡同。”
這是一個段子,或者說是民間故事,當不得真,但也有些諷刺。劉墉出生于1719年,而乾隆是1711年,劉墉小乾隆八歲,為什么他敢說同歲?是同歲為何屬相不同?
拍馬屁,千穿萬穿,馬屁不穿。乾隆一朝無名臣,只有圣主,乾隆是極為自大的,志得意滿,他需要的是忠心辦事而唯他是瞻的奴才。劉墉為漢臣,比不上出生滿洲正紅旗的和珅,該進該退,生死一線。伴君如伴虎!
而劉墉并非羅鍋,家父名臣劉統勛,家族世代為官,名門望族,他也是進士出生,怎會是羅鍋呢?嘉慶皇帝曾稱年邁的劉墉為“劉駝子”,加上他一米九高個子,伏案用功讀書,難所彎腰駝背。
在劇中,劉墉幾分智慧,幾分狡黠,真是深諳官場之道。歷史上也是!他是猶如‘羅鍋’形象,背彎人不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