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CCI是意大利奢侈品牌,始于家族企業。以“身份與財富之象征”品牌形象成為富有的上流社會的消費寵兒,一向被商界人士垂青,時尚之余不失高雅。現在是意大利最大的時裝集團。
第一代掌門人是品牌創立者,他的長子成為第二代掌門人,并把家族企業發揚光大,GUCCI成為身份與財富的象征。
但到第三代掌門人莫里吉奧,家族就被迫退出家族企業,1993年,莫里吉奧以1.2億美元現金完全退出古馳,家族與用家族姓氏命名的這一奢侈品牌再無相干。
后來,莫里吉奧因生活放縱,迅速敗光家產,婚姻失敗,并被妻子雇人槍殺。家族不僅失去了家族企業,傳承也就此終結。
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國最顯赫的家族之一,現在已經是第六代了,依然如日中天。
在今天的美國,要完全躲避這個家族的影響幾乎是不可能的。
老約翰去世后,兒子小約翰繼承了大量的財富,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后來,為了改變這種局面,一方面,小約翰選擇了以信托的形式,將財富傳承給后代;另一方面,他將家族財富拿出來徹底從事慈善事業。
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洛克菲勒家族,仍在續寫著輝煌的歷史,洛克菲勒的后代們沒有整天躲在房間里計劃如何守住自己的財富,而是積極地參與文化、衛生與慈善事業,讓整個社會分享他們的財富。
(洛克菲勒家族照片)
兩家巨頭公司,在家族傳承上有著全然不同的結果,除了對權利和金錢的運用,更多的是關于家族文化的傳承。
洛克菲勒雖然聚斂了巨額財富,但家族里人的生活卻非常儉樸。家族子女在出生時,雖已有億萬財產,可孩子們每周只能得到很少的零用錢,同時每人還必須準備一個小賬本,記錄開銷,通過這種日常的方式把金錢觀念傳遞給孩子。不難看出,家族文化傳承的關鍵是注重對孩子的財商教育。
著名教育學者曾說:“教育孩子,給錢是下策,給能力是中策,給思維理念才是上策。”
“一般家庭告訴孩子,要通過勞動賺錢;而富豪教育孩子,要通過解決問題賺錢”這句話來自Steve Siebold。他調查了1200多位西方頂級富豪的家庭生活之后,寫了《富人是怎么想的》,得出這個結論。
事實表明,那些創造性為他人解決問題的人,往往是創造財富的人。
在美國,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奮與金錢的關系,把理財教育稱之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對于兒童理財教育的要求是:3歲能辨認硬幣和紙幣,6歲具有“自己的錢”的意識。
理財教育是生存教育的一部分。美國學校也重視“錢”的教育,認為這是把孩子從“象牙塔”中“請”回到社會現實中來。
在美國學校里,你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景象:同學們自由組合組成各種各樣的公司,在同學、老師間做生意,看誰能賺更多的錢。孩子們的“公司”或是白手起家,或是自籌資金。或者,讓幾個班的孩子組成一個“工貿”性質的公司。孩子們各有自己的角色,有當工人的、有當設計人員的、有當管理人員的。公司內部用假錢流通,把個人的工作角色同報酬聯系起來。學校里還會舉辦真正的“拍賣會”,學生以自己的成績換算成拍賣的資金,拍賣物都是孩子聯系各個贊助公司得來的。
學會了創造財富還要教育孩子做好投資,善于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價值,做好投資。通過生活中的點滴知識傳達給孩子,例如告訴孩子為什么付出同樣勞動,有人把1元變成了100元,而有人只有1元?什么東西是值得投資的?
教育不是學術傳遞,而是建立在對世界充分認知的基礎上。
家族財富決定孩子的基礎,而財商的教育決定家族財富能傳承多久。除了日常的財商教育,許多家族企業的后人在十幾歲或是更小的時候就開始接受股票、基金等財富管理的實踐。
給孩子買玩具,不如讓他們創造財富自己買!
理財的觀念,從娃娃抓起。否則,家族留下的再多財富,也會很快揮霍而盡。
我是秦皇島的、小員外,一位網貸投資人,垂直P2P,延伸到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