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過一個故事,上天造人的時候,捏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但靈魂只有一半,另一半或在一個人身上,或在一門藝術上,叫靈魂伴侶。
然而有的人天生不需要伴侶,而僅僅一個靈魂的歸宿,比如弘一法師之于佛門。
現在也有一個人找到了她的靈魂歸宿,王五之。
五之,藏企迦入聯合創始人,一個設計師,也是博物館策展人,北京女孩。1981年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從小學藝術、讀設計、定居巴黎。但在21歲去了藏地后,一切都變了。
2002交通還不便利,從成都乘大巴,顛簸兩天兩夜,又走山路,最后搭上藏族人的順風車,五之才到了目的地。
一到雪域,有神奇的光線,和成群的牦牛在雪白的群山間行走,就像一道墨印在茫茫天地移動,五之說,第一次看到草原,她就留下了眼淚,但不知道為什么。
2005年,沿著偏遠的喜馬拉雅,五之去到更深的高原,車走了幾天都看不到樹,但盡頭的山谷還是藏著綠洲。喜馬拉雅山民繞著土舍生活,一位80多歲的喇嘛住在巖壁上的寺廟中。
她才反應過來,這是一種純粹。極凈的光線,純凈的生活,而他們“看似一無所有,卻也一無所求。”
對五之而言,與藏地相遇,讓找到了她的歸宿:“我把靈魂的一部分永遠的留在了這里。”
從藏地回來,之后的幾年時間,五之每年都入藏,與藏地牧人一起體驗游牧的生活。高原,就像五之的第二個故鄉。
然而去的次數越多,了解得越深,吸引的她不再是藏地風光,而是草原上最后的游牧人。
牧人每天清早起來擠牛奶、撿牛糞,過著自給自足與世無爭的生活。但游牧生活也充滿著艱辛,牧人需要應對暴風雪的災害、在某些牧區還存在著狼群的侵擾和棕熊的入侵。
牧人的牦牛是他們的財富,一旦有家人生病,有時需要售賣大部分牦牛換取治療的費用。牧場遼闊,上學往往是幾十公里以上的路程,牧場孩子的教育成為牧人最艱難的抉擇,許多牧人因此搬離草原,到城鎮過上了定居生活,現在草原上已經很少能看得見黑帳篷了。
黑帳篷是傳統牧人的家。游牧先民用牦牛毛編織,做出了防雨御寒的黑帳篷。夜晚可以打開小天窗看星星;雨雪天就把小天窗放下,又能遮風蔽雪。
只是隨著牧人離開,慢慢地也就沒有人會做了。除了編織的技藝,藏地的其他手工藝,彩繪著吉祥八寶與雪域瑞獸的藏式家具、黑陶、藏裝、藏靴、首飾,也越少有人繼續傳承下去。
也許有人會問,留住傳統手藝真的很重要嗎?
這不是一個好回答的問題,但是史學家錢穆曾說過:“現在的人只知道革新,卻不知道革新要‘知舊’。”沒有傳統手藝,又怎么會有新手藝,又怎么會有今天。
在五之心里,復興傳統工藝,不是希望牧人們生活在沒有電燈的黑帳篷中,過原始生活,而是希望在古老文化消失之前,用新的方式讓它們傳承下去。
怎么樣才能讓牧人有選擇性地留在家鄉?又怎么樣才能留住藏地手藝?
德格麥宿是藏地的手工藝之鄉,2010年五之結識了藏傳手藝保護項目—藏藝通的噶布老師。藏藝通需要設計師志愿者,五之很快就投入進去。
麥宿地區傳承著十幾種藏地手藝,黑陶、編織、縫紉、金銀加工、鍛造、鑄銅、木雕......已去世的扎西多杰老師是麥宿最有名的金銀加工和佛像鑄造手藝人之一。
在特殊時期曾經的麥宿捕獵嚴重,為保護野生動物,扎西多杰承諾只要放棄盜獵便愿意無償教授金銀加工手藝。
扎西多杰老師一番努力,讓脆弱的自然生態得到喘息的機會,這項即將失去的藏族傳統手藝也得以傳承,七年后捕獵現象也基本消失。
讓老手藝人把技藝傳授給年輕人,既讓他們有選擇性的留在家鄉,又能有一份收入,于是在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的支持下,五之又與紡織專家邢振,設計師木木,曲咪娜共同發起了三江源設計師聯盟的項目。
牧區的手工藝培訓并不順利,面臨著很多現實的困境,很多人會用挖蟲草和打工的工資對比手工的收入,畢竟每年的蟲草是牧人的主要收入來源。
還有一些牧人對自身不那么自信,也不相信傳統的游牧手工也可以帶來收入。可五之和團隊并沒有放棄,她們不斷向牧人介紹設計的價值,反而更注重他們原生文化的價值。一些成熟的手工藝人也會參與到設計當中,牧人的設計生動而大膽。
▲ 子烏裁縫師澤仁拉姆的雙手
就像作家馬麗華在她的《西行阿里》中寫道:“西藏本身并不具備很多,除了石頭和雪, 但通過對它的凝視,它給予的一瞥便可成為無限。
在藏地,需要關注的不僅僅手藝,恢復本土人對自身文化的自信,往往比培訓本身更有價值。
守護的也不再僅僅是手藝,還有對文化的自信,對美的凝視。
▲ 鄂木措合作社的孩子
多年努力,牧人們用雙手為自己帶來了訂單,有尊嚴地工作。一些社區的手工藝產品也走了出去,不斷被更多人喜歡。
很多人說五之在幫助藏族人,可是她卻說:“每一次去藏地,當地百姓教給我的,給我內心帶來的觸動,遠遠比我給予他們的多。”
藏地生活的人們,隨草原游牧,生活艱苦,但牧人始終用堅定的眼神回望草原,用純凈的笑臉融化著我們的內心,始終飽含著一份希望。
或許這就是我們為藏地生活信仰,為藏地藝術著迷的理由吧。
我想這或許也是五之堅持18年不間斷地傾注藏地手藝的理由。就像采訪中她曾對我們:“我們不是一個人,而是千千萬萬。”
有人說,時代發展,注定會有新事物出現,替代舊事物。在物道君看來,沒有知舊,何談創新。而快速發展是會忽略傳統手藝,但正是如此才需要我們去關注。
這一次我們走在藏地上,我們相信,關注的人多一點,保護傳統手藝就會順一點,容易一點,它們消逝的時間就會慢一點。
這是物道藏地美學·極凈之路第二期,我們下周再見!
文字為物道原創,圖片由王五之授權提供,轉載請聯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