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成為一個守“規矩”的孩子,讓家長成為一個懂“規矩”的家長,這是我們推出本篇博文的初衷。
原因篇
孩子不守規矩的原因
不是孩子不懂規矩,是他受到太多自身的局限。當孩子出現耍賴,不聽話的情形時,背后一定有其動機與原因,因此不可只是一味地責罵孩子不守“規矩”的行為。
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開始擁有自己的主見與想法,但卻尚未學會管理自己,因此面對大人的規定而有所意見或者不滿時,礙于表達的不完整,或者是不懂得如何說明,便會以反抗、不聽話的表現,作為另一種形式的表達。
孩子還沒有時間感和空間感
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理解時間的概念是一件公認的難事。也許你告訴他“停下來”,他還能理解。但是如果你對他說“等一會”,那就太為難他了。你必須先要讓他知道“一會”究竟是個什么概念。
頑童心理在作怪
有時侯孩子喜歡破壞規矩,只是想和你開個玩笑,看看你吃驚甚至憤怒的表情。比如,孩子剛剛學會開電視開關的時候,他會對此事很感興趣,會一直反復地開、關電視。如果你在這個時候表情嚴肅地要求他停下來,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為他已經從你的態度中得到一個新的游戲:只要我去觸摸電視,爸爸臉上就會出現好玩的表情,還會和我說(即使你說的是個“不”字,我也喜歡)。
作為引人關注的手段
當寶寶乖巧聽話時,父母可能因其他忙碌的事情而忽略對于孩子的關心,因此當孩子發現耍賴,不聽話時,可以得到父母或長輩的更多關注時,就可能一反常態出現野蠻不講理的舉動,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曾因“耍賴“嘗到甜頭
孩子因不聽話而受到斥責時,最常見的表現就是藉由“哭鬧”來耍賴,家長若因心疼或者是管教方便,而答應孩子的要求以求停止其哭鬧的行為,便會讓孩子建立錯誤的價值觀,認為只要哭鬧就有糖吃,此后一遇到類似的情形,便學會沿用這套壞習慣。
調查篇
受父母關注的十項家規
許多父母都喜歡給孩子立規矩,本內容通過對100位5至13歲孩子父母的抽樣調查,發現以下十項家規得到父母們的普遍關注:
排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本次調查還涉及到父母對家規訂立的普遍看法,以及他們為孩子訂立家規時的一些常規做法,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家長在對孩子行為習慣培養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
父母在設立家規時:
★
★
父母在執行家規時:
★
★
★
調查顯示:
目前,家長對于培養孩子的衛生、飲食、安全等生活習慣方面都非常重視,對孩子的文明禮貌教育、道德習慣、學習習慣、勞動習慣以及性格養成等方面的培養有不同程度的關注。
家長在執行家規的過程中,存在態度不明確、方法不得當、對孩子心理不夠了解、自己缺乏以身作則等諸多方面的問題。
對策篇
孩子不守規矩怎么辦
提倡給孩子“自由”,并不等于放棄培育孩子成長所需的規則和標準。有些時候,父母還是應該以堅定的態度給孩子指明“對”與“錯”的界限。
當兒子為玩具爭吵
前兩天,濤濤爸爸為兒子買了一臺游戲機,當堂哥來家作客時,濤濤得意地拿出自己心愛的游戲機給堂哥玩??蓻]過多久,兩人就為該輪到誰玩而爭吵不休。濤濤媽媽趕緊找出一件也是不久前買的電子玩具,讓他們各玩各的。
專家點評:可這不是個好辦法。正確的做法是:把游戲機沒收,然后告訴他們,除非學會分享,否則就不再給他們玩了。因為此時正是教孩子與同伴分享的最好機會。分享是孩子們要學到的道德品質之一。所以不妨把每一次孩子間的沖突當作一次教育的機會,讓孩子通過自己摸索出來的分享方式來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當女兒在聚餐時挑食
“五一”長假里,敏敏媽媽接到老同學聚會的邀請,大家約好帶上各自的孩子共進午餐。所有的人都同意在一家餐館用餐??墒敲裘魦寢屝睦锩靼?,6歲的女兒吃東西很挑剔,她從來不吃那些她不熟悉的或者看上去有些奇怪的食物。敏敏媽媽不禁犯愁:是自己先去買一份孩子喜歡吃的炸雞漢堡帶在身上,午餐時給女兒吃呢?還是不遷就,就讓挑剔的女兒嘗嘗新口味呢?結果,敏敏媽媽選擇了后者。
專家點評:這個選擇是正確的。讓孩子嘗嘗她不想吃的東西并不過分,實際上,孩子少吃一頓飯不是多么大不了的事。相反,如果父母過于關注孩子到底吃什么、吃沒吃等問題,反而會使問題復雜化。大多時候,孩子的情緒是受父母影響的,如果大家都高高興興地享受美好的時光,孩子自然也就不會在乎其他。
當女兒外出游玩后不肯回家
曉曉父母周末帶女兒去游樂園玩,臨出門前,他們與4歲的曉曉約定,玩兩個小時后就得回家,否則就會使前來的叔叔阿姨等在家門外。曉曉聽后一口答應,。但當約定的時候到了,女兒卻死活不愿意上車回家。曉曉父母最后只得答應,如果曉曉按時回家的話,就送給她一個玩具,女兒這才同意。
專家點評:正確的做法是,把女兒抱上車回家。既然你的孩子已經承諾“兩小時后回家”,就該這樣做到。當然,比較理想的方法是,提前5分鐘就提醒孩子,一次次的交換條件只會助長孩子的不良習慣。
當晚飯孩子鬧著要吃零食
快要吃飯了,3歲的東東卻吵著鬧著要吃動物餅干。媽媽不想因為飯前吃零食而影響兒子吃正餐,于是便估計一下東東的饑餓程度,對兒子說,如果你能安靜下了,就給你兩塊餅干吃。
專家點評:的確,孩子的哭鬧是可以發揮作用。但是,作為媽媽有沒有想過,只要孩子一哭鬧,你就把他想要的東西給他,或者做些什么事情去哄他的話,這無異于鼓勵壞行為。所以,最好的策略就是做一次深呼吸,對他這種糾纏說“不”。
專家總結:
很多情況下,父母希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能讓孩子高興,但是作為父母必須清楚,做為家長,你們的態度和標準將影響到你的孩子能否成為一個明辨是非的人,所以,你必須做一些孩子不愿意接受的決定。
專家支招:如何為孩子立規矩
為孩子立規矩,愈早愈好
在孩子學習新的行為的過程中,往往會做出一些不當的行為,令家長局的煩惱及覺得需要作出懲罰。事實上,作為管教者,“管”及“教”同樣重要,以往支持“開放”及“任由孩子自然發揮”的美國家庭及學者,也紛紛重回探索“規矩”在管教上的重要意義。
首先家長要明白:
★
★
★
★
★
★
家長訂立規矩,須留意以下幾點:
以愛為基礎:家長在訂規矩時,必須以愛為基礎,當孩子體會到家長的關愛時,自然會更樂意接受家長所訂立的行為規范。
配合孩子的發展:家長所訂的規矩,必須要配合孩子的能力和發展階段,切忌要求過多及過高。
違規后果:制定規矩時,必須同時與孩子制定違規后他相應要承擔的后果,例如:以哭要挾家長買玩具的后果,就要立刻取消他與家長外出活動的權利。
簡潔及明確:所訂的規矩,必須簡潔及明確,讓孩子清楚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例如告訴孩子:“發脾氣時可以打枕頭,但不可以打人(包括父母)及摔東西?!?/span>
★
★
講得出,做得到:規矩訂定后,家長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必須立場堅定,切實執行。講得出,做得到,如果家長自知不能緊守原則的話,或是不能實行的,就不要訂了。
規矩清楚,賞罰分明:如果孩子的不當行為不會影響他人,父母應不予以理會;而不當行為停止時,便應立刻嘉許孩子。但如果這不當行為會影響他人或造成嚴重后果,父母應命令孩子立刻停止,并予以懲罰。
不斷調整:家長要因應孩子的成長而不斷調整所訂的規矩,如果孩子表現出的自控哪里較大,可以讓他有較大的自主空間,讓他更能從中建立自控的反射功能。
給孩子立規矩,信號需明確
說起來,規矩就是規則。我們的社會需要規則,如果沒有規則,我們很難想象這個世界會是什么樣。給孩子訂立規矩,道理也一樣;不給孩子訂規矩,受害的不僅是父母,更殃及孩子本身。孩子需要理解他們周圍世界的規則。他們需要知道別人對他們的期待,他們需要知道和別人怎么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