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高的朋友們都知道自我監測血糖很重要,血糖監測的結果可以幫助自己了解目前血糖的客觀情況,相應地調整飲食和運動量,醫生診治時也可以根據監測結果相應地調整藥物。
但是,你真的知道怎么正確監測血糖嗎?
不少人是想起來才測一下,而有的朋友雖然自制力很好,堅持定期測血糖水平,但是卻看不懂監測結果,這么一來,監測完全失去了意義。
今天我們就祭出一篇非常長長長長長長長的文章,從監測時間、監測頻率、監測工具、監測結果分析等方面,說說監測血糖的那些事兒,手把手教大家怎么將血糖監測的作用發揮到最大。
另外,我們還給大家精心準備了一份血糖監測表,助您事半功倍控血糖,心急的讀者直接跳到文末看領取方法就可以啦。
溫馨提示:
本文只討論2型糖尿病,不涉及1型糖尿病,文中的“糖尿病”一詞均指2型糖尿病。
怎么監測
自我血糖監測(SMBG)、糖化血紅蛋白(HbA1c)等都是常見的血糖監測手段,HbA1c能反應過去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但是存在延遲效應。
自我血糖監測跟HbA1c不一樣,可以反映血糖的波動情況和控制水平,幫助調整血糖達標和減低低血糖風險,而且在家就可以做,不需要去醫院。
適宜人群
自我血糖監測適用于所有糖尿病患者,以下糖尿病患者更是應該經常監測血糖。
“正規監測”的頻率
這里說的“正規監測”,是指一天之內監測7次血糖,即三餐前血糖+三餐后血糖+睡前血糖。
對于糖尿病患者,無論是否用口服降糖藥,還是用胰島素治療,當血糖未達標時,每周至少要正規監測1次。
口服降糖藥且血糖已經達標的患者,生活規律、沒有特殊情況的話,最好每2周正規監測一天7次血糖,如果真的做不到,也至少要測1天4次血糖(即早餐前血糖+三餐后2小時的血糖)。
用胰島素治療且血糖已經達標的患者,生活規律、沒有特殊情況的話,每1-2周正規監測一天7次血糖。
每年應該在醫生的幫助下,檢查1~2次自我血糖監測技術和校準血糖儀,尤其是自我監測結果與HbA1c或臨床情況不符的時候。
除了血糖之外,還要記錄每天怎么吃飯、怎么用藥、有沒有出現特殊情況,這樣才能更客觀分析哪些事情造成血糖升高,哪些事情可以降低血糖,至于應該怎么記錄,我們已經將其形成模板加入到血糖監測表中,下載后直接照著填就可以。
監測時間
通常來說,血糖監測有8個時間點:三餐前血糖、三餐后2小時血糖、睡前血糖和夜間血糖。
老年患者或者未知原因空腹血糖高的患者,要測夜間血糖(一般為凌晨3點的血糖),看有沒有夜間低血糖,防止發生意外。
(1)餐前血糖監測:適用于注射基礎、餐時或預混胰島素的患者。當血糖水平很高時應首先關注空腹血糖水平。在其他降糖治療有低血糖風險時(用胰島素促泌劑治療且血糖控制良好者)也應測定餐前血糖。
(2)餐后血糖監測:適用于注射餐時胰島素的患者和采用飲食控制和運動控制血糖者。在其空腹血糖和餐前血糖已獲良好控制但HbA1c仍不能達標者可通過檢測餐后血糖來指導針對餐后高血糖的治療。
(3)睡前血糖監測:適用于注射胰島素的患者,特別是晚餐前注射胰島素的患者。
(4)夜間血糖監測:用于了解有無夜間低血糖,特別在出現了不可解釋的空腹高血糖時應監測夜間血糖。
(5)出現低血糖癥狀或懷疑低血糖時應及時監測血糖。
(6)劇烈運動前后宜監測血糖。
監測方案
首先給大家提個醒,無論哪種方案,最重要的是保持規律的監測,不能沒有癥狀就不監測。
此外,只測空腹血糖或者餐后血糖都不夠,而且現在在家測血糖也很方便,實時監測餐前餐后血糖也沒有那么困難。
以下是《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薦的監測方案,最終的具體方案還是要根據實際病情制定。
(1)因血糖控制非常差或病情危重而住院治療的患者,應該每天監測4~7次血糖或根據治療需要監測血糖,直到血糖得到控制。
(2)采用生活方式干預控制糖尿病的患者,可以根據需要有目的地通過血糖監測了解飲食控制和運動對血糖的影響來調整飲食和運動。
(3)使用口服降糖藥的患者,可以每周監測2~4次空腹或餐后血糖,或在就診前一周內連續監測3天,每天監測7次血糖(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和睡前)。
(4)使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可以根據胰島素治療方案進行相應的血糖監測:
1)使用基礎胰島素的患者應該監測空腹血糖,根據空腹血糖調整睡前胰島素的劑量。
2)使用預混胰島素者應監測空腹和晚餐前血糖,根據空腹血糖調整晚餐前胰島素劑量,根據晚餐前血糖調整早餐前胰島素劑量。
3)使用餐時胰島素者應監測餐后血糖或餐前血糖,并根據餐后血糖和下一餐前血糖調整上一餐前的胰島素劑量。
(5)雖然自我血糖監測是最理想的血糖監測手段,但有時受條件所限無法測血糖時,也可以采用尿糖測定來進行自我監測。
尿糖的控制目標是任何時間尿糖均為陰性,但是尿糖監測對發現低血糖沒有幫助。
特殊情況下,如腎糖閾增高(如老年人、長期血糖水平較高的患者)或降低(妊娠)時,尿糖監測對治療的指導作用意義不大。
怎么記錄監測結果
監測血糖時一定要準備一個血糖值記錄冊,記下每次的測量數值,去醫院復診時給醫生參考,這樣就不會出現偶爾去醫院測個血糖結果血糖值偏高,誤導醫生根據這一次結果就增減了藥量。
科學的血糖監測記錄冊長什么樣呢?最好得有血糖值、降糖藥物服用情況、胰島素使用情況、飲食安排等等記錄項,下面是示例。
血糖監測記錄表示范(用口服降糖藥治療)
血糖監測記錄表示范(用胰島素治療)
想要下載的可以直接跳到文末,我們提供了Excel版本和PDF版本,前者可以自己編輯修改,后者可以直接用A4紙打印出來,貼在墻上或夾在記事本中隨身攜帶,方便記錄每次的監測結果。
監測工具的選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監測工具選的不好,再詳細的監測方案、再規律的監測安排、再完整的監測記錄都是白搭,因為測出來的根本不準嘛!
自我血糖監測最常用的工具是便攜式血糖儀,但是如果條件所限不能檢測血糖,尿糖的檢測包括尿糖定量檢測也是可以接受的。
便攜式血糖儀
醫院臨床診斷檢測的是靜脈血漿血糖,便攜式血糖儀一般檢測的是指尖毛細血管中的全血,血液成分完整,紅細胞、血小板等等都沒分離,所以檢測出來的值會有一定差異,需要定期校正血糖儀避免血糖檢測結果出現偏差。
選購便攜式血糖儀要看6個點:
至于血糖儀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說明書上都有,請仔細閱讀認真遵守。
尿糖檢測
血糖要達到一定高度才會從尿中漏出,一般血糖要超過10mmol/L,才會出現尿糖,只要不超過這個水平,就是陰性。
但是,腎糖閾增高(如老年人、長期血糖水平較高的患者)或降低(妊娠)時,尿糖監測就不大準了。
案例分析
說了那么多不如實踐一把,下面是一位老年糖友進行的血糖監測案例,我們將重點分析其中一天的正規監測,考慮到年紀較大,除了三餐前血糖、三餐后血糖、睡前血糖,還加測了凌晨3點的血糖。
糖友簡介
年齡:70 歲
病史:8 年糖尿病,3年冠心病:PCI,血壓血脂偏高,偶爾出現低血糖,曾經因為低血糖暈倒。
特點:老年人,獨居,容易低血糖,已經出現心血管嚴重并發癥。
這位糖友平時監測出來的血糖水平偏高,因此要求自己每周做一次正規監測,又因為正在使用口服降糖藥,平時每周監測2~4次空腹或餐后血糖,最后制定的監測方案如下:
注:√ 表示需測血糖的時間
某次正規監測得出的結果如下:
由圖可以看出,整體血糖水平偏高,并且存在夜間低血糖。
在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哪個更重要?中,我們已經說過,滿意的血糖控制標準一般是:空腹血糖5.0-7.8mmol/L,餐后2小時血糖5.0-10.0mmol/L。(《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薦的是 空腹血糖3.9-7.2mmol/L,餐后2小時血糖≤10.0mmol/L)。
年紀大點的糖友,餐后2小時血糖可以放寬到控制在11.1mmol/L。
案例中這位糖友,年紀大、糖齡長又有其他慢性病,因此將控制目標放寬到餐后2小時血糖11.1mmol/L,而他的三餐后血糖分別是11.7、13.0、19.4,均高于控制目標。
針對這種監測結果應該怎么辦?
首先,要對夜間低血糖引起警惕,如果多次出現,需要向醫生反映此情況,根據血糖監測記錄冊上的血糖值、飲食、藥物等情況,分析是否是降糖藥物用量過大等原因。
不僅如此,糖友自己也要行動起來自救,保證定時定量進餐,如果進餐量減少可以適當減少降糖藥物劑量。
運動之前先補充碳水化合物,一定不能喝酒,尤其是空腹飲酒!同時還可以睡前適當加餐,避免早上起床出現低血糖癥狀(詳見想降糖健康飲食很重要,教你5招,血糖聽話不跳高!)。
說完低血糖,我們來看餐后血糖。正規監測中三餐后血糖分別為11.7、13.0、19.4,晚餐后血糖最高。這位糖友已經70歲,味覺已經退化吃飯沒有滋味,監測當天晚餐吃的是比較開胃的辣菜,于是比平時多下了碗白米飯。
米飯容易升糖,糖尿病飲食治療中,我們都是推薦控制米飯、饅頭等主食的攝入量,粗糧至少要占主食一半。
當然,這僅僅是一天的監測結果,是不是真的升高,還要綜合一段時間監測之后才能知道,所以一定要認真記錄自己的監測結果。
這時候就顯出血糖監測記錄冊的好處了,如果這塊工作做得不好,再怎么監測也是白費功夫,血糖檢測記錄冊就是幫助我們避免這種情況。
關于血糖監測記錄,你肯定有很多疑問:應該監測什么項目?只需要記血糖值就行?我就隨便一記醫生看得懂嗎?
不要擔心,我們已經給大家準備好了既科學又詳細的血糖監測記錄表,你需要做的只是按照表格指示填寫監測數據即可!去醫院復診前,一張張裝訂好,就是一本血糖監測記錄冊!
此記錄表免費贈送,領取方式如下,直接后臺回復“血糖監測表”即可,有需要者請自行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