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月滿則虧,水滿則溢,人滿則驕”,這講的是三種自然現象,比喻的是為人處世的態度,也是前輩留下的至理名言。
但凡成功人士,做任何事都要掌握分寸,這是一種哲學思維,任何事都要把握一個度,中和恭謙,虛懷若谷,海納百川,兼收并蓄,才能日積月累,邁向心靈的理想之國。
針對這種處事態度,老祖宗總結出一句話,叫“人有四不盡,用盡人敗亡”,說的是哪“四不盡”呢?
01
事不可盡
“萬事留一線,日后好相見”,人與人無論是在工作還是日常生活中,都要給彼此一些空間和余地,謙讓是一種美德,做一個有智慧的人,人生路會越走越寬,前途無量。
有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項羽是勇猛過人的西楚霸王,戰敗后無顏見江東父老,因此烏江自刎,但項羽是否想過自己為何會輸?除了計謀上的失敗,他詮釋了什么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項羽做事太絕,攻下襄城,他殺死守城軍民,坑殺二十多萬秦軍俘虜,燒毀咸陽城,挖掘秦始皇陵墓,他的所作所為為日后的敗亡埋下了禍根。
“退一步海闊天空”,留一些余地也是給自己一些退路,給別人留余地,往往也是給自己留余地,這是一個人極高的智慧,人生在世,都會有山窮水盡的時候,斷盡別人的路徑,自己也將無路可走。
02
言不盡
晉朝·傅玄《口銘》: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說話不謹慎容易招惹災禍,人如果隨便說話,容易招來麻煩。
“知人知面不知心”,對任何人不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要讓自己的話被有心人聽到,否則別人可能會添油加醋地傳播,這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成語“人盡可夫”的典故就是如此,鄭厲公想要殺掉祭足,就指示祭足的女婿雍糾行動,但雍糾卻把這件事告訴了妻子雍姬,最后雍姬將這件事告訴父親,祭足因此被殺死。
這件事告訴我們,我們在跟別人交往時,要做到“言不盡”,這是大智若愚的表現,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03
勢不可使盡
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這就是狐假虎威的故事,狐貍假借老虎的威風去嚇唬其他野獸,依仗別人的勢力去欺壓他人。因為自己有強大的靠山,就看不起別人,四處得罪人,當靠山倒塌,就會遭到萬人的攻擊。
達到了權力的極限,要懂得收斂,否則只會走向衰敗,做人要謙虛謹慎,不要把自己的一切都暴露出來,“勢不可使盡”,否則后患無窮,害人害己。
04
福不可享盡
曾氏家書中告誡子孫: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官居兩江總督,曾國藩也不貪戀奢靡生活,儉樸清廉,曾國藩要求家里的女人每天勞作,任何事都要親力親為。
對待福氣,曾國藩都能以平常心對待,我們普通人有何不可呢?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福禍是相互依存的,月滿則虧,過猶不及,有福不要享盡,要多與人分享,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去幫助別人,多做善事,這樣幸福才會更加長久。
“人有四不盡,用盡人敗亡”,這是老祖宗智慧的總結,是人生經驗,雖然這種說法確實有些過分,但也并非全無道理。
人做任何事都要懂得適可而止,過猶不及,人生適可而止,也是一種處世哲學,學會在不同的方面看問題,是一種高素質的人格魅力。
俗語是老祖宗的智慧結晶,俗語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語言,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我們應當將其傳承并發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