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報訊(記者 劉俊卿)石雕、陶塑,青銅、陶瓷、碑銘和繪畫,無不見證著北朝時代的繁榮,更體現了北朝時代的大同多元文化的匯聚和融合,形成時代特點顯著的藝術形態。8月24日,位于大同市明堂公園內的大同市博物館下轄分館——北朝藝術博物館在陳列展覽提升改造后正式開館。據悉,大同北朝藝術博物館是全國唯一一家以北朝文物為專題的博物館。
北朝(公元386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與南朝同時代的北方鮮卑族政權的總稱,包括了東魏、西魏、北魏、北齊、北周五個王朝。其中北魏定都平城,開啟了北朝時代。從北魏統一北方開始到隋文帝建立隋朝為止,與南方地區相繼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對峙。唐朝官修正史,尊奉南北朝共為正統。北周大定元年二月,周靜帝禪讓于楊堅,即隋文帝,隋朝建立,北朝結束。
北朝是中國北方各民族由混亂沖突走向大融合的時代,其間,是絲綢之路中西交流空前繁榮的時代,也是中國歷史文化走向盛唐巔峰的奠基時代。交融并包的北朝歷史時期產生了許多精美絕倫的藝術創造。24日,山西晚報記者在北朝藝術博物館全面開放的當天,就博物館的陳展等方面進行了現場采訪。
北朝藝術博物館展覽分為七個單元,分別是妙相莊嚴、石雕氣象、鹵簿莊穆、魏碑風骨、彼岸世界、殿堂華章和生活百態。“妙相莊嚴”單元展出大量的造像碑。據悉,造像碑是借用中國傳統石碑的形式,以雕刻佛像為主的碑刻。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在中國大地上逐漸掀起了立寺建塔、開窟造像的熱潮。造像碑通常立于通衢大道、佛寺寶剎以驅惡揚善,弘揚佛法。造像碑以北魏時期最早,北朝晚期最盛,多采用開凹龕、高浮雕的手法,是中國古代石雕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
北朝時期,佛教石窟寺的大規模開鑿,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進一步促進了石雕藝術的蓬勃發展,石雕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北朝也由此被稱為雕刻在石頭上的時代。在“石雕氣象”單元展示的仿榻的石床、華美的門楣、飽滿流暢的柱礎、造型各異的石燈、古樸的灶磨盆等,或大或小,各具特色,從不同的角度呈現了當時高超的石雕工藝,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藝術沖擊力和震撼力,詳細呈現了棺床的起源與使用,從榻到棺床、石棺床形制的發展演變。
鹵簿是中國古代帝王、王公貴族出行儀仗、車馬及隨從的總稱,在第三單元“鹵簿莊穆”中,展示的三組俑陣為北魏、北齊王公貴族墓葬出土,是拓跋鮮卑學習接受中原漢文化禮制的重要實證。俑陣規模宏大,人物和動物造型惟妙惟肖,展現了當時王公貴族生前奢華的生活和顯赫的地位。
魏碑是南北朝時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源于平城,影響整個北朝,在我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魏碑風骨”單元,所展示的刻石均為館藏墓志,時代自北魏至隋代,墓志主人的身份以皇室貴族、世家大族、達官貴人為主,反映了北朝各時期書體的特征及演變發展規律,體現了魏碑書風異彩的多樣化風格,是魏碑書體的集中體現。
“彼岸世界”展品以北朝葬具為主,種類有石堂、石棺、石床、木棺等。石質葬具的大量使用是北朝時期喪葬制度的突出特點,對隋唐乃至后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仿木建筑的石堂,再現了當時建筑的形制,是北朝建筑最具說服力的實證,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和藝術價值。在“殿堂華章”單元,則展出了大量的瓦當、瓦釘、當勾、地磚等建筑裝飾構件,尤其是瓦當,包括蓮花紋瓦當、萬歲富貴瓦當、獸面瓦當、吉語瓦當、蓮花化生瓦當等。北朝瓦當不僅傳承兩漢以來的風格樣式,還進行了大膽的創新,雕造精美,紋飾豐富,集中體現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多姿多彩,成為中國古代建筑裝飾藝術的一道亮麗風景線。“生活百態”單元所展示的文物充分表現出拓跋鮮卑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從不同角度還原了北朝人生活的豐富多彩。其中,造型精美的陶瓷器、古樸的青銅器、生動逼真的動物陶俑和獨具西域風格的玻璃器是最集中的體現,是北朝文化生活的縮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