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窟
從第四窟往前走,穿過一座小石橋后我們就進入了云岡石窟的中段。在這里,從第五窟開始,一直到第十五窟,大部分都是云岡石窟的中期作品。差不多呢,也就是在孝文帝遷都洛陽前的幾十年里,開鑿的。進入中段以后啊。首先看到的是眼前的,這兩座四層的木頭建筑。他們背后的,就是我們今天要參觀的第五窟第6窟了。和我們前面看到的一樣。這兩座石窟呢。同樣是一組開鑿于北魏中晚期的雙窟。不過呢,洞窟外面的這兩組木構建筑是在清朝順治年間重修的,距今差不多,也有300多年的歷史了。按照順序啊,我們先去參觀右手邊的第五窟。
穿過閣樓,進入洞窟之后啊,我們會發現,這座洞窟里面的空間呢非常大。整個洞窟寬約18.7米,進深有13米。更驚人的是,洞窟里的這座主尊釋迦牟尼佛的坐像,足足有17.4米高,幾乎將整個洞口的高度都給填滿了。而他呢,也是整個云岡石窟所有五萬九千余尊佛像中,最高最大的一尊了。
包括這次巨大釋迦摩尼佛像在內,這座洞窟的正壁雕刻的是一組三佛二菩薩造像組合。最外層呢是兩位菩薩,中間的這三位呢,是三世佛。其中最中間的,這尊最大的大佛呢,就是現在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兩側呢,分別是過去世界的人的燃燈古佛和未來世界的彌勒佛。在觀察這些佛像的時候呢,您可能會在兩側的造像上看到很多圓洞狀的小孔。這些小孔是干嘛的呢。難道是有人故意破壞了嗎。其實啊,這些孔洞呢,都是后人在重修和改造云岡石窟時留下的。云岡石窟主要修建于北魏時期,距離現在已經有1500多年了。這1500多年間呢,后人也對它進行了多次的重修和裝飾。比較重要的重修的集中在唐代遼代和清代,三個朝代一般而言呢。重修的時代越早,水平越高,重修的時代越晚的水平就越差。咱們先來看一下這一尊最大的佛像。整體巍峨挺拔,氣宇軒昂,頭頂海螺狀的發髻,面容安詳。袈裟兩側從雙肩垂落飄逸自然體現出了比較高的雕塑水平。很可能是唐代或者遼代時期包泥的作品。而兩邊的佛和菩薩,主要是經過清代重新包泥彩繪了。清代維修佛像。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在石刻造像的表面包上,一層厚厚的泥巴,然后呢在泥巴上進行彩繪。不過呀。石頭上糊泥巴,非常容易脫落。那為了防止脫落,工匠們就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在佛像上打出小孔。在小孔里插上木棍,然后在木棍之間又麻繩連接。把泥巴敷在網狀的繩面上,就不會輕易掉落了。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塑像下半部分的泥吧。因為雨水滲漏等原因慢慢剝落,露出了當年修復時留下的孔洞痕跡。這里呢,我們來看一下左右兩邊站立著的,這兩尊佛像。其中,您右手邊的這一尊呢。整個身體在清代時被重修過,貼了一層厚厚的泥吧,還畫上了鮮艷的顏色,看上去顯得臃腫呆板藝術性不高。而左邊的這尊呢。他表面的泥皮呢。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時候,整體剝落以后就漏出了北魏雕像的原貌。
身體清秀,五官俊美,尤其是嘴角的部分。微微于上揚,露出了古典式的微笑,完美的展現了北魏時期秀美純真的造像風格。最后,除了這幾尊主要的佛像以外呢,咱們舉目四望,就會發現,在洞窟的四壁上,還有大量的排列,雜亂的佛龕和佛像。有些后刻的佛龕,甚至就直接損壞原先的佛像。這種現象就說明這個洞窟到了晚期,很可能已經失去了國家資金的支持。為了籌集資金,就出現了這種任意雕鑿佛像的混亂局面。第五窟有云岡第一大佛,而第六窟呢,也是不容小覷。他是云岡石窟內容最豐富,表現最突出,保存最完好的一窟。尤其是里面有個佛傳故事浮雕啊,內容非常豐富,雕刻也非常精美,堪稱整個云岡石窟之最,進入石窟之后,我們就會看到洞窟中央有一個巨大的中心塔柱,塔柱周圍留出了空間,大家可以繞著塔柱走一圈,一邊繞塔禮佛一邊聽我介紹。
您可以看到啊,這根塔柱啊很高,分成了上下兩層,上層雕刻了四尊站立的立佛,下層雕刻了四尊坐佛,而在這四尊坐佛的周圍呢,雕滿了,飛天、伎樂、、供養人等各種各樣的形象上面呢,還涂有彩繪將整個塔身裝飾的非常富麗堂皇。這里呢?您特別注意一下。中間屋檐下的這一層,那里雕刻的是一組非常著名的。講述釋迦牟尼一生事跡的佛傳故事畫。這組雕刻呢也是第六窟中最重要的看點了。整個故事畫包括了35幅畫面,我們重點來看,其中最精彩的幾個。您背對著洞窟門口站立,在塔柱左側的最右邊。我們首先會看到,在一棵樹下,有一個貴族婦女,在三位侍女的服侍下,高高的舉起右邊的手臂。有一個嬰兒正從她的腋下出生。這里表現的。這是腋下誕生的故事。
傳說, 佛祖釋迦牟尼。最開始的時候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國王凈飯王的太子。他出生的時候啊,非常奇怪,是從他的母親摩耶夫人的嘎吱窩里生出來的。而且啊,這佛祖不僅出生的方式異于常人,生出來以后啊也是不一般。怎么不一般呢。根據記載呀。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呢,就能下地走路。并且在向東南西北各走出七步之后,還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說完這句話之后啊,天上就出現了9條巨龍口中吐水來為太子沐浴。在這里呢,您就可以看到九龍為太子沐浴的情節。轉過腳后,我們首先看到的這幅畫面呢叫做阿斯陀占相。表現的是凈飯王夫婦為太子看相算命的場景。畫面中的這位手捧嬰兒的長胡子的老人呢,就是阿斯陀先人。傳說呀。他非常精通占卜,而跪在他面前的就是凈飯王夫婦了。阿斯陀再給太子看完相之后,就告訴國王夫婦。這個孩子長進了世間所有的好,如果能夠呆在宮中,將來必定是一代明君。但如果出家的話呢,也能成就普渡眾生的大德。聽完了阿斯陀的話之后啊。國王是既開心又擔心。因為按照阿斯陀的話,太子日后是必成大器。他很欣慰。但是呢,他又很擔心太子會出家。于是,為了防止太子出家,國王就讓太子一直呆在宮里,享受榮華富貴。在左邊一點的位置呢。您能夠看到太子騎象等場景,就是太子在宮中享樂的場景了。看完了塔柱背面接下來的情節呢,就轉到了您左側的洞窟窟壁上。在這里啊。我們可以看到,有一幅三個人在射箭的場景。這里表現的就是太子為迎娶鄰國公主,而跟別人比拼射劍的故事了。在這次比試中,太子當然是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并且呢成功娶到了公主。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啊,佛祖出家之前呢,其實是娶過老婆的,而且還生了個孩子。不過在宮中生活雖然安逸,但是太子還是覺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接下來呢右手邊的,這幅畫就是太子在向父皇請求出城游玩的場景。這個時候啊。國王想的太子已經有妻兒,應該不會再想著出家了吧,就同意他出宮游玩去了。再往后的三個畫面,就是太子。
出城之后看到的人和事了。那太子都看到什么呢。他分別看到了一個老人,一個死人和一個病人。這一趟旅程下來呀,親眼看到了生老病死的痛苦,對錦衣玉食的太子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他開始思考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畫面轉到窟門左側的窟壁上。從左往右數的第一幅畫面表現就是太子思考人生各種痛苦而悶悶不樂的景象了。接下來的畫面呢。就是太子再次出城之后遇到一位修行者,并且從他那里得知,通過修行就可以解脫生老病死之苦。在第三幅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躺在床上的太子妃和坐在床邊的撐著頭,思考的太子。這個時候啊。太子已經堅定了要出家的決心。這最后的這幅畫面中呢就是逾城出家的場景了。說的是一天夜里,太子趁家人熟睡,準備騎馬逃出城去。但是國王為了防止太子出家,早就鎖上了宮門。就在這個時候啊。突然天降諸神托起了馬的四只腳將太子送出了皇宮。
太子出宮之后啊,就開始了,修行。在窟門右側的墻壁上就雕刻了幾幅太子修行過程的畫面。不過呢,保存的很差,現在已經基本上看不清楚了。所以呢,佛祖誕生到出家的故事,講到這里就結束了。不過,熟悉佛教文化的觀眾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么這里缺少了一個佛傳故事中常見的題材涅槃像呢。這是因為呀。雖然佛陀的涅槃實際上是一種超越生死脫離輪回的覺悟狀態。但是在普通人看來,還是很容易把它死亡聯系在一起的。而咱們云岡石窟的是皇家石窟。有學者還認為這第六窟呢,是孝文帝為他的祖母文明太皇太后,而專門修建的。老年人最忌諱死這個話題。所以呢,在這組佛教故事中,也就省略了涅槃的景象了。佛學家們根據四方塔柱下層諸佛,判定它是依據《金光明經》而設計的四方佛。
云岡石窟現存28幅文殊問疾圖,而保存最完整,場面最大的一幅,就是6窟拱門和明窗間的這幅......
視頻素材:
上圖:文殊問疾圖
后室南壁文殊問病雕像,像龕為屋形。中為釋迦右為維摩左為文殊。此像龕根據《文殊師利問疾品》雕琢:當維摩居士稱病不赴庵羅樹園參法時,釋迦指派弟子前去探望,卻無人敢應命。文殊秉承佛旨前往,與維摩針鋒相對,妙語連珠,演繹了一段佛門佳話。頭戴尖頂帽,身穿寬袖長衫,胡漢服裝混穿的典型。
上圖: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身穿短袖長衫,頭微側,兩腿彎曲,兩手做說法印,語言和動作結合,右手食指指著下巴,正在與維摩詰辯論,侃侃而談。
上圖:中間的釋迦摩尼佛
釋迦摩尼坐在須彌座上,雙眼微閉,衣擺下垂,仔細聆聽。
頭戴尖頂帽,身穿俗人長衣,倚坐于床榻,手拿塵尾扇,瞇眼微笑,從容自得。
七窟八窟
接著咱們再來看一組雙窟。第七窟和第八窟。第七窟和第八窟的開鑿于曇曜五窟之后,云岡最早的雙窟。可能你也發現了,這云岡怎么這么多雙窟。對了,這就是咱們云岡石窟。一大特色。第一二窟、第五六窟、第七八窟、第九十窟都是雙窟。而雙窟之所以這么流行,很可能跟北魏的政治形勢還有很大的關系。因為北魏這個朝代,不僅有皇帝在位,同時,往往也是有太后臨朝的。既然國都有二主,這窟當然要修成兩個并列的了。走進七窟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跟富麗堂皇的五六窟相比,七窟相對樸素。在這個洞窟里呢,咱們主要看兩個地方。一個是,正面佛龕里的雕像。還有呢,就是佛像對面墻壁上的。所謂的云岡六美人。首先是正面的雕像。看到正面的雕像的是為兩層,上層中間雕刻的是彌勒菩薩,兩邊呢,依次分別是兩個倚座佛像和兩個思維菩薩,像這種彌勒菩薩坐主尊,兩邊配佛像和思維菩薩的組合呢,在佛教里面是非常少見的。應該算是一種創新,主要是為了凸顯彌勒信仰。而下層的雕像呢?保存的情況非常不好,受到了很大的破壞。這主要呢,是因為地下水和大氣降水,造成了巖石風化。
接下來請轉到背后看門和窗之間的位置。有一個高約1.8米,寬約4米的橫長方形的龕,看里面雕刻的6個半跪的形象。他們就是佛教中的供養天女。也就是一般佛祖在說法的時候,負責撒花呀。供水啊 熏香呢啊 之類的天神。這是云岡中非常罕見的專門為供養天人設置的壁龕。這6位供養天女身材比例適度,姿態優美典雅迷人,雕刻的非常的精彩。因此被稱為是云岡六美人。很多文創產品和書籍封面都可以看到她們的身影。
好了。接下來呢,我們再去旁邊看看第八窟。這個窟主室里的佛像也是風化的很嚴重,咱們就不重點看了。這里呢重點欣賞的是主室拱門上的一組印度教雕刻。還有就是云岡石窟中唯一漏齒微笑的菩薩造像。首先呢,請看這一處拱門上的2處造像。
你右手邊的是一尊騎著牛有三頭八臂的形象。他呢。叫做摩醯首羅天。摩醯首羅天也叫大自在天。這其實就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濕婆神。這個是濕婆無二字呢,是音譯過來的。其實人家是一個男性神。不是女性。您可千萬別誤會了。在印度神話中,濕婆神以強大的破壞力而出名的。他的腦門上長著第三只眼睛。從那個眼睛里噴出的火焰呢,能摧毀世間的萬事萬物。雖然是破壞神,但是濕婆在印度還是非常受歡迎的。在印度人的觀念里,破壞可不單純是搞破壞,也是重生的開端。而這種毀滅重生的觀念呢也是印度教的核心思想了。而在左邊的拱門上的騎著孔雀五頭六臂的形象叫鳩摩羅天也叫大梵天,也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中的創造神。文獻記載,鳩摩羅天長著童子的外貌。他的坐騎呢,是一只孔雀,咱們眼前這個鳩摩羅天最精彩的就是部分頭部的刻畫。面容抓住了童子特點,刻畫的天真爛漫生動悅人,藝術價值非常之高。說道到藝術價值啊。這第八窟里還有一尊菩薩像也很值得一看。拱門上方明窗的西側。它高約2米,頭帶日月花冠,雙手合十,頭略略右傾,其形態自然輕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菩薩的嘴角微微上翹。漏一排整齊的牙齒,臉頰上的一對酒窩更是顯得天真可愛,格外生動。這尊菩薩呢,也是云岡石窟中唯一漏齒微笑的一座。不過這咱們大同市內的華嚴寺里,還有一尊,漏齒微笑的菩薩像。那個是遼代的雕像,也非常的有名氣,感興趣的話大家也可以去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