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塔是一個符號,一種象征,是“永遠傳流,萬世不竭”的美好向往。
雙塔是一種故鄉情結,“行旅遠來,遙見塔影,即知太原將至;公私外出,回首塔身,漸遠漸沒,難盡依依之懷”,姚奠中老先生在《永祚雙塔四百周年記》中寫出了太原人的心聲,每每讀它,總是感觸頗深。
人們常常追求“詩和遠方”而忽略了身邊的風景,雙塔就是我們身邊的美好詩篇。在這里,用心靈感受文化遺產,用藝術滋養精神生活。
走近雙塔,是一種情懷,登上雙塔,是一次抒懷。追思往昔,河山錦繡,壯懷激烈,紫氣東來。
品味雙塔,在磚墻中觸摸歷史,檐邊的琉璃,五光十色,重回過去。
明朝萬歷年間,兩座高塔先后拔地而起,在極為接近高度、外形背后,它們擁有著不同的使命和故事。
創建于先的文峰塔,是“起自堪輿家言”的風水塔,是地方士紳為補輔該地的地形缺陷,振興地區文化的一標志性、欣賞性建筑。它的造型雖然取之于佛教的浮圖,但是,與佛門沒有絲毫的關系;而繼建于后的“舍利塔”——宣文佛塔則是佛門的圣物,是供奉佛舍利、藏佛經,受佛門弟子瞻仰、頂禮膜拜的宗教建筑。
塔,既是佛教圣者的紀念物,也是佛教建筑中的一種形式。從14世紀以后,塔逐漸從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出現了具有振興文運的文峰塔。這種塔根據傳統的陰陽風水學說,用來改變一個地方的風水,彌補當地在山川地形上的不足。風水塔僅是取塔的建筑形式而已,與佛教并沒有本質上的聯系。
永祚寺內的文峰塔和宣文佛塔對峙于塔院中,文峰塔居東南,宣文佛塔居西北,兩塔均為磚筑樓閣式,平面為八角形,十三層。
從建筑特色看,建于明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的文峰塔與建于明萬歷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的宣文佛塔都具有相同的時代特色,斗拱的結構、造型,檐、椽、柱的砍磨都大同小異。
高度也相差無幾,文峰塔高度為54.76米,宣文佛塔高度為54.78米。然而,它們也有不少不容忽視的差別,那就是,文峰塔沒有塔基座,僅開一門,沒有佛龕,塔身沒有“阿彌陀佛”刻字,塔檐也不用玻璃瓦剪邊。文峰塔上下直徑幾乎相同,基本為直上直下,沒有明顯收分,外形呈直線型;而宣文佛塔卻是上下直徑相差很大,有明顯的收分,尤其是七層以上更為突出,使整個塔的外形呈弧狀流線型。這些大大小小的差別,無疑反映著兩塔的設計者和建造者在造型、技藝和風格上的不同。
自漢唐以來,晉陽大地人才輩出,人文極盛。
至宋太宗滅北漢,焚晉陽,斬龍角,斷龍脈后,昔日文化之都的瑰麗風采煙消云散,只留下平淡的歷史和平庸的文采。
按照風水家的解釋,太原西北高于東南,“左痹不勝右”,所以“文明不開”,因為“奎星”所處的方位地勢較低,文運難以興盛,必須在太原城東南一帶建造高塔,才能彌補地形上不利于文化發展的不足,興盛士風,多出讀書人,也就是所謂的“開山川之形勝,創文運之興盛”。
文峰塔塔剎銘文記載:
總理工程功德主參議:傅霖
府尹:萬自約
御史:王立賢
主事、布征、管工糾首千戶:周冠
萬歷歲次己亥仲夏吉日立。
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原士紳推舉曾任山東布政司參議、后厭倦官場傾軋、拒不受命于明廷的傅霖為首事,集資在太原東南郝莊的向山腳畔興建了文峰塔,并依塔興建了永明寺。
文峰塔的造型雖然取之于佛教的浮圖,但是,與佛的教義和佛門沒有絲毫的關系。我國古塔研究專家張馭寰先生和羅哲文先生對這一點都曾有過明確的論斷。
太原文峰塔對于太原文化的振興起了多大作用不得而知,但對于傅家來說,他們的仁德與義舉卻因此得到回報。傅霖去世5年之后,他的孫子,山西歷史上最杰出的學者、思想家、書畫家、醫學家傅山先生誕生了。
文峰塔一經問世,塔身便向西北微微側傾。歷代地方志都有確實的記載,并且成為妙峰建造宣文佛塔的發念和原由。
多少年來,許多的傳言和不少對建筑很有研究的人都說,文峰塔向西北微微傾倒,正是建塔匠師們在造塔之初,考慮到塔勢高峻,又是東山的前沿,容易受西北風的影響,所以才有意將塔身向西北方向微側,以抵消西北風對塔的吹阻力。也有人認為是在象征“紫氣東來”。
然而,至20世紀90年代,歷經四百載的文峰塔的中心點已向西北傾斜至2.86米,且塔體劈裂縫隙逾百,兩側下沉,高低不勻,情況比較危急,所幸太原市人民政府在聽取了文物部門的匯報后,決定對文峰塔施行糾偏、加固,特邀請我國糾偏大師曹時中先生主持這一工程, 歷時兩載,成功地完成了文峰塔的糾偏加固工作。
宣文佛塔是由明代萬歷年間的高僧妙峰大師主持監造的,由萬歷皇帝母親李太后出資佐助,故用其尊號命名為“宣文塔”。又因傳說塔內藏有佛舍利子,所以又叫舍利塔。
宣文佛塔平面呈八角形,共十三層,最底層邊長4.6米、全塔總高54.78米,是典型的樓閣式空心磚塔。該塔的塔座為沙石條砌筑,質樸堅固。塔身為一色青磚研磨對縫砌成,塔上的斗拱、飛檐、椽、枋、柱(垂柱),均為青磚仿木結構砍磨而成,十三層塔檐都用孔雀藍色琉璃瓦砌出晶瑩美麗的邊沿。
在塔的第一層撩檐枋下, 斗拱與斗拱之間的空處,嵌刻有磚字“阿彌陀佛',字體猶如一條飄帶,層層疊壓,美觀而勻稱。這幾個字既表明了塔的屬性為佛塔,也巧妙地填補了斗拱與斗拱間平板的空間,真可謂獨具匠心。
宣文佛塔1—7層的磚仿木斗拱,無論形制還是結構,均與大雄寶殿相同,為“五踩重翹”,上承撩檐枋、椽、飛,組成塔檐。隨著塔身的拔高,塔層的上升,每層高度逐漸減低,斗拱形制也隨之變小,八層以上,斗拱結構則改變一跳(即三踩),明顯收分,使塔身輪廓造型呈流線型,十分美觀。每層的八個角,都鏤刻有磚雕的裝飾性蓮花垂檐柱,垂柱與垂柱之間,有磚砌額枋相連,垂柱上方,磚鏤的角替、枋頭、華板等上面刻有細膩逼真的草紋、云紋,大大地增強了塔外面的裝飾性。這種建筑雕刻,不僅圖案富麗,鏤工精細,而且,深刻地反映和代表了明代磚構建筑的藝術風格,可稱明代磚仿木建筑中的優秀作品。
宣文佛塔的底層開辟兩門,一為東南方向,一為西北方向。緣東門拾級而上,迎面是石砌的佛龕,龕中造像毀之戰火。繼續攀登,便進入塔外壁與內壁之間的階梯,盤旋而上,則可登臨頂層。站在塔的頂層,憑著古老的塔身,居高臨下俯瞰太原全城,目睹晉陽風光,確如郭沫若先生所述:
遠眺太原氣勢雄,
汾河兩岸稻田豐。
明人李溥登臨塔頂之后深有感慨地賦詩:
矗矗蒼龍擎宇宙,
綿綿紫氣發林巒。
我來欲把星辰摘,
到此方覺世界寬。
宣文佛塔塔頂的塔剎,由銅、鐵兩種金屬鑄制。剎座為覆盆仰蓮式須彌座,用生鐵鑄成。剎頂則為銅質寶瓶式,制于覆盆仰蓮座中。值得一提的是,在剎頂寶瓶的外壁上鏤刻著許多銘文,讓我們從中知道,這座宣文佛塔,創建于明萬歷三十六年——四十年(公元1608一1612年),造塔總監是當時蜚聲海內,在沙門中頗有影響的著名高僧福登(妙峰)和尚。
與明、清兩代地方府志、縣志所載互見,可以知道:福登受晉王朱敏淳的邀請,來太原府建永祚寺時,發現這里原有的“舊塔微側”(舊塔即指位于東南隅的文峰塔),才發念建起這座新塔舍利塔。當然,通過上面所載的銘文,也直接和間接地揭開了多年來對永祚寺雙塔所流傳的一些訛傳和誤解之謎,基本弄清了文峰塔、宣文塔,既不是同時創建,也不屬同一屬性。
宣文佛塔建成后,與文峰塔對峙,成為我國磚塔成雙組合中形制最完善、規模最大、塔身最高的一組建筑。歷代的地方志都把“凌霄雙塔”作為古太原城的標志,其影響之大也使永祚寺本名被雙塔寺所取代。
“永祚”二字,語出《詩經·大雅·既醉》中“君子萬年,永錫祚胤”句,“永祚”就是“永錫祚胤”的略寫。《爾雅·釋古》說:“永,長也;永,遠也。”《說文解字》說:“祚,傳也;祚,福也。”永祚”一詞,有“永遠傳流,萬世不竭”的意思。
時至今日,永祚寺雙塔依然巍峨屹立,一塔凝視歷史,一塔展望未來,日夜守護著這片土地和生活在這里的人民。
BY|迎澤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