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崇福寺位于山西朔州城區(qū)內,相傳始建于唐代,由唐代名將尉遲恭建造,《舊唐書》記載尉遲恭是朔州善陽人,這里也是他的家鄉(xiāng),寺內現(xiàn)存的主體建筑為金代建造
錦瑟華年 - 尋訪唐代帝王陵及遺跡>>>
走進景區(qū)大門,迎面是金剛殿,這座殿建于清代乾隆年間,殿內新繪制了壁畫增添了造像
【金剛殿】
金剛殿的后面是千佛閣,一座兩層的木結構樓閣,建于明洪武年間,完整的木樓閣在古建眾多的山西也是比較少見的
【千佛閣】
千佛閣內部正中有一座小木作佛道帳,細小的枓栱也是用木頭一點點拼出來的,做工之巧妙令人贊嘆,掀開覆蓋在下部的黃幔,還能看到古樸的桌腿
【千佛閣內的小木作佛道帳】
千佛閣兩側是一對鐘鼓樓,小巧的樓身承托著碩大的屋頂,體量不大,但觀感頗佳
【鐘鼓樓】
繼續(xù)向后走是大雄寶殿,明代,面闊五間進深八椽,九脊頂,大殿內保存下來三世佛彩塑,造像胸口修補的痕跡現(xiàn)實他們曾經遭受過劫難,墻壁上繪制的千佛壁畫應為清代補繪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內彩塑】
大雄寶殿兩側是文殊堂和地藏堂,房子都是建于明代,內部的彩塑壁畫是近年新補的
大雄寶殿后面,是崇福寺最為重要的建筑彌陀殿,創(chuàng)建于金熙宗皇統(tǒng)三年(1143年),此時北宋剛剛滅亡十六年
【彌陀殿】
探訪北宋七帝八陵>>>
彌陀殿面闊七間近四十一米,進深八椽二十二米余,九脊頂,是我國罕見的大型早期木結構建筑之一,另外幾座巨大的早期木構分別是遼寧義縣奉國寺大雄寶殿、山西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大同善化寺大雄寶殿,都值得到現(xiàn)場體驗一下雄偉建筑前心底涌出的驚嘆
天地任馳騁:記遼代木結構建筑>>>
大殿檐下懸掛的“彌陀殿”三字的巨匾有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題記,匾上的題記比大殿的建造時間晚了四十多年
【檐下巨大的牌匾】
彌陀殿的枓栱是早期建筑中最為復雜的,前檐柱頭鋪作為七鋪作雙抄雙昂并用斜栱,補間鋪作每間一朵,為四抄;山面柱頭鋪作雙抄雙昂無斜栱,補間鋪作也是四抄;后檐柱頭鋪作雙抄雙昂,兩次間補間鋪作四抄并用斜栱,其余各間為四抄
木結構古建筑掃盲圖>>>
【彌陀殿前檐枓栱】
【彌陀殿后檐枓栱】
愛塔傳奇:用“抄”?還是用“杪”?(第二稿)>>>
【轉角枓栱】
彌陀殿內部梁架為四椽栿前后對乳栿用四柱,巨大的梁栿帶來觀感上的季度震撼,同樣令人震撼的還有殿內巨大的彩塑,殿內塑的是西方三圣,中間是阿彌陀佛,兩側分別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最外側是兩尊護衛(wèi)的天王和金剛,在佛與菩薩之間,還有四尊脅侍菩薩,面容沉穩(wěn)端莊,天王和金剛塑像身體前傾,工匠巧妙地運用金剛杵和飄帶做巨大造像的支撐
【彌陀殿內彩塑】
【巨大的彩塑,注意左下角人物的對比】
【脅侍菩薩】
【巨大的天王和彌陀殿梁架】
殿內墻壁上繪有金代壁畫,主要內容是說法圖,每組一佛二菩薩,菩薩女裝男相,衣飾華麗,在西盡間前檐墻內壁會有一尊千手觀音,歷經數(shù)百年細密的線條仍然清晰可見
【彌陀殿內壁畫】
【千手觀音】
【菩薩像】
彌陀殿的建筑、彩塑、壁畫都是古代遺跡中的精品
在彌陀殿的后面是觀音殿,也是建于金代,體量比彌陀殿小很多,面闊五間,進深六椽,九脊頂
【彌陀殿后面的觀音殿】
觀音殿前檐枓栱柱頭鋪作和轉角鋪作都是單抄單昂,梁架采用的是四椽栿對乳栿用三柱,叉手以外用托腳構成了第二層三角形結構,我國早期建筑中,叉手以外采用三角形結構的不多,另一處實例是建于宋代的河北正定隆興寺轉輪藏
【觀音殿前檐】
觀音殿枓栱
【觀音殿梁架】
觀音殿內彩塑為三大士,居中的是觀音菩薩,兩側分別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
【觀音殿內彩塑】
觀音殿的后面,堆放著幾根巨大的梁栿,長達十余米,需要千年以上的樹木才能制成,可參照山西五臺佛光寺東大殿前的兩棵松樹,這兩棵松樹應是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建造東大殿時種植的,迄今已一千一百余年,尚難以制成崇福寺的梁栿
【崇福寺內堆放的巨大梁栿】
【佛光寺東大殿前的松樹】
崇福寺還有一件寶貝現(xiàn)在臺灣,這就是收藏于臺北歷史博物館的曹天度造像塔,這座通高兩米余的石塔建于北魏天安元年(466年,)原在崇福寺彌陀殿內,抗戰(zhàn)以后塔身流轉臺灣,塔剎還在朔州博物館。根據(jù)塔座上銘文,曹天度造像塔應是雕刻于平城,今山西大同,何時來到崇福寺未知
【曹天度造像塔在彌陀殿時的老照片】
根據(jù)老照片中的壁畫,石塔原來的安放位置應是彌陀殿東盡間南壁前
愛塔傳奇:北朝時期的枓栱不出跳嗎?>>>
崇福寺對面隔著廣場有兩組仿古建筑,東側是尉遲恭紀念館,西側是朔州博物館,2015年到訪時曹天度造像塔的塔剎只展出一件復制品
崇福寺不遠處是蜿蜒的朔州古城墻
【朔州古城墻】
20150505,到訪崇福寺
“醉美古中國”的小伙伴們在崇福寺